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老山战斗前线,有一张照片让无数人难以忘怀。
照片中,一个战士头缠绷带,血从右臂上渗出,包扎都显得那么简陋。
他的嘴里嚼着干巴巴的压缩饼干,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
那种眼神,就像在无声地告诉所有人:
“等我吃完饭,把你们全都消灭了。”
接着便狼吞虎咽咽下干粮,端起枪,义无反顾冲进战场!
手榴弹的爆炸震住了敌军的先锋部队,随后他带着士兵如猛兽扑向越军。
他于毫厘间躲避子弹,在枪林弹雨中精准扫射,一人灭了15名越军,连绵枪声衬着他无畏的背影。
痛觉或许早被激情盖过,他的坚毅仿若无声的号令,激了战友们的血性,和他一起掀起胜利的浪潮。
这个战士叫王高银。
而照片背后,是一个关于英雄与战场的故事。
无名山头,80年代的“上甘岭”云南省麻栗坡县的八里河东山,孤零零矗立在南疆边界。
这是一座无名小山头,却因曾是战火最炽烈的焦点而被记住。
山约800米高,三面是近乎笔直的悬崖,只有南面是条陡峭斜坡。
偏在这么一块仅有巴掌大的地方,成了解放军与越军生死相争的战场,解放军战士称它为“80年代的上甘岭”。
山上条件恶劣至极,弹药和物资得靠人力肩扛手提。
水源被敌人切断,没电,喘口气都能闻到泥土和火药掺杂的味儿。
战士们住在狭窄坑道里,压缩饼干差不多是他们唯一补给。
每天还得小心翼翼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敌袭。
对越军而言,这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据点,近在咫尺的对峙带来前所未有的压迫感。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高银毫不犹豫站了出来。
据说,他得知3号哨卡是全线最艰难、最凶险的防守点后,就主动请求上级派他去那里。
这个哨卡距越军阵地不足百米,抬眼就能看到对方动作。
甚至山下任何一声轻响,都可能是袭击开始。
为啥主动请缨?
因为王高银清楚,这样的阵地一旦失守,那可不得了。
而他自己身经百战,训练也最严格,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守住这块阵地。
他的沉默寡言没人在意了,所有人只看到他的决心和毫不犹豫的行动。
战斗前的准备与策略夜晚,哨卡周围漆黑一片,唯有风声与偶尔的虫鸣。
王高银明白,这种平静纯属假象,敌人随时都可能摸上来。
王高银立马召集战友开会,点起地图上一盏微弱的煤油灯,手指缓缓滑过边境的地形,沉声说道:
“他们估计会从北侧翻山过来,那里植被密集,易藏兵,也利突袭。”
战士们围坐在他身旁,有人提议增加哨点,有人建议在丛林外围提前埋雷。
王高银迅速筛选大家的意见,拍板:
“先把我们的火力点隐蔽起来,等他们靠近,直接正面开火包围!”
接着,他和部队针对这次可能的突袭做出详细部署:
调整夜班巡逻编组,设立三层警戒线。
而且,为应对敌人复杂战术,特别是突袭后的二次反扑。
他安排士兵反复演习掩护撤进的技巧与反突击,同时不停地演练手榴弹投掷。
尽管一天备战累得不行,但每个人的目光都透着兴奋和务实。
王高银则拎起步枪检查好几遍,又转身看向小分队,声音平静又有力:
“传令下去!今晚谁都不能打盹!”
就在一切安静下,战争突然打了起来!
