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到大西北去旅游,延安是最后一站。22日在宁夏中卫市用过晚餐,晚6点开始向延安进发,于23日上午1O多点钟到达延安车站。
到延安后,首先来到宝塔山。此山原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向,现䢫着延安城市的发展,其已处于城市中心了。该山古名丰林山,宋时改为嘉岭山,因为山上有一座塔,后来人们称其为宝塔山。该山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的高峰之一。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任陕西河东宣抚使时,于庆历四年(1044)秋到延州(即延安)巡视时,曾为该山题写了山名“嘉岭山”三字,被人们刻在宝塔山麓南川河东岸的崖壁上,每字高3.68米。此外还有“出将入相”(外放可以作将军,回朝可以作宰相)“先忧后乐”等赞誉他的话,由于没有题款,已无法考证是谁写的和什么时间写的。人们推测大概是宋末或明朝时的人写的。
宝塔山麓的摩崖石刻,“嘉岭山”三字为范仲淹书。另几幅纪念范仲淹的题刻,无落款,写者及书写年代均无考。
原来看老照片或纪录片,印象中感到宝塔山植物稀少,像是一座秃山,但现在绿化很好。导游办完上山手续后,我们从山脚下沿着宽阔但蜿蜒且较陡的柏油路向山上走去,沿途树木葱茏。来到山顶,发现宝塔也在绿树的包裹之中。
近观宝塔
山上的这座塔,应该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塔了,稍微有点文化的人,谁不认识这座塔呢?这座塔始建于唐朝,现为明代建筑。塔共九层,高约44米。该塔为延安标志性建筑。这座佛塔,因建在革命圣地延安,其宗教色彩己完全褪去,成为了一种革命的符号,一个红色的图腾!塔保存得很好(也可能是维修的结果)。晚上,因塔身安装了灯饰,所以,你在延安城区的仍何角落,都可以看到通体发亮的该塔。
来到山上,延安城尽收眼底。山下是滾滾的延河。老照片中宽阔的河滩,己经硬化,成为了街道的一部分。这条全长只有2O0多公里的黄河支流,在中国众多的河流中,本是一条不起眼的河流,也是因为中国革命变成了一条名河。那些居功至伟的共和国开国将帅们,谁没有用这河水洗过征尘,饮过战马呢?它和宝塔山一样,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它曾无数次出现在诗人、作家和画家笔下,多少人歌唱它,赞美它!”
这是在宝塔山看到的延河及大桥,因当时天气不好,图面不甚清晰。
除了宝塔山,延安还有两座人们耳熟能详的山——清凉山和凤凰山。原以为它们相隔很远,到后方知,这三座山并排而立。三座山中间是延安城的两条街道。其中在宝塔山和清凉山之间的这条街,被延河一分为二。
宝塔山的左边为清凉山,右边为凤凰山。
清凉山是新中国文化、新闻事业的摇篮。由于党中央在延安时,当时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均建在这座山上。所以这里还建有"延安新闻纪念馆”。
当时条件非常简陑,新华广播电台播报新闻和重要文告时,播报前的开头曲,由于缺乏唱片,有时甚至找人拿着二胡等乐器对着麦克风现场演奏。
建在山上窑洞中的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
凤凰山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的第一个住址,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住在这里。
解放后修复的毛主席在凤凰山旧居,毛主席就是在这里会见了加拿大著名的外科医生白求恩。
站在宝塔山顶,导游指着对面的凤凰山说,1938年11月2O号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时,延安城严重毁坏,因凤凰山麓的毛、朱、周住的院子是当时敌机轰炸的主要目标,所以山上的建筑几乎损毁殆尽!为了保证安全,当时决定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连夜由此迁到延安西北郊的杨家岭。这里目前建有"凤凰山革命旧址"。
我问导游,宝塔山与凤凰山相邻,山上的宝塔,目标这么明鲜,何以完好无损呢?导游介绍,这是日军刻意留下的寻找延安的标记。抗战爆发后,日军认为共产党组织的山地游击战,对其威胁较大。特别是林彪指挥的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之后,他们感到八路军的力量不可小觑。所以敌后抗日的中心延安就成了日军重创目标。当时无卫星定位,轰炸的目标靠地标识别。日机第一次炸延安时,因与延安相距不远的富县也有宝塔,结果日军把富县给炸了。在日军以后多次轰炸时,都是以宝塔作为认別延安的标识的。所以他们留下了这座塔。
日军记者在轰炸机上拍的轰炸延安的照片。照片上注有“佐濑、铃木、松山”等字样,表明是这些人的部队干的。
