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25-明朝的大学士投降满清进而成为清朝的大学士,这种人在教科书上不会提,在辫子戏中不稀罕有,但他的故事却发人深省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7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1 分钟)
朋友,如果您有机会去到故宫博物院,会发现馆内多处珍藏中的其中一幅字,是为《兰亭集序》。不过,现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兰亭集序并非王羲之原作,而是一位明清交际时期的著名官僚所临摹,他的名字叫冯铨。
画图出来,看着都差不多
不由分说,显然,咱们的教科书中从未出现过他的名字,再者,无论是甲申国难的悲情苦戏,亦或是掩人耳目的辫子戏,都不曾这样一位角色。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冯铨在历史上实际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的。他曾官至明朝的大学士,降清之后又官至清朝的大学士。甚至,他还想把明朝的内阁票拟制度带给满清。
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其在明朝时期依附阉宦魏忠贤,作恶多端,品行低劣,但诸多作恶的细节,早已缺失,这又是为何呢?那是因为他后来官居清朝高位后率先擅自修改其在明朝时期作恶的记录,企图蒙混过关。
这样的一个令人不齿的举动,彻底拉开了满清修改真实明朝历史的序幕。所以,这样一个有着些许无耻的小人,真实影响着后来几百年的思想进程。
所谓“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让我们准备好史料,收拾好心情,开始今天故事的讲述:利用职权修改自己在明朝丑事的清朝大学士-冯铨生平事迹考。
·放在明朝合集内?还是放在清朝合集内?
省愚思忖几许,类似于冯铨这样的人,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去世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其一生经历了明朝的万历帝、泰昌帝、天启帝、崇祯帝、弘光帝、监国鲁王、隆武帝、绍武帝、永历帝,又经历了清朝的天命汗、崇德帝(天聪汗)、顺治帝、康熙帝,并且还经历了大顺皇帝、大西皇帝两位农民军首领的政权。
如此这般风云变幻时期的人生经历的伴随下,他的故事应该放在明朝的故事合集之下呢?还是放在清朝的故事合集之下呢?
最终,综合研判,鄙人认为,他在清朝的故事更值得传播,更加露脸,更能够为其祖上积阴德。所以,将其故事放入清朝历史合集之内。毕竟,并不是所有后来官居清朝高位的明朝官员,都能像他那样,擅自修改其在明朝时期作恶的记录,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的。
·两朝大学士?呵呵
他的故事到底有多精彩?别人可是不可一世的两朝大学士。
明朝的时候,他官职的全称为:大明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清朝的时候,他官职的全称为:大清太保兼太子太师中和殿大学士。
这么说吧,其去世后的一百年,著名的十全老人弘历,派人编修《贰臣传》,分甲乙两本。甲编是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乙编则是毫无建树的明末官僚,甚至为人可鄙。而咱们这位冯铨,便高居《贰臣传》乙编第二十六位。
所以这样的两朝大学士,是为了给自己的家族露脸贴金,亦或是单纯为了给过往的晦涩史实增添几分不堪回首的真实感?让我们看看他的生平,便能知其一二。
·生平颇为露脸
公元1595年,冯铨出生在直隶涿郡的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冯盛明时年应该年满29周岁。但是父亲自幼喜得读书,早在公元1589年,冯盛明23周岁的时候考中同进士出身,成为明朝河南布政使司扶沟县的知县。
年轻有为的23岁知县家庭,却没想到孕育出这般让人无法直视的更加有为的少年。其父冯盛明一生几乎都在河南为官,最高官至河南左布政使,这地位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河南省前五把交椅之一。
或许看见自己的父亲因为科举走上仕途,成为弱肉强食时代下的肉食者,所以冯铨自幼便勤奋读书。省愚读了他的事迹后,甚至认为历史上的方仲永之流都比不过年幼的冯铨的卓绝。公元1609年,时年才年满14周岁的冯铨居然高中己酉科顺天乡试四十四名。这是什么概念呢?您可以理解为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儿在一个省的高考拿下第四十四名。
冯铨临摹的《兰亭序》
这个事迹在涿州当地也颇有影响,甚至于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涿县志·第五编·选举·职官》中记载了十四岁中乡试的冯铨的事迹。
考中乡试后,冯铨便有机会进一步深造。万历四十一年,是为公元1613年,冯铨中进士,按照当时的习惯,称虚岁,记载其年仅十九。但由于不知道冯铨具体出生的月份,以及具体中进士的月份,按照周岁来讲,其很可能当时尚不满18周岁,顶多也就是刚满18周岁。
