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熟,从识人开始

婧婧聊商业 2024-07-29 07:10:47

01

人的成熟,从悟人开始

什么时候最能看清一个人?面对利益时。小时候,读不懂司马迁的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事历人后方才明白,一旦有了利益的羁绊,再好的关系,也会薄脆如纸。世上唯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中年以后,见过尔虞我诈,看过勾心斗角,对这句话的体会会更为深刻。利益面前,人人都有自己的算盘。有些莫名其妙结束的关系,不过是利益产生了分歧,有些看似没来由的背叛,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爱尔兰有句谚语:就算你什么都不懂,也要懂人性。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的,可能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中年以后,不要相信人,要相信人性。当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才不会轻易受伤,也不会落得失望。作家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写:人到中年才能深切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人生的究竟。年轻时无法悟到的道理,时间和阅历都会替你一一补齐。当你学会识别人性,认清自己,悟透命运,终会在千帆过尽后,读懂大千世界,迎来生命的觉醒。

02

不指点别人的生活

汪曾祺曾在《四方食事》中说:“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一句朴素简单的话语,却讲出了深刻的道理。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去评判身边的人和事,觉得不符自己的三观,便是非愚即错。但其实,每个人都经历着不一样的经历,感受着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永远不要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生活。而是要试着去接纳和理解,然后学会共情和感恩。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人不是只有一种活法。”深以为然。世间百态,风雨变化,我们终究大多不过是凡人,无法完整看到一件事的全貌,也无法了解到一个人的所有经历。坚持自己的同时,也要懂得尊重别人,不以自己的立场去评价,不以自己的认知去指点,不以自己的三观去衡量。放下偏见,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和自由。允许别人走他们自己的路,让花开花,让树成树,才是成年人最清醒的良善。余生,愿我们都可以沉淀自我,包容别人。不内耗,不外求,活得坦荡,过得顺意。

03

不骄不馁,以平和的眼光和心态看自己

王阳明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人忧,不以己乐,此乃君子之风。”

人,最难做到平视自己。

取得一些成就、获得一些优势,就会产生极大的优越感。同样,被人批评的时候,又会质疑自己。仰视或俯视,都不如平视。当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一度被公认为是典范之作,自从出版以来,便收获好评无数。然而,2005年的时候,董燕生却对杨绛的译作提出了质疑,指出杨绛的翻译存在词句不准确等问题。杨绛的一些朋友认为董燕生提出的质疑过于草率,想为杨绛“伸张正义”,杨绛却劝住了朋友。她对自己的译作有信心,当然也有面对批评和质疑的勇气。而且,如果她的作品真的有问题,她也不会逃避。随后,杨绛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声明,感谢了董先生的指点,并且也对董先生的质疑进行了回应。原来,这些所谓的“错误”,是因为杨绛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点烦”的翻译方法。这是一种带有译者个人创造性的翻译方式。译者对原文删繁就简,删除原文多余烦琐的文字,让行文更加简洁流畅、贴近原著。就这样一来,翻译出的书稿更便于读者阅读。声明发出,说明原委,学界的质疑也就渐渐平息。《后汉书》有云:“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即便是像孔子和子路这样的圣人、贤者,依旧难免遭受别人的攻击和质疑。

更何况你我呢?所以,我们不必因为外界那些不和谐的声音就气馁。当然,也不要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不妄自菲薄,也别趾高气昂,用平视的眼光和心态看自己,眼前的风景才能开阔。

4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