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宇是张丰毅吕丽萍的亲儿子,今却走上父母老路,成为离婚人士

大华哥 2025-01-11 16:53:24

“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佛啊。那可是戏!”

这段台词出自经典电影《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不仅有我们熟悉的“哥哥”张国荣,还有著名演员张丰毅。

8月份,参加同学婚礼的张博宇引起热议,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正是因为他是张丰毅的儿子。

流传的视频中,张博宇胡子拉碴,挺着个大的啤酒肚,头发长得要用发箍隆起,这和他的父亲张丰毅俊朗的外形一点也不像。

他的父亲甚至公开反对儿子进入娱乐圈,理由就是“太丑了”,作为父亲为何说出这样的话,他与儿子张博宇又有怎样的纠葛?

张博宇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过这样一段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他2岁左右,父亲张丰毅和母亲吕丽萍就离婚了,之后母亲带着他独自生活。

本就在娱乐圈有一定影响力的吕丽萍离婚后与朋友开了一个艺术培训学校,专注发展事业,6年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小她六岁的陶伟。

这个运动员对吕丽萍用情至深,但经历过一次感情创伤的她不再相信婚姻,可陶伟一直没有放弃,听说吕丽萍有个儿子有点胖,于是主动说要带张博宇减肥。

在陶伟的耐心带领下,张博宇真的瘦了下来,看到陶伟对儿子如此上心,吕丽萍也渐渐敞开心扉,3年后二人就在美国结婚。

但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2年,陶伟和吕丽萍就离婚了,同年,吕丽萍和演员孙海英因戏结缘,同样离异的两人都受过婚姻的磋磨,这让他们更加惺惺相惜,这位继父对张博宇视如己出,在圈内非常有名。

然而,这段婚姻也没有持续多久,张博宇14岁时,母亲再次结婚,第三个继父对他也很好,他们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

2014年9月21日,张博宇和演员张墨锡结婚,可这段婚姻在8年后以离婚结尾,可能印证了他社交媒体里的那句,“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也许张博宇始终走不出童年的创伤,也治愈不了自己。

感情里受挫,只能从事业中找到价值感,父母都是演员,张博宇从小耳濡目染,也有艺术梦,14岁时,张博宇就能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毕业后,张博宇并没有借助父母的光环,而是从一个个龙套演员开始努力。

在27岁那年,张博宇终于拿下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王胖子”,借着《盗墓笔记》这个大火的IP,张博宇终于在大众面前混了个脸熟,此后,接了各种有分量的角色,也参加了许多综艺。

两年后,张博宇拿下了凤凰奖新人奖。

这个奖也为他的未来做了铺垫,后来他陆续参演大制作,慢慢在事业中找到成就感、价值感。

走到今天,张博宇可谓坎坷,虽然自己的父母都是明星,他却一点儿也不像其他星二代一样走捷径,不过与其说不想走,不如说不愿走,因为他的著名演员父亲从来没有认可过他。

张丰毅曾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对儿子演戏的看法,“我认为他的形象问题不适合走演员的道路”,可“没有形象”的张博宇还是学了表演,甚至当上了班长。

对于父亲的贬低,张博宇认为可能是说笑,于是在某次表演时,他想让父亲看看他精彩的表现,但最终张丰毅还是没有去,只有母亲前去捧场。

从此,张博宇才意识到父亲是真的觉得他“太丑”,不适合演戏,但他还是不甘心,为了演技进步多一点,还是鼓起勇气请教父亲,没想到最后却是面对父亲的恶语相向。

让张博宇彻底寒心的一次是,父亲居然没有参加自己的婚礼,这个人生重要的时刻,血浓于水的亲人却选择漠视,张博宇对此并没有过大的情绪。

但这一举动在网上引起了诸多骂声,参加访谈时,张丰毅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认为为人要低调,而张博宇的婚礼不够低调。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说他参加过的婚礼,最后都离了,这些理由真不真不知道,但不靠谱是真的。

不过即使张丰毅没有参加儿子的婚礼,张博宇最后也还是离婚了,是不是与张博宇社交媒体上那个“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愈童年”有关,不得而知。

张博宇的童年也许是不幸的,虽然婚姻失败,但好在自己用汗水在事业上闯出了一片天,也许早期的他会被一句“太丑不适合演戏”深深影响,但拿到奖杯的那一刻,张博宇应该是战胜了父亲的不认同。

其实换个普通人来说这句话,张博宇也会很受打击,更不用说那是血脉相连的父亲,那么问题来了,张博宇到底是不是“丑”呢?在审美单一的年代可能真的不算帅,可难道演员就只要帅的吗?

那现实中难道每个人都是又帅又美的吗?只让“美”和“帅”的演,展现普通人面貌的剧又如何体现真实,如何接地气呢?

再说了,如今审美更加多元化,因“王胖子”而小火一把的张博宇就是个典型例子,谁规定什么是“美”,谁又规定什么是“丑”?每个人看世界的眼光不同,“美丑”应该由自己定义。

张博宇父亲的这种不认同也折射了许多人的状况,不是每一对父母都会认可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从父母那里得到物质资料,却难以从父母那里得到认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同。

稍微长大一点,便开始将这种认同异化,变成寻求外界的认同,仿佛只有得到认同,我们才有价值,才值得被爱。

这种不认同与其说是不爱,不如说是傲慢,他们傲慢于他们所知道的、认为的,并固执地把那套逻辑照搬给孩子,可孩子始终是个独立的个体,不属于父亲,也不属于母亲,他只属于他自己。

对此,你怎么看呢?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