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明是位老学究,却要坚持变法,事业未成功意外靠9个孩子走红

强强谈历史 2024-05-23 20:06:5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提起梁启超,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还是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

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但都不是他最牛之处。

他最牛的地方是:育儿。

一门三院士,九个子女皆精英,说的就是他了。

先来看这张图,感受一下: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梁思成最有名,是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徽图案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

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专业。

三子梁思忠,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在西点军校进修过。

次女梁思庄,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四子梁思达,著名的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光荣的革命军人。

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负责起草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划,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

真是闪瞎了我的眼。

若说家中只有一两个儿子,全都成才,那可能是几率。

但共生9子,且9子皆英才,就不是祖上冒青烟那么简单了。

看来还是这位老爷子的教育方法厉害。

那么今天就来看看,这位育儿专家是怎么炼成的?

爱就大声说出来

看过上面梁启超的照片,你是否感觉这是一位特别严肃、严厉的大家长?

但是,当你看过他给孩子们的书信后,这种认知就会被完全颠覆。

因为,这个严厉的大家长,在孩子面前不仅毫不顾忌自己形象,反而很肉麻。

是的,你没看错,是肉麻。

在家书中,他字里行间饱含的感情简直太丰富了。

他的孩子们,统统都是宝贝。

长女梁思顺是他的大宝贝,次女梁思庄是他的小宝贝,梁思懿是他的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是他的“老baby”......

若是孩子们在一起聚首,梁老会称他们为“大大小小的一群孩子们”。

孩子们日渐长大,对这些外号表示抗拒时,他只是平淡地说: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孩子们也不再说什么了。

因为,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在孩子面前,梁老也变成了孩子。

1928年秋天,梁启超因重病备受折磨,每天躺在床上郁郁寡欢。

可当得知长女梁思顺即将回国的那一刻,他眉眼弯弯,不多时就拿起笔撒起了娇。

“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发病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若是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虽然这时,他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但仍会尽自己全力维持这份亲密。

而梁启超不仅仅只是会叫大宝贝,他对孩子们的爱更是建立在平等之上。

虽然他自己当初还维护过封建王朝,但他并不是个封建大家长,并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当时,他发现生物学在中国还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很少有人涉足,便想让女儿去学习。

但是梁思庄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可又不敢告诉父亲。

梁启超在听其他孩子说过后,感到非常懊悔,于是立即写下一封深情的家书,向思庄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小宝贝,我听说你对生物学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这让我感到十分遗憾。

但是,我想告诉你,每个人都应该选择最能激发自己潜力的学科,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过于拘泥于我的想法,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做出决定。”

看完这封信后,梁思庄豁然开朗,立马改学自己喜爱的图书馆学,最后成为图书馆学家。

既然是开明的父母,梁启超最在意的就并不是孩子的成绩。

甚至,在看到孩子为学业伤害身体和心情时,还会制止。

梁思成在一次上学路上遭遇车祸,担心学业受到影响,梁启超得知后说:

“先安心养病,人生路漫漫,何必急于这短短的一年半载呢?”

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无疑给了孩子们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也为他们日后的成就提供了一份爱的沃土。

不惑、不忧、不惧

当然,仅仅有爱的沃土是不够滴,梁老先生的教育方法才是绝绝子。

他的教育观很明确:教育的本质,是教人不惑、不忧、不惧,顶天立地做一个人。

不惑是什么?如何不惑?

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不惑”,首先需要具备基本的常识。

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那么他可能会像听到雷声就以为是雷公发怒,看到月食就以为是蛤蟆贪吃那样,遇到问题时只能听天由命,注定一事无成。

因此,他总是像孩子们强调,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培养全面的智慧,以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

而做学问,就需要需要“猛火熬”和“慢火炖”相结合。

所谓“猛火熬”,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有紧迫感,全力以赴;而“慢火炖”则意味着在掌握知识后,需要耐心细致地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

当时,长子梁思成正在努力汲取新知,仅用短短三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所有学业。

本以为这次会同意他回家,却不想父亲持不同看法:

“思成啊,你已经度过了三年的苦读时光,现在正是需要慢火细炖的时候。这样不仅对你的身体大有裨益,更能助你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其次是“不忧”,简而言之就是不忧虑。

他认为,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但过分的担忧和焦虑不仅无法改变现状,反而会使我们失去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相反,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困境看作是一种锻炼,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也许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当时,林徽因的父亲遭遇不幸,梁启超得知后,立马寄来信件安慰她,劝她勇敢面对困境,振作精神,投入到事业的拼搏中去。

最后,是“不惧”。

他经常在家书中告诫孩子们:

“天下之事,无分大小,只要在自己职责范围之内,尽己所能去完成,便可称得上是第一流人物。”

他认为,只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才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无所畏惧。

虽然,此时他的孩子都远在重洋之外,可这些谆谆教诲总是能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孩子们身边,如影随形,给予他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修身

如何做好学问?梁启超好像永远都不愁。

古人云,修身、治国、平天下。

他真正最关心的一点是“修身”。

在梁启超看来,成绩、兴趣、爱好,最不足挂齿,品德修养才是他们行走一生的根本。

虽然,九个孩子都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过分宠爱他们,反而严格遵守艰苦朴素的家训,鼓励孩子们在困境中锻炼坚强的意志。

大儿子梁思成和儿媳林徽因在美国留学归来后,梁启超先生建议他们不要选择生活安逸的清华园,而是投身于条件艰苦的东北大学任教。

他们听从了梁启超的建议,几十年来坚持做着中国历史建筑的教学、研究和实地考察工作,最终成为了中国建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们从未依赖父亲的声望,也从未炫耀自己的功劳,反而始终秉持“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原则,默默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其他孩子亦如是,他们将爱国刻进了骨子里。

1927 年,除了三岁的小儿子,其他孩子都远在海外求学。

病重的梁启超在给的孩子们的一封信中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

“至今为止,我们家还没有一个人投身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之中。”

不久后,梁老先生逝世,国情每况愈下,小儿子梁思礼亲眼目睹战争惨状,为“亡国奴”和“顺民”的身份深感屈辱。

也正是在这时,梁思礼血脉中的爱国基因彻底觉醒,梁思礼高中毕业后,便和五姐梁思懿一起前往美国求学。

然而,他们刚刚抵达美国不久,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自此以后,17岁的梁思礼与家人失去了所有的联系,独自在异国他乡度过了漫长的八年时光。

经历8年漫长求学时光后,梁思礼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6年,梁思礼毅然决定回国效力,投身于航天事业的建设之中。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曾经有人问梁思礼,你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是什么?

他回答说:

“爱国,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

梁老先生的教育之路终于落下帷幕,而九子连同梁老爹对国人做出的贡献却永远无法泯灭。

若还要问,梁老先生何以谱写这份传奇?

我想,这三个词便是答案:有爱、力量、修身。

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亦是有爱,能给孩子力量,注重修身的好父亲。

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评论转发。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