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白马醉春风》:易文君的选择与背叛

小秦说剧呀 2024-11-19 11:49:04

原著中,叶鼎之当着易文君的面,决然地将剑刺向自己的胸口。叶鼎之的牺牲未能挽留易文君的脚步,五岁的叶安世落入魔教之手。魔教视他为报复的对象,中原武林也将仇恨倾泻于他。叶鼎之的离世使叶安世成为了众矢之的。在叶安世最需要母亲之时,易文君却决绝地离开了他,不顾叶鼎之的牺牲,毅然返回皇宫。

叶鼎之至死不忘寒山寺下的茅草屋,为何易文君不选择带着叶安世在此安居,反而重返皇宫?她的理由是为了照顾萧羽。

然而,她并未真正履行这份责任。作为皇子,萧羽有父亲和其他家族成员的支持,本就不需她的过多关注。最需要她的是失去父亲、被世人排斥的叶安世,但她却选择了抛弃。

这一切,是因为她从未真正爱过叶鼎之。对他而言,叶鼎之不过是她逃离束缚、寻求自由的工具。叶鼎之的离世消散了她的执着,促使她逃离现实,回到皇宫,仿佛一切未曾发生。

多年后,已成为皇帝宠妃的易文君回忆起这段往事:岁月流逝,许多往事似乎已被遗忘。然而,每当提及,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如昨。曾经的杭州湖畔小屋,一家三口度过了平静而美好的时光。叶鼎之为了她,搅动了整个世界,而叶安世则孤苦伶仃地生存了十多年。她选择了遗忘,只为心安理得地成为皇帝的宠妃。

经过多次阅读《少年白马醉春风》,对易文君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的极端自私。多年来,她仿佛抹去了叶鼎之的存在,甚至对叶安世的存在也置若罔闻。即使萧瑟提起叶安世,她的态度也异常冷漠。她只爱自己,口口声声不愿受束缚,却又主动回到皇宫。她声称不爱皇帝,却夜夜相伴。她自称是叶鼎之的妻子,却在他去世后抛弃了他们的孩子,回到了皇宫。

她的生活真的如她所说那般无可奈何吗?或许这只是她永无止境的欲望和无法满足的心。

一个母亲,在丈夫惨死后,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自己的儿子,投入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这是多么的无情无义。年幼的叶安世无法理解这份无情,长大后,他深刻而悲伤地意识到:他的母亲易文君,并非真正爱过自己的父亲,也不曾真正爱过自己。而这个世界上,最关心叶鼎之的人是百里东君。

当百里东君目睹叶鼎之的死亡,看清易文君的无情,他怎能不恨。叶鼎之离世仅三天,易文君便选择返回皇宫,声称要寻找她的另一个儿子。此时,百里东君沉声道:“阿嫂,你考虑清楚了吗?你已经两次离开天启城,皇帝不会再让你离开第三次。”

易文君是否意识到,这次回归意味着永远无法离开?她知道。她只想回到过去,不愿面对叶鼎之的死亡,不愿承担起对叶安世的责任,只想逃避现实,回到那个舒适的笼子里。

百里东君洞察人心,他一眼看穿了易文君。当易文君想要回宫,并抱怨自己一生不得自由时,百里东君淡淡地说:“如果你当时相信鼎之就好了。他说他不怪你,但我怪你。我会带回你的孩子,也会帮助冰原上的人们回家。一切都会好起来,只是叶鼎之永远不会回来了。”百里东君恨透了易文君,他看透了她的逃避和假装一切未发生的态度,这使得他最好的兄弟失去了生命。他怎能不恨她。

回顾叶鼎之临终前的话,他真的相信易文君不会离开他吗?不,他并不相信。三年的时间里,他对易文君深情不已,但他真的相信易文君也同样爱着他吗?

他为何要成为魔教教主,为何要引发天下大乱?这一切皆因易文君。因为他不相信易文君会回到他身边,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重新拥有她。他自己也无法理解易文君究竟想要什么。

正如萧羽所质疑的那样:“你先是离开了父皇,跟随了叶鼎之,然后又离开了叶鼎之,回到父皇身边,现在又要跟着洛青阳走。母亲,我想知道,你到底在想些什么?”易文君心中所想究竟是什么?她不愿意嫁给皇帝,不惜以死相逼,设法逃脱。当她看到叶鼎之自由自在的生活时,便渴望让他带她离开,尽管她明白这样做可能会危及他的生命。

她跟随了叶鼎之,却忽视了皇帝和萧羽的存在;当叶鼎之离世后,她又试图抹去叶鼎之和叶安世的存在。总而言之,她认为其他人都是次要的,都是她的工具,唯有她自己最重要。她表现得好像无力改变现状,实则是虚伪和无情。英雄难挡美人关。

《少年白马醉春风》讲述的是热血少年的故事,他们看待女性往往只注重外貌。易文君被誉为天下第一美人。萧若瑾对她一见钟情,即便她追随叶鼎之,他也依然愿意接纳她,宠爱她,甚至想立她为皇后。

叶鼎之同样对她一见钟情,为了她不惜与整个北离为敌,即使导致天下大乱也要夺回她。洛青阳更是守护了她一生。然而,她真的曾经真心爱过这三个男人中的任何一个吗?并非如此。

无论别人对她有多好,她都难以动心。她之所以对叶鼎之心动,仅仅是因为他向她展示了外面世界的自由。她最爱的始终是自己,她追求的从来不是爱情,不是一家三口的生活,甚至也不是自由。她所追求的是逃离,逃离所有令她不满的人和事,所有让她感到不快乐的事物。嫁给叶鼎之后,她并未四处游历;最终跟随洛青阳离开时,她也没有选择游历。或许她真正追求的,只是更换伴侣,改变生活方式。她总是被男性拯救和供养,从未真正独立地绽放过光彩。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