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净土”呢?在佛教里有两个词经常混在一起用,一个叫“净土”,一个叫“佛土”,一个是干净的世界,一个是佛的世界,这两个概念是不太一样的。一般性的讲,讲到佛土的时候我们不会讲这个世界干净与否的,因为印度佛教有一个文化背景,是说世界不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个,而根据后来佛教的发展理论,每一个世界都会有一位佛作为“主管领导”,比如我们这里是释迦牟尼,西方是阿弥陀佛,这实际上相当于后来所谓多佛信仰的局面。净土是讲世界从性质上判断是不是干净的,从这个作为标准来看,佛土就可以分为很多种,有些是干净的,有些是不干净的。最直接的例子来讲阿弥陀佛的世界是干净的,可以称为净土,而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不干净的。净土信仰严格来说不是围绕某一位佛的世界来展开的,而是围绕“清净的世界”来展开的,围绕“净”展开的这样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在各种古代宗教里面是广泛存在的,也就是人们希望追求完美的、理想化的世界。在佛教里面这种讲法更多是出现在大乘佛教的经典里面,这种经典里面谈到净土时会有不同方向的展开,我这里列了四个名字,阿閦佛净土、弥勒净土,极乐净土和药师佛净土,这些名字代表了不同时间、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典籍。
比如第一个名字,阿閦佛净土,这是在经典之中比较早出现的。我们的学者看到一部书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去想这部书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在哪里流传?会思考一些这样的问题,所以提到这种佛教经典时,往往会从时间上给它做一个安排,看它大概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什么时候翻译的,在哪里流传的。这个净土是在我们比较早一些翻译的经典中提到的。这类经典中关于净土的说法也不太一样,在不同经典里面也提到了阿閦佛净土,但是却又有很多不一致的描述。总的来讲,还是展示了存在一个阿閦佛净土,那里有一位佛,那个世界是相当美好的,一旦满足若干条件你就可以到那个世界去,这是净土信仰的基本模式。但是后来它的影响力不是特别大,除了各种历史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它不够有吸引力,比如它的细节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够强,提出的条件难以达到等。
后来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是另外的三个净土,叫做弥勒净土,极乐净土和药师佛净土。所谓多佛的信仰是有一个谱系的,佛之间相互的关系会被安排到不同的结构之中去,比如说时间上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上有东西南北中,基本上就是这样两个角度。那么弥勒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佛。他从空间上来讲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佛,但是从时间上来讲是未来的佛,所以并不是现在已经修成了的佛。那么谁是现在已经修成了的呢?比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他们在时间上已经圆满了,已经获得了佛的身份了。而弥勒的身份恰恰在于他是要在未来修成的。弥勒在经典之中出现很多次,他是位菩萨,菩萨从正面的描写是指努力修行成佛的人,反过来描写就是等待要成佛的人。
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弥勒信仰。围绕弥勒的信仰分为很多方向,一个方向是上生的方向,一个方向是下生的方向,即弥勒的信仰有两种模式。这跟弥勒的身份有关系,据说弥勒未来要成佛,而现在是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叫做兜率天宫。“天”按照有些佛教徒的讲法还是在天道之中,即在轮回之中。由于他现在在天上,那么如何信仰他呢?这种弥勒信仰于是就变成了往生兜率的信仰,就是到弥勒所待的地方去。这里有一句话,叫“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它描写了兜率天宫的美好,核心在于如果你能够做一些事情满足标准和要求,那么在临终时就能够“如弹指顷”,就能够往生到兜率天宫去见弥勒菩萨。
净土信仰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就是它把两件事捆绑在一起,一个是说你能够到美好的世界去,另一个却是说要等你离世之后才能去。所以就像人生里面遭遇巨大悲痛的时候反而是巨大的希望实现的时候。在兜率信仰里面有一个特点,用现代语言讲就是有点“高大上”,就是据说弥勒可以进行教义问答。在印度佛教中很多大乘经典的传输都是从弥勒那里来的,去弥勒那里可以进行修行和理论上问题的深度研讨。所以中国古代对弥勒上生感兴趣的有东晋的道安,还有一个就是玄奘,玄奘本身的功绩或者说兴趣在理论方面是非常充分的。上生的信仰确实让人很感兴趣,但是它的吸引力是不是也有某种限制呢?这是一个问题。
