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 “第一出陇西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李时珍谓: “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本草纲目》将黄芪推为上品,其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补虚,…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总结历代有关论述曰:“黄芪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色黄人脾,色白入肺”、“质轻达表,功专实卫”、“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
概括而言,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作用;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珍珠囊》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临床功效人参、黄芪虽同为补气圣品,然与人参补而能守之特性不同,黄芪以补而能走著称,成为临证中最为常用的药物。黄芪炙用补中,生用固表,能表能里,故表虚自汗,气虚外感多用之;而人参以补气健脾益肺见长,故脾肺气虚多用之。
黄芪味甘性温,能补气又能升提,故凡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体倦乏力,气短头晕,食少便溏,气虚发热,内脏下垂,气虚易感,崩漏下血等症均能治疗。
又因“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尿血膏淋、小便过多等亦有效。又因气行则水行,气行则湿行,补气能行水行湿,故水肿湿停诸症,黄芪常用之。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补气能生血,气行则血行,故凡血虚、血瘀之证,常离不开黄芪。
张锡纯更认为黄芪能疏肝补肝,说“肝属木,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
益气升阳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
益气固表止汗,代表方:玉屏风散
益气化瘀疗瘫、通痹,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益气生血,代表方:当归补血汤
益气补阴、生津止渴,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益气升阳、疗陷症,代表方:升陷汤
益气利水消肿,代表方:防己黄芪汤
托疮生肌,代表方:托里透脓散
扶正固本抗衰老,代表方:十全大补汤
配伍与对药一、黄芪配桂枝
这是张仲景的用药手法,将黄芪与桂枝及桂枝汤配用,凡表证及里证气虚者,皆可应用。
因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表证得之能解肌发汗,调和营卫;里证得之能健脾补中,燮理阴阳。得黄芪相配则药力更强。
如黄芪建中汤,用黄芪配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中焦气虚之虚劳证、溃疡病等,以及虚黄证及气虚发热证等。又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气虚血痹证;再者黄芪桂枝汤,又可治表虚自汗证及气虚易感诸证。
二、黄芪配防己
黄芪配防己及茯苓、白术等,成防己黄芪汤(黄芪、防己、白术、甘草)、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黄芪、桂枝、甘草),治疗风水、皮水、风湿在表诸证。肾炎患者,蛋白尿长期不退,水肿不严重者,重用黄芪,或用防己黄芪汤加味,可获得一定效果。
三、黄芪配乌头
《金匮》指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本方由乌头、黄芪、麻黄、芍药、甘草组成,治疗寒湿痹阻于关节而成的历节痹证,用乌头祛寒止痛,麻黄通经散寒,芍药、甘草缓急舒筋止痛,又妙在用黄芪益气扶正,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四、黄芪配当归
黄芪补气,当归补血,二药合用,为气血两亏之最佳配伍,如《兰室秘藏》之当归补血汤,用黄芪一两,当归二钱,重用黄芪,取补气生血之意,治血虚证及气血两亏证。还有《局方》十全大补汤,其功力又超过当归补血汤;再有十四味建中汤治气血不足,久病劳损之证;再有归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气血两亏之证。
五、黄芪配地黄
黄芪益气,地黄养阴,治疗气阴两虚之证。本证偏于中下焦,而生脉饮所治之气阴两虚应在上焦。如《兰室秘藏》方当归六黄汤,用黄芪配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建、黄柏、黄芩,用黄芪益气固表,当归地黄补血养阴,三黄清热泻火,治疗气虚阴亏有火的盗汗证,确有一定效果。
六、黄芪配防风
黄芪配防风出自《世医得效方》中的玉屏风散,方中尚有白术。黄芪益气固表,防风走表而祛风邪,白术健脾补中,以助气血之源,故本方一可益气固表止汗,二可加固体表屏障,而预防风寒。
在《医林改错》中,黄芪配防风成黄芪防风汤,“治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又加赤芍,成黄芪赤风汤,治痫证及腿瘫”。
其用药特点皆为重用黄芪二两成四两,而其他药只用一钱。李东垣曰“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七、黄芪配知母
这是张锡纯的用药手法,治气虚阴亏,虚热不退之证。
张氏有言:“人禀天地之气化以生人身之气化,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四合,大雨随之。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
故在十全育真汤和升陷汤、理冲汤等方中黄芪与知母合用。
八、黄芪配桃仁
黄芪配桃仁、红花,为益气化瘀之法,适用于气虚血瘀之证,其代表方为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另外,此三药相配,又名黄芪桃仁汤,治“产后抽风,两目天吊,口角流涎,项背反张,昏沉不省人事”。其组成为生黄芪八两,桃仁三钱,红花二钱。但笔者目前尚未发现临床有关报道,只能立此存照。
笔者曾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证,因瘀致痿证一例,取得良好疗效。
九、黄芪配升麻、柴胡
黄芪配升麻、柴胡,黄芪性温能补而升,得升麻、柴胡相助,则更能升阳补气,代表方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该方能益气解表,又能益气固表,能退气虚发热,能治头晕气短体倦之中气不足证,能升清降浊而治小便癃闭证,能升内脏于下垂之际,等等。
张锡纯在此方的基础上去党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加知母、桔梗而成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并详加阐述,对后世影响颇大。他还用黄芪配升麻、柴胡,再加当归,名为升麻黄芪汤,治产后小便不利,等等。
此外尚有《证治准绳》方益气聪明汤,用黄芪配升麻等药,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治疗眼疾及耳疾。又有《脾胃论》消暑益气汤,用黄芪配升麻等,治疗暑湿伤气之证。这些都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十、黄芪配人参
黄芪配人参是名符其实的补气药的强强联合,黄芪补而能走,人参补而能守,凡气虚不足、肺脾双亏等证,得参芪之补未有不取效者。
如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证,用补中益气汤;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用归脾汤;暑湿伤气,气虚湿阻之证,用清暑益气汤;气血双亏,肺脾均损之证,用十全大补汤;劳损羸瘦、肺脾肾三脏均不足,用十四味建中汤。还有张锡纯之十全育真汤、升陷汤等,无不都是参芪联用。
十一、黄芪配白芷、皂角刺等
黄芪能益气托毒、生肌排脓,又是外科虚证的常用药物,常用于正气不足、血亏营弱所致之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之证。如和消肿排脓之白芷、活血消痈之皂角刺、补血益营之当归等药组成之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方)和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方)等,治疗外科气血亏损之痈疽不能内消,或疮疡不能消溃,及溃后不能生肌敛口等症。
黄芪虽为补药之长,适应面很广,但它和其他中药一样,也有禁忌证。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指出“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
综上所述,黄芪的临床功效显著,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实用性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补气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