激烈的战斗与王高银的受伤1987年4月20日,夜幕降临。
王高银和战士们刚吃完压缩饼干,正打算轮班休息。
突然,一名战士听到山下传来轻微异响,立马警觉。
王高银迅速靠近观察口,借着朦胧月光,瞧见几个黑影正悄悄朝哨卡摸来。
他没马上下令开火,而是等敌人靠近到足够近,才悄悄掏出两颗手榴弹,拉开引信,使劲扔出去。
手榴弹在敌人中间炸开,当场炸死一名越军,另外两人也被炸得浑身是伤,惨叫着滚下山。
这一炸彻底打破夜晚宁静,战斗就此打响。
越军显然没想到解放军早有防备,偷袭失败后,就疯狂朝哨卡投掷手榴弹和炸药包。
爆炸声接连不断,王高银和战士们被震得耳朵嗡嗡响。
突然,一颗手榴弹在哨卡附近爆炸,王高银被冲击波掀翻,晕过去。
战士们赶忙把他叫醒,他刚睁眼,就见四五名越军已逼近通道口。
王高银顾不得头晕,马上抓起冲锋枪,带着战士们猛力射击。
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匆忙后撤。
第一波攻势被击退,越军改变策略。
他们不再强攻,而是调来喷火器。
第二次战斗时,喷火器对付坑道内士兵特别有效,流动火焰能迅速让坑道内士兵窒息。
王高银和战士们只得退守到猫耳洞内,可洞外没防备,敌人随时能占领哨卡。
更要命的是,洞内还囤着大量手榴弹、炸药和地雷,一旦被火焰点着,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万分危急时刻,王高银又站出来。
他捧起一整箱手榴弹,冲出猫耳洞,一颗接一颗朝越军喷火兵扔去。
手榴弹在敌人中间炸开,喷火兵根本扛不住这种狂轰滥炸,纷纷败退。
王高银这举动危险至极,因为手榴弹一旦被火焰点着,整箱手榴弹都会爆炸。
但他顾不上这些,敌人哪见过这阵仗,被打得屁滚尿流。
随后,王高银和战士们拿起机枪,朝敌人疯狂扫射。
这时,战友们才发现,王高银连钢盔都没戴。
身边战友好心提醒,可他根本没听见,大喊:
“拿手榴弹来!”
在王高银的带领反攻中,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退下山。
整个战斗中,王高银共毙敌15人,阵地分毫未丢。
就是这样的一个敢拼敢冲锋的英雄,从他参军起,就能看出这股狠劲!
从新兵到英雄1964年生的王高银自小内向安静,话少,可骨子里却憋着股劲。
年轻时,他就对军队怀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向往,总认定那里才是真正男子汉该待的地儿。
1982年,他如愿入伍。
新兵刚下连,好多人还在适应军营节奏呢,王高银却已显露出别样的耐力和较劲。
他跑步能硬跟上比自己高出一头的老兵,背着沙袋一口气爬山,绝不喊累。
队友说他是个“闷头训练”的狠人,可王高银觉得这没啥,当兵了就该把兵当到最好。
在训练场上,他的要求不光对自己,在带兵时也这样。
后来,他从战士升为班长,直接管一个班,作风硬得像铁板。
当时部队负重行军要求每人30斤,他却把这数字翻一番,成60斤,自己带头扛70斤,把战士们练得叫苦不迭。
可就这股狠劲,让全班战斗能力在部队声名远扬。
1986年,部队接到集结命令,他早就准备妥了,他带的兵也没一个掉链子。
后来王高银在老山战斗中表现卓越被授予一等功,这至高荣誉就是对他坚持与拼搏的最好证明。
他从战场归来,左胸戴着耀眼军功章,母亲自豪无比,邻里乡亲也纷纷称赞他英勇。
王高银平时很少提起那段岁月,可他身上那股朴实和坚毅,还是深深感染着身边人。
如今,这位曾经的铁血战士已从部队光荣退役,过着简单平静生活。
他还在网络上跟网友们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和参军旅途。
但那张照片永远留在人们记忆里。
一名年轻战士头缠绷带、手臂渗血,用最简单方式补充体力,那坚定眼神好像在无声宣告着什么。
它成了热血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代代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的缩影!
照片的传承那张照片后来传遍全国,成为无数人的记忆。
一名年轻战士,头缠绷带、手臂流血,紧咬压缩饼干,眼里没有一丝退缩,只剩坚定。
这照片定格的不只是一个瞬间,更是一代军人的缩影。
那是一种不管处境多险恶、敌人多强横,都能扛住的精神力量。
翻过历史长河去看,照片里的硝烟已散去,可那种钢铁意志并未过时。
它告诉每个人,坚守不只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信念。
那些从战火中走来的英雄,用行动证明了啥是真正的强大。
这张照片让人知晓和平是怎样被守护,背后有无数这样的人,他们没啥豪言壮语,只有真实付出。
而那眼神,至今还在提醒着我们。
无论啥时候,都得有一颗不怕风雨、能熬逆境的心!
参考资料:
荣立一等战功的战斗英雄,来到官兵中间……------东部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