真正的走了群众路线,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影响的是下生的信仰,就是《下生经》中所说的信仰。《下生经》描述了一个情况,虽然说弥勒在天上等着成佛,但是到将来条件成熟的时候他会从天上降生到人间来,在人间成佛。那么什么时候条件成熟呢?经书中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特别美好的局面。因为佛教讲这个世界有一个循环的过程,比如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所有的生命也会有不同的状态,比如人的形体会变化,有时会越来越高大,有时会越缩越小,人的寿命有时会越来越短,有时会越来越长,比如说人可以到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结婚等等,有很多这样的描写。弥勒的出现就和这些有关系,即当世界上出现比如五谷丰登、物产丰富,甚至金银财宝在那个时候都没有价值,也就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金子都不稀罕了,此时弥勒佛将下到人间成佛,他解决人间问题的基本方式据说是“开会”,在一棵树下,第一次会议有九十六亿人参加,第二次有九十四亿人,第三次有九十二亿人,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上就有这么多人,这些人都将成为罗汉,也都摆脱轮回痛苦了。下生信仰简单说就是这种模式。
上生信仰需要满足某些条件,下生信仰则是说在未来的某一时间就会从天上下来一个人物在人间成佛,解决我们的痛苦。所以下生信仰期待的不是离开这个人间,而是期待在人间里等来佛。这是相当不同的两种信仰模式,弥勒下生信仰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救世主的信仰。同样是期待一个美好世界的出现,但是期待的类型不同。一种是现成的世界,你可以去,另一种是佛来了把这里变成一个美好的世界。美好世界的实现是有一个环节的,在弥勒下生的信仰里面提出了一种情况,据说弥勒下生时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都互相奔走相告,这在中国古代发生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有一个力量要来了,要改天换地了,所以这种信仰有很多变形。这种信仰在我们现代的佛教中几乎听不到了。我们现在听到的都是往生的信仰,即我们去到那样一个美好的世界里,包括上生信仰也是。
下生信仰在中国古代一度相当的流行,但这种流行会变成一种类似于社会运动的东西。比如在南北朝时非常流行,甚至在隋代的时候,那时社会有一种普遍的末世论信仰,就是世界不断走向堕落,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成为了一种社会舆论和心理取向,南北朝时发生了很多战乱以及宗教迫害,于是这种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力量。弥勒的信仰与那种社会现实是有某种契合的,大家对于现实的态度就容易产生一种悲观的倾向,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形成一种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期待救世。所以我们能看到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佛像里有很多弥勒的造像,这种信仰是一种带有社会影响力的信仰方式,也确实发生了一些相关的社会运动,所以因为各方面的因素,这种信仰慢慢的式微了。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信仰。就是从一种等待佛降临的信仰到一种我主动去佛的世界的信仰。书里面有写到,当时人们包括佛教界还争论过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和弥勒佛的净土哪个一个更好,这是一个佛学的争论,也是一个交替期,渐渐的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看的弥勒信仰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形态,就是寺庙里面看到的那种大肚弥勒佛,这和古代那种救世主式的弥勒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弥勒佛一般被认为是元代的产物,特点是非常生活化。弥勒的下生信仰虽然被慢慢变形,但这种信仰还是在尝试着被表达出来,也就是期待有一种东西可以到这里来,解决这里的问题,这在后来的元明清三代的民间教派里面以一种秘密信仰的形式存在,比如白莲教、明教、罗教等等。可以说这种信仰方式并没有消灭掉,还是活下来了,但是在底层,不在明面上,然后结合各种这样的形式,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是这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弥勒信仰已经不一样了。
到了近代,清末民国以来,在谈人间净土的时候,弥勒净土又被抬了出来,因为被认为是符合现代主流文化价值的这样一种信仰方式,其原因是因为这不是让我们“走”的这样一种信仰,而是主张在现实中进行创造或者改造的。所以说这样一种信仰方式有不同的变形,在不同时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起起伏伏,有的时候会获得自己的机会,有的时候失去,近代以来,这个机会又来了。
下面讲药师佛净土。药师佛净土跟弥勒不太一样,它的性质类似于阿弥陀佛。与弥勒相比的话,药师是已经成佛了,因此他是现在的佛,但他又不在我们这个世界而在东方。所以他与阿弥陀佛基本上是交相辉映的。药师佛净土在中国的流行有些不同的地方,虽然它也讲只要你满足了一些条件在离世以后就能够到达,但是它里面有另外几个因素,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是药师佛净土似乎比较关注一些比较具体而现实的问题,比如书中列了两句话,“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对于这类贫苦的人来讲,药师佛说“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意思是我的名号一进了这些人的耳朵,他们的病就全解除了。然后“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意思是先把物质生活安顿好,“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然后把精神问题也解决,这个吸引力是很大的。那么谁会喜欢极乐世界呢?快乐的人会喜欢吗?是那些贫苦、悲惨、绝望的人。
