《庄子·齐物论》:极致的美学都带着踏实的厚重

徙竹散人 2020-11-14 10:55:22

庄子的《逍遥游》最为宏大恣肆,而紧接着的《齐物论》最美、最深、也最难懂,尤其到了“庄周梦蝶”真的是美轮美奂。有了这个底子再看前几年被捧上天的《盗梦空间》不免有些大惊小怪。

《齐物论》怎么才能看明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只看《齐物论》肯定看不明白,因为前面还有《逍遥游》。《大学》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顺序的安排自有其意义,所以就更不能单单抓住某一点置喙。

《逍遥游》就是要拿掉脑子里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你说你大,有比你还大的;你说你小,有比你还小的;你说你那时间长,有比你还长的;你说你那时间短,有比你还短的。

所以,根本就没有大小长短,放到无限中去,一切都是相对的。明白了这个道理,“齐物”就齐了一半,只要心中存在个“比”就会没完没了。

“比”是因为见识不够,以至于对眼前的所见所闻大惊小怪,行得浅自然不厚重,不厚重自会轻浮,轻浮则必不会踏实,不踏实则生机心。

吾有诗云:

几多灵山几多仙,几隐飞流几隐潭。几重深渊几重龙,几处蛙鸣几处禅。

哪里有什么氛围,哪里就会存养什么。《齐物论》的上半段全部在说“都是自找的”,到了最后“梦蝶”处等于是说这些“自找的”都是人跟自己玩的把戏。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蝴蝶是各人眼中的蝴蝶,但各人也是其它东西眼里的蝴蝶,也许我们在其它东西的眼里不叫蝴蝶,但意思就是那个意思。

当庄子分不清自己是人还是蝴蝶的时候就是迷失,庄子称之为“物化”,物化成什么就会拘于什么,无论是人还是蝴蝶都不再自由,所以,重点并不在“物化”成什么,而在于“物化”本身,然而庄子却是在审视自己,从而摆脱了“物化”的束缚,亦即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禁令人赞叹该篇名为《齐物论》,这是多美的角度。

人既然迷失于“物化”,就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你不看深渊时深渊自然不在,跟王阳明的“看花说”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

可以把自己看作一个严防死守的系统,只要自己放开哪里的防御哪种东西就会进来,进来以后会反过来进一步撕开防御,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道不远人”也是如此,只要自己把那个契合处打开,道自然也会进来。

所以,成功是自己能敞开,那一切都会自然而然,《易*乾卦*文言》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去抓个什么不是抓不住什么,而是只能得到抓住的那么点什么,那点什么就成了天花板。

真正考验自己的是敢不敢开,开得够不够大,所谓“学佛乃大丈夫事”,打开即是迈出舒适区和安全区,那种不确定性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落魄者并非是因为承受的太多而落魄,恰恰相反,是因为能承受的太少,能承受的太少是因为把责任看成了权利和义务,那自然做一点就要兑现一点,把一切都看成是交易,才会出现“费尽心力也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和孩子成绩好是最好的投资”这种调调。

拿功利心做功利事得到不是功利又会是什么呢?破魔宝典《楞严经》所谓“煮沙成饭”,这就是荒唐处。

《易*坤卦*象辞》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厚”字不是白写的,没有责任感是无论如何也厚不起来的。

责任感上身几分,痛苦就减轻几分,权利义务一分清就伤感情,一伤感情“戒慎恐惧”就下线,人就没了底线,孔子所谓“民免而无耻”——不闯红灯不是因为这样危险,而是因为罚款,不酒驾也不是因为这样不对,而是抓到要坐牢。

既然没有觉得自己不对,那禁令对自己来说就是立场问题,是别人跟自己对着干的问题,也就更不可能杜绝了,只不过一被抓住又没有不后悔的,这就是典型的骗自己。

从这第一步错开始,后面会步步错,表相上弹压永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是说问题的出发点就已经错了,又能得到什么答案呢,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本身就很说明问题,是发问的问题,这就是所谓“问题即答案”的真意。

老子云:“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问题之下潜伏着动机,所以答案就在自己的动机里,而庄子则很含蓄委婉而又不失美感的告诉我们,那是“梦”。

杜甫诗云: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词就是韵律,韵律就是节奏,节奏就是合频,合频就是道,与天地沧桑同频共振之人即是道人。

故从诗词入,便是一朝梦醒处。

3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