后来,其改任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且历春坊赞善、谕德,转少詹事等官务。这里简单普及一下“庶吉士”的概念,其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使其可先于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或者管理培训生,或者更直接一点,培养接班人。
·内部斗争中成为笑柄
能够被选中庶吉士,照理说,冯铨的名号应该是史书上最为恢弘的那一笔做预备。谁知道,进入天启年间,这位饱读诗书的读书人,走上了歪路。
这条歪路的领路人是谁,咱们自然不清楚,结论就是,他依附阉宦,成为魏忠贤的忠实拥趸。天启刚开始那几年,整个朝堂内几乎都是阉宦一派系官僚的完胜,冯铨深度参与了杀害杨涟、熊廷弼等的事件中,并且充任《三朝要典》的总裁官。杨涟、熊廷弼的故事,以后省愚为大家细讲,此处简单普及一下《三朝要典》所载的信息,这本书就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宦戕害东林人士的铁证。
依附阉宦,为虎作伥,冯铨能捞到什么好处呢?当然能,他因此迁礼部侍郎,协办东阁太学士,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最辉煌的那一年,公元1626年,他才31岁。
也就是其31岁到达其明朝历史进程的人生巅峰之时,他却迅速坠落。那个叫崔呈秀的人,推了冯铨一手。当然,崔呈秀也不是什么老实人,您想想,崔呈秀私下里叫魏忠贤“亲父”,这种人能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以后,咱们为大家细讲崔呈秀的故事,这里只简单一笔带过,崔呈秀只比魏忠贤小三岁,依附阉宦把魏忠贤叫“爹”。
换言之,在阉宦势力的内斗中,冯铨失败,其政敌崔呈秀唆使他人攻击弹劾冯铨,最终使得回籍闲住。您还别说,这一事件倒是挽救了冯铨的性命。后来思宗即位,除阉宦,崔呈秀被枭首示众,而早点回家闲居的冯铨,只是在崇祯元年被削籍,自此家居十七年。
您别看魏忠贤在天启年间似乎是一家独大,全赢,赢得无以复加,结果内斗严重之下制造的笑柄却令人捧腹。
·赶紧投降满清
上一段提及,闲居十七年的冯铨,等来了满清的铁蹄。公元1644年,甲申国难之后,时年应该年满49周岁的冯铨重新出山。
这种图有时候会令人不知道怎么形容
满清入关后,冯铨受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征用,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令其佐理机务。后累官礼部尚书,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弘文院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没想到,年过五旬的当初阉宦拥趸摇身一变,成为清朝的大学士。那么他在天启朝的丑事怎么办呢?没事儿,别人大学士呢,后来清朝修改《熹宗悊皇帝实录》的内容,便是将其中记载的冯铨之丑事,全部清除。
冯铨降清以后,凭借职权方便,把记有他丑事的那一部分原本偷走了,故“明实录”的传抄本也缺了那一部分。
冯铨在清朝任职高管,甚至一度提出,上书清朝皇帝请恢复明朝票拟旧制,与谢升议定郊社、宗庙乐章。为了让渔猎民族了解华夏正统的历史经典,冯铨曾参与《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的工作,于公元1650年刊印。
顺治十三年是为公元1656年,时年61周岁的冯铨以年老离职,仍留备顾问。
像这种没羞没臊的人,居然还莫名奇妙的长寿,其最终于康熙十一年,也即是公元1672年卒于涿州,时年77岁,未知其是否满77周岁,但按照当时的习惯,会表达为77岁,或者78岁。康熙帝为其上谥号为文敏。谥号搭配着阉宦拥趸与贰臣乙编,着实好笑。
·一心可以事二主,二心不可侍一君
冯铨效力清朝的时候,曾经施行了一个创举,史载气“举家男妇,皆效满妆”。
他还对多尔衮说:“一心可以事二主,二心不可侍一君。”以此对彰显自己对于满清的效忠,仔细想来,这种卖主求荣的行径着实让人捧腹。但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人,这样的人还能长寿,哪儿说理去呢?
明将领姜瓖归顺满清之时,冯铨不知道与姜瓖有什么过往的交集,其居然向姜瓖索贿3万两。
正因如此,贰臣乙编中的翘楚,这位冯铨先生,即便是到了满清,也多次受言官弹劾。
满清的浙江道监察御史吴达奏章,“狐媚成奸,豺狼成性,蠹国祸民,如今日之冯铨者也”。顺治十一年,是为公元1654年,冯诠藉陈名夏案弹劾了四十一名南方籍汉官,以致人心惶惶。陈名夏案也可谓是清初延续明末内斗事件的升级版,以后省愚为大家细讲。
当时冯铨作妖后,顺治帝以基础未稳,不想激化矛盾,亲自警告冯铨,莫再兴风作浪。一年后的1655年,冯铨母丧,但其未守孝,“入直如故”,遭顺治帝斥责。
很难想象,如此这般一位跳梁小丑的存在,活了77岁,看到了一群人死在他前面。稍微有点可笑的是,他给自己三个儿子取名为冯源淮、冯源济、冯源沂,其冯铨的名字五行属金,儿子们第三字五行属水,这里倒是采用了明朝才使用的“火土金水木”的五行排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人。
快雪堂旧址,不知道是真是假
冯铨书房称为快雪堂,所以,其较高的书法造诣临摹的作品皆称《快雪堂法帖》。当然,奸佞之人会书法也不是什么怪事,历史上书法好的奸臣比比皆是。奸佞之人,以冯铨为首,大多数熟读史书的,正因如此,他们选择行佞臣之事,才能成为当时当世的既得利益者。这就是历史给予您我最深刻的警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