然后我们讲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净土宗里面有很多种净土,极乐净土是其中的一种,但是这一种之所以在后来被广泛的传播和表征是由于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包含前面那些净土的特点的,在前面那些净土之中存在一些互相呼应的地方。比如说药师净土,大家读《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里面说只要你按照它说的方式修行,凭这个就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而阿弥陀佛是这样描述的,西方有十万亿个世界,其中有一个世界是很美好的,它是佛土,也是净土。那个地方叫做极乐世界,那里无限的美好。首先是那里的佛很美好,我这里抄了两句话,是阿弥陀佛的基本特征,一句是“光明无限”,另一句是“寿命无限”。在这里我插一句,在净土信仰里面的佛被描写成具有光明的特征,从学术角度讲很多人认为这跟中亚或者西亚的信仰崇拜是有关系的,他们崇拜光明和火。对于寿命这点,有很多有意思的讲法,阿弥陀佛的寿命到底是不是有限度的呢?虽然有无量寿的说法,但是在有些地方还提到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有限度的。
经典里描写了很多极乐世界的景象,比如在那里天地以及各种环境都是美好而华丽的,在那里没有恶鬼,没有地狱,没有畜生。凡是去到极乐世界的人,都长的一样的漂亮,都是金光闪闪的。比如看这句话,“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经》),意思是没有任何痛苦,只有各种快乐,因此叫极乐世界。如果我们愿意把它放开讲的话,那么就会带来另外一个话题,即这个极乐世界是否可能,这就要取决于你如何思考这个事情了,站在我们日常现实生活来讲是不可能的,但站在信仰的立场来讲就是存在那样一个世界。
那么如何才能到达极乐世界呢?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基本观念在于努力从理论和实践上把印度净土经典里面描写的信仰落到实处,确认,并且做详细的解说。净土宗的高僧们做了很多事,首先他们确立了净土信仰的基本价值,就是把净土信仰在佛教中做了个定位。印度龙树菩萨说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即“无量门”,但是其中有区别,有困难的方法,有容易的方法。困难的修行方式就像人靠着自己的双腿走很遥远的路最终达到目的地,这个就比较辛苦。反过来如果是容易的方法,那就像是坐着船,省力又快捷的到达终点。这是两类走向解脱的方法。快的方式就像这句话所说的,“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易行品》)。就是说这是一种通过信仰的力量容易而快捷的达到目标的方法,而净土信仰在印度佛教中就是这种容易而快捷的方式。净土的方式在印度被认为是有劣根的人的修行方式,即那些没有信仰、没有意志、没有能力的人做的事情,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做事情所找的窍门。但中国的净土高僧认为净土信仰是最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修行方式,也是最好的。
那么极乐世界在不在轮回之中呢?很明确的说,它已经跳出了轮回。更重要的是,极乐世界是真的吗?我们说的真与假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去验证的真假,而是从信仰的意义上来讲的。因为每一个世界都有一位佛,但是这些佛是很复杂的,有三身四身的说法。比如释迦牟尼被认为是一位化身佛,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假象,而本身并不是真实的。而阿弥陀佛被认为是一位报身佛,他不是根据你的需要而显现的影子,而是真实的状态。与之相应,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真的世界还是根据你的需要而显现出来的影像?这在南北朝时期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它是不存在的,是个方便,而有一个词叫“报土非化”,是说极乐世界是佛的真实的世界。我们说因果报应,一个人在原则上只能享受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结果,无论结果是好是坏。但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努力的结果,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享受他的结果,能不能进入那个真实的世界?也有种说法,我们并没办法进入那个真实的世界,而只能进入那个世界的一个投影,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论,而净土宗在这里给出了一个铁板钉钉的答案,那就是你真的可以进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本文根据周学农教授在乾元国学教室的佛教净土宗讨论内容整理,未经作者审核,题目为编者所加,转载请注明出处
阿弥陀佛[祈祷]
菩提达摩祖师汝心即是佛法僧三宝!汝心即是净土!所谓人间也好,天堂也罢,究竟谁定义?自心所现!心中有佛,看见一花一叶都是佛!心中有天堂,看见美丽的地方就觉得是了!实心外无法无佛,因汝心平等显化!所以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实不二法门!净土法门实也就是禅、深妙禅!为什么?心净国土净!而且是大平等心,何为大平等心?广大清净平等庄严等觉!不是着这个相是清净平等,那个不是,那看见天堂以为是极乐世界,为什么?被美景所吸引,以为景色美丽就是极乐世界了……实真正的极乐世界是清净法界,常寂光佛土!化土是导归实土,也就是众生明心见性,见相即性(阿弥陀佛)!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往生一切净土,为什么?随其心净而国土净,平等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