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奥斯卡资格引争议,导演回应

尹万 2024-12-18 16:12:22

娱乐圈总是充满戏剧性,但有时候最大的戏剧往往源于现实。最近,方励导演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闹出了一个有意思的"乌龙"。这部讲述二战时期中国渔民救助盟军的纪录片,在冲击奥斯卡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拦路虎"——语言比例。

说起这事儿还挺逗的,电影报名参评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结果被告知因为英语对白超过50%不符合规定。方励导演听到这个消息时都傻眼了,连说:"这不科学啊!"按他的说法,片中英语对白明明只占40%,那些旁白和读信件的声音压根不能算对白,这不是给自己找茬嘛!

方励的反应让人眼前一亮。他没有像某些人那样上窜下跳地抗议,而是云淡风轻地表示:"拍电影的初心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让观众看到这段历史,为了那些战俘和营救者的家人。"这话说得真是又潇洒又有担当。

这部片子确实不简单。它讲述的是1942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艘满载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船在舟山海域沉没,当地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地营救落水的盟军士兵。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个营救故事,更是一个彰显人性光辉的时代缩影。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战争题材作品不少,但《里斯本丸沉没》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控诉战争的残酷,而是用镜头语言展现了在最黑暗的时刻,普通人所迸发出的人性光芒。

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在国内反响特别好。前不久的金鸡奖上,它拿下了最佳纪录科教片奖。这个奖项的分量可不轻,某种程度上说,比起奥斯卡的提名资格,这个奖项更能说明问题。毕竟,得到自己国家观众的认可,永远比得到外国评委的青睐更有意义。

其实啊,这次的奥斯卡风波,反倒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在意国际奖项的认可?固然,获得国际认可是好事,但如果因此就否定作品本身的价值,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就像方励说的,电影的意义在于传递价值,在于打动观众。

从更深层次来说,《里斯本丸沉没》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奖项。它记录的是一段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往事,是一群普通人在战争年代展现出的非凡勇气。这些故事,原本可能永远沉睡在历史的角落里,但现在,它们被唤醒了,被搬上了大银幕,让更多人看到了战争年代里的那一抹人性光辉。

说到底,一部好的纪录片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义为获奖与否。它的价值在于能否触动人心,能否让观众在观影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这个角度来说,《里斯本丸沉没》已经成功了。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有这么一群普通的渔民,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人性的光辉"。

如今的观众其实很聪明,他们不会因为一个奥斯卡资格就对一部电影另眼相看,也不会因为没有获得某个奖项就否定一部作品的价值。相反,他们更在意的是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是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这一点,《里斯本丸沉没》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