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中国努力了70年后,成效如何

酱香故事情 2024-12-19 09:01:48

这是陕北信天游中一句极具画面感且令人刻骨铭心的歌词,它极为生动地刻画了黄土高原曾经触目惊心的水土流失状况。黄土高原,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孕育了旱作粟黍农业的广袤土地,滋养着中国约2.5 亿人口。然而,联合国的专家却曾笃定地宣称:黄土高原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根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但倔强的中国,毅然决然地针对黄土高原展开了长达70 年的艰苦卓绝的 “攻坚之战”,那么如今究竟成效几何呢?

黄土高原治理前后变化—— 中国 70 年的不懈坚守在中国这片辽阔的疆土之上,处处蕴藏着令人惊叹的奇迹。位于中部的黄土高原,犹如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从仰韶文化到周秦汉唐,这里始终是古代社会的关键核心区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是当之无愧的文明摇篮。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繁茂,草原无垠,植被覆盖率高达53%,呈现出一片水草丰饶、广袤无垠的壮丽景致。但随着铁器的广泛普及,农业生产力实现了飞跃式提升,人口也随之迅速膨胀。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大量的森林在斧钺之下轰然倒下。

秦汉之际,农耕区域不断向黄土高原的西部和北部拓展,林地与草原纷纷被改造成耕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下滑至40%。唐宋时期,这一数据进一步跌落至33%,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锐减至 15%,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清朝末年,战乱频仍,许多人为了躲避战火,纷纷涌入黄土高原的深处垦荒种地,使得原本脆弱的环境愈发雪上加霜。新中国成立之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仅剩下6.1%,这一数字让所有知晓者痛心疾首,深感忧虑。就连联合国农粮组织的专家也悲观断言:此地(黄土高原)已然丧失人类生存的根基条件!然而,即便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众多中国百姓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事实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既有大自然无情的因素,也有人为活动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众多原因中,自然侵蚀占据了70% 的主导地位。这片土地的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风化和水蚀,加之气候干燥,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便成了难以避免的 “顽疾”。

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也占到了30%,过度开垦、肆意砍伐以及过度放牧等行为,犹如 “催化剂” 一般,使得水土流失的速度和程度愈发严重。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大多源自黄土高原。泥沙的淤积致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令人胆战心惊的“地上悬河”,时刻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始终将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视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开展整治工作。从最初的“坡面治理” 尝试,到 “淤地坝” 模式的推行,再到 “小流域综合治理” 的全面实施,历经 70 年的漫长探索与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契合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

上世纪50 年代,基于 “坡面是黄河泥沙的主要制造源” 这一认知,政府提出了 “坡面治理”方案。人们在耕地上修筑梯田,期望以此阻挡水土流失,同时在非耕地的坡面上植树造林。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梯田的建设反而加剧了次生水土流失,黄河的泥沙量也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这一阶段的治理实践,虽然遭遇了挫折,但也为后续的治理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让人们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到了70 年代末,学术界提出在沟道修建淤地坝的新思路。淤地坝能够有效拦截泥沙,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同时还能利用淤积的泥土开垦新的耕地,可谓一举两得。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成效显著,黄河每年的泥沙量减少了2 亿吨,农田的收成也显著提高,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1977 年陕北的一场特大洪水,无情地冲毁了 27 万亩耕地,这一沉重打击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治理模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最终,在汲取了过往治理经验的基础上,20 世纪末,政府采纳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根据黄土高原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将其精准划分为若干个小流域。在每个小流域内,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植树造林、淤地坝泥沙拦截等多种治理手段,构建起一套全方位的综合防治体系。这种“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的治理方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不仅成功控制了水土流失,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经过长达70 年的不懈努力与顽强拼搏,中国成功让黄土高原实现了华丽转身,曾经的荒芜之地如今已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一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植被覆盖率的大幅提升,更体现在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进入21 世纪后,国家更是启动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退耕还林计划,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然达到了65%,黄河的泥沙量也降至每年 2 亿吨以下。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汗水与无私奉献。

从“黄” 到 “绿”,黄土高原这 70 年的沧桑巨变,宛如一部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困难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也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了极具价值的“中国智慧” 和 “中国方案”,成为世界瞩目的生态治理典范。

4 阅读:344
评论列表
  • 2024-12-19 19:41

    以前搞过梯田,基本都是失败。现在推广大梯田,如果不填沟,还是骗钱的,还是失败的。再大的梯田也会被夏季暴雨冲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