据当时的《解放日报》统计:抗战期间,日机共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伤亡398人,毁坏房屋近两万间,毁坏粮食34.4万斤。当时在抗大工作的曹慕尧回忆延安第一次遭轰炸的情形时说,"第一批飞机刚投完炸弹,第二批第三批接踵而至,每批都是15架,持续轰炸没有喘息和救护的机会。延安……只有步兵作战的重机枪来对付成群结队的大批飞机。日本人有恃无恐,飞机飞得很低,投弹的命中率很高。数十枚重磅炸弹,投掷在小小的延安城里,顷刻间房屋倒塌,四处起火,到处断垣残壁,尸横街头。伤者乱爬乱喊,哀声震天,惨不忍睹。"遭日机轰炸后,延安的居民一部分住进了窑洞,一部分把房子建在了城外。不敢再在城内居住了,
延安被炸后的景象,图中的人们把在废墟上找到的建筑材料拉到城外去建房。
杨家岭是宝塔区桥儿沟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原属乡下,现基本上和延安城区连在一起了。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1945年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
建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是党的"七大"会址。这是当时延安最大也是最好的建筑。1941年中央大礼堂开始动工,1942年建成。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这座礼堂被炸毁,现存的这座礼堂是1953年依原样重建的。
在“中央大礼堂”前留个影。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755名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他们分为中直(包括军直)、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代表全党121万名党员。
在"中央大礼堂"前面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参加“七大”的代表名录。看时发现,代表中,有几位夫妻代表,如李富春和夫人蔡畅,张闻天和夫人刘英,王明和夫人孟庆树都是七大代表。但没有发现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同志(资历要比刘英、孟庆树老得多)。另有一件不明白的事,即毛主席一直在中央工作,且一直也没有离开延安,不知为何,他是作为晋冀鲁豫的代表出席会议的。
因石碑太大,分两次用手机拍的,这是石碑的前半部分
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全国大会是党的最高机关,按通常规例,每年开会一次。”
然而,因为严酷的战争环境,七大召开的时间一延再延,直至1945年才在杨家岭成功召开,中间相隔17年之久。“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立的。
这是石碑的后半部分,毛主席的名字在晋冀鲁豫的代表团的第二行。
沿着"中央大礼堂"向前走,上一个山坡,在山的半腰上挖了不少窑洞,三、五间为一组,每组相距不远。这些窑洞每组供一位领导人及其警卫和工作人员居住。在这片居住的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毛主席从1938年11月至43年1O月,在此住了近5年。
1941年因在他窑洞下面建"中央大礼堂",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最为紧张的阶段,他的工作异常繁忙,建礼堂的工地上嘈杂的声音,使他无法工作,他因此搬到枣园。礼堂建好后,42年他又搬回这里。
这是毛主席在杨家岭时住的窑洞。陈嘉庚来访来时,毛主席就是在窑洞前的场子上用极简单地饭菜招待他的。
毛主席在杨家岭接待了不少中外人士,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陈嘉庚走进毛主席的土窑洞,他非常震撼,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住所是这样的简陋:墙上只挂着一张地图,室内除床外,只有一些张高低不一的椅子和一个陈旧的大方桌。
傍晚,毛主席在窑洞外露天场地设宴招待陈嘉庚。陈在《南侨回忆录》中说:“筵仅一席,设于门外露天,取一旧圆桌面置方桌上,已陈旧不光洁,乃用四张白纸遮盖以代桌巾,适风来被吹去即弃不用。”饭菜也很简单,除了把小米饭换成了白米饭外,菜是青菜、豆腐等一些老百姓常吃的菜。唯一的一道好菜,是一只鸡。毛主席解释说:“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特地送来的。母鸡正下蛋,她儿子生病还舍不得杀呀!”
