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骗局来了,诈骗成功率接近100%,请大家重视起来,转告身边人

漫聊知识 2024-12-20 14:24:05

文、编辑|漫聊知识

AI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作案手段。

特别是,AI换脸,合成语音等技术被用来实施诈骗,让人防不胜防,这些新骗局隐蔽性强,迷惑性大,诈骗成功率高达100%,不少人都因此中招,损失惨重。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些新型诈骗的真面目,帮助大家认清套路,远离陷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方便阅读部分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如涉及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修改内容!

——【·语音合成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语音合成技术伪造熟人的声音,精心设计骗局,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先收集目标的家人信息,再用AI技术模仿特定声音,然后编造紧急情况实施诈骗。

曾经就有一位老人某天接到一个电话,对方一开口就喊:“爸,我是你儿子!”声音和口气完全像他的儿子。

接着,“儿子”带着焦急的语气哭诉说:“我出车祸了,现在在医院急救,需要立刻交手术费,不然就来不及了!”老人一听儿子出事,顿时慌了神,赶紧问:“需要多少钱?”

对方说需要5万元,并提供了一个“医院账户”,催促老人马上转账,说晚了手术可能就没法做了。

为了救“儿子”,张大爷匆匆跑到银行,把积蓄全打了过去,等他转完账后联系真正的儿子,才发现对方根本没出事,这才意识到被骗。

——【·AI换脸诈骗·】——

AI换脸诈骗,是用人工智能技术,把别人的脸和表情“贴”到伪造的视频里,再用语音合成模仿对方的声音,看起来和真人一模一样,让人真假难辨。

这些诈骗分子一般先从社交媒体或公开资料中获取目标的照片、视频和声音素材,制作出逼真的“假视频”。

随后,他们会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联系受害者,冒充目标熟人或领导,编造紧急情况,博取信任,由于视频和声音高度还原,受害者就会放松警惕,按照对方指示转账,从而中招。

小李就是这样的受害者之一,一天,她接到一通视频电话,屏幕里是她熟悉的老板王总,语气急切地要求她立即转一笔巨款到指定账户以解决公司账户问题。

当小李看到对方的面孔和听到熟悉的声音时,毫不怀疑,立刻照办,然而,几个小时后真正的老板联系她时,小李才意识到被骗了,对方利用AI换脸技术伪装老板,将钱骗走。

——【·退款诈骗·】——

所谓退款诈骗,就是骗子假装是电商平台或快递公司的客服,打电话或发短信说“订单出了问题”或者“退款失败”,然后发给你一个假链接。

你一旦点进去,就会被要求填写银行卡号、身份证等个人信息,接着对方会用“系统出错,需要你手动退款”为理由,骗你把钱转到他们的账户上。

骗子还会用很专业的语气,催促你赶快操作,让你没时间多想,结果钱被骗走了。

小王就曾收到一条自称电商平台客服的短信,称“仓库被烧毁,订单无法发货,可双倍赔偿”,并附上链接让他联系在线客服。

小王点击链接进入了一个’客服页面”,在“智能客服”的引导下输入了订单号、银行卡号等信息,对方随后表示系统异常,要求小王通过“人工退款”操作验证账户。

按照对方指示,小王在一个高仿的银行页面完成了转账,结果赔偿没到账,“客服”也消失了,此时,小王才意识到被骗了,当他联系银行冻结账户时,资金已经被骗子转移走了。

——【·AI造谣获利·】——

诈骗分子利用AI生成虚假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编造热点事件或危机信息,比如“食品短缺”“某地区重大灾害”等,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随着谣言扩散,受害者陷入恐慌,可能因急于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而点击诈骗分子设置的捐款链接或购物平台,从而被骗取钱财。

另外,谣言还可能被用来引导公众抢购特定商品,待市场价格被炒高后,诈骗分子趁机出售囤积的物资牟取暴利,这类操作既能迅速获利,又因信息真假难辨而迷惑性极强。

在疫情期间,某地就曾出现一则谣言,称“当地超市即将关闭,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并配有大量排队抢购的照片和视频,这些内容迅速扩散,引发市民恐慌性抢购。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排队”视频是诈骗分子利用AI技术合成的,将不同场景拼接在一起制造假象。

同时,谣言中附带了一些“粮油团购群”二维码,声称可以通过群内链接购买囤货,不少人因担心物资短缺,急于囤货,在群内按照对方提供的链接支付,却发现付款后迟迟收不到货。

最终调查发现,这是诈骗分子通过AI技术造谣,利用人们的恐慌情绪引流到虚假交易平台,从中骗取钱财,不仅受害者经济受损,还导致市场秩序一度混乱。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如何防范·】——

当对方打来视频电话或者语音请求时,务必保持冷静,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不要轻信“领导”“熟人”的要求,特别是涉及财务和隐私信息时,直接拨打官方电话或亲自当面确认。

当收到陌生短信、邮件或社交平台信息时,尤其是涉及退款、赔偿或账户问题的内容,不要轻易点击链接,要通过官方网站确认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进入钓鱼网站或被诱导操作。

AI技术依赖于数据的获取和学习,诈骗分子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受害者的照片、视频和语音素材,用于伪造身份。

因此,尽量减少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敏感信息,尤其是面部照片、详细的个人资料以及声音录制等,在使用公共WiFi时,也要避免进行涉及隐私的操作,以防数据被窃取。

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或在线课程,让更多人了解AI技术带来的风险和骗局手段,特别是对老年人和财务相关从业人员,加强防骗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识别骗局的基本技能。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AI骗局,保持警惕是最重要的防线,无论是涉及资金转账、个人隐私还是“突发紧急”的请求,都要多留个心眼,做到核实再操作、冷静再决策。

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也要多问一句、多查一次,唯有增强防范意识,警惕每一个细节,才能避免落入骗局,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换脸”“拟声”!西山法院:警惕新型AI骗局

上游新闻:拆解AI造假四大套路:仿冒名人炮制新闻,换脸敲诈一键去衣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