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麋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窗而治,此王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缀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 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注]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 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疑:同“拟”, 指与皇帝相比拟, 较量。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今殴A民而归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 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H转而缘南亩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年,有中世、中等年纪以及中等收成的年岁等意思,文中指后者。
B. 先王,指古代圣王,与《过秦论》 “废先王之道”之“先王”意同。
C. 大命将泛,形容国家将要灭亡,大命指国家命运,泛指倾覆、覆灭。
D. 狼顾,顾,回头看,文中指遭受苦难的天下百姓像狼一样伺机暴动。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四年种植的收成相当于一般地区的五年,一个农户种粟可收粮二百石。
B. 管仲、贾谊都认为实施王道的基础是“粟多”,公私积贮充定才知礼节而不生奸巧,若民穷至于卖儿卖女,则国家危险。
C. 贾谊认为,粮食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力充裕,则可以应对荒年和兵灾,无论攻、守、战,都可以很好应对。
D. 贾谊认为,汉朝立国已四十年,天下富足安定,形成淫侈之俗,背本趋末不事劳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天下财产日渐枯竭。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2)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5. 管仲和贾谊强调“粟多则国富”的道理,但实现的途径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
次韵答陈正叔二首 (其二)
王安石
田宅荒凉去复来,诗书颜发两尘埃。
忘机自许鸥相狎,得祸谁期鹤见媒[注]。
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
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
[注]:此处“媒”指鹤媒,捕鹤者用来诱捕野鹤的鹤。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去复来”三字有离家、归家反复多次的意思,暗示着诗人人生遭际的坎坷。
B. 诗人高格如鹤,却不料遭人陷害,得祸被贬,这正是诗人此番满面尘埃归来的缘由。
C. 颈联大意是说,自己所行之路是古人从未走过的路,期待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
D. 尾联“水石” “韦编”照应首联的“田宅” “诗书”,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
7.有人说,王安石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事业的人。本诗是如何体现王安石“出世”“入世”观念的?诮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说:“ , ”而屈原《离骚》兼具了二者的优点。
(2)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中“ , ”两句,采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时人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闷。
(3)班级组织秋游活动,小明同学跟随大家伙儿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但见群山绵延,江流逶迤,顿觉胸襟为之一开,不禁吟诵起古人写景名句“ , ”。
参考答案
1. C、 D、 F。
2. D。
狼顾,顾, 回头看。狼生性多疑,总是担心从后边受到袭击,边走边不停地回头看。用来形容人对处境存在着严重的不安全感。
3. D。 “
富足安定”错, 原文是“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并非“已四十年”,而是“几四十年”。
4. (1)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的原因,就是君上没有办法均衡百姓的粮食。(4分)
(2)边远地方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争先起来闹事,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4分)
5. ①管仲认为要让农民专务农业而与各业收入均衡,从而激发百姓垦地种粮的积极性;
②贾谊认为一是要戒奢靡,二是要让天下百姓都转向农业, 以生产储备更多粮食。 (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是五谷丰登的地方,四年种植的收成相当于一般地区的五年。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农户种粟可收二百石粮食。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的原因,就是君上没有办法均衡百姓的粮食。所以先代圣王会让农、士、商、工四民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因此百姓专事一职而收入能够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材料二:
贾谊进言皇上说:
管子说: “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 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 (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 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 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争先起来闹事,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6. C。
诗中“道”指的是儒家“修齐治平”政治理想, “行”指践行, 实现; “有待”是道家哲学用语, 相对于“无待”而言,指有所依凭,不能自由; “古人不见”即“前不见古人”,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未能追随古代先贤,殊为寂寞。
7.①出世:诗人自许鸥鸟相狎,因为已然忘却机心;心念田宅水石,渴望安静读书,又足见其隐逸情怀。
②入世:诗人想效法古贤,推行大道,只因大道未行,才忍受当下的不自由,乃至遭陷得祸,体现出“修齐治平”的儒者风范。 (每点3分,共6分)
8. (1)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2)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每空 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