延安窑洞前的这顿饭给陈嘉庚留下的美好印象,远胜过他在重庆时老蒋花800大洋办的那桌豪华宴席。
陈嘉庚(第一排左二)访问延安时的留影
陈嘉庚来后,奔投延安的南洋华侨学生和厦门集美学校的学生来看他。他发现这些青年进了毛主席的窑洞,“无敬礼便坐,并参加谈话,绝无拘束。”还有一次,陈向毛主席介绍南洋的情况,很多人都跑来听,座位很快就坐满了。有个战士值完班也来听,发现没座位了,他见毛主席坐的板凳上还有空,就大大方方地挤到毛主席坐的板凳上。毛主席连忙把身子向边上挪了挪,为战士腾出宽一点的位置。这些事让陈感到,在延安,领袖和群众是平等的,于是发出“余乃知(延安)平等无阶级制度。”
陈嘉庚的延安之行,使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入的了解。临别时,他说:“我未来延安时,对中国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已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泽东。”
毛主席与陈嘉庚的合影
在毛、刘、周、朱窑洞群右边相距不远的地方,人们辟出了一个面积不大的场子。1946年毛主席就是在这个小场子里与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谈话,在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毛主席与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
在毛主席与斯特朗谈话的下面,是一条山谷,山谷下有一片菜地。这片菜地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是毛泽东种菜的地。原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杨家岭的早晨》,就是写毛主席在这块地劳动的故事。现这块地仍被当地人当着菜园。
下图是朱老总住的窑洞,他因年纪大了,到了冬天,西北的气温太低,所以他睡的是炕(毛、刘、周都是用的木板床)。炕上铺的床单是边区自己织的土布,很厚也很粗糙。这位革命的老英雄,性格宽厚仁慈,一生不争权,不争利,一切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从党的"七大"以后到解放初,他的像与毛主席的像总是并排挂在会场上。令人不解的是,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内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国共大决战,作为解放军的总司令,他却离开了部队,与刘少奇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从事土改等地方工作(但解放军总部仍以他的名义发表了众多的宣言、命令)。
朱老总与康克清同志住的窑洞。
周总理与邓颖超同志住的窑洞。
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杨家岭召开的。1942年5月,为了解决延安文艺界脱离实际的问题和各种不良倾向,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界的座谈会。座谈会结束之际,毛主席作了总结讲话。会场设在中央办公厅的会议室里,因来参会的人多,连窗台上都坐的是人。会议开始,毛主席说:“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指鲁迅)的。”当他说到鲁总司令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后来,胡乔木根据讲话的记录稿,整理出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发表时把“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改为“手里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
毛主席与参加文艺座谈会的代表合影,背景的房子即中央办公厅。吴印咸摄。这张照片应为当时参会者保留的。
上面照片的局部,坐在毛主席左边的是电影《英雄儿女》中演王芳亲生父亲王文清的田芳,著名演员于蓝的丈夫。
枣园,地处延安城西北,资料记载距延安城12里,现实际与城区已基本上连起来了。此地原是一个绅士的庄园,党中央进驻延安后,该绅土捐给了中共。开始为中央社会部住地,1944年初,中央书记处迁到此地,社会部迁出。当时,书记处正在筹备党的"七大",许多问题需要毛主席亲自处理,为工作方便,他及中央的几位领导再次从杨家岭搬到这里。
这是建立在枣园的党中央五大书记塑像
毛主席在枣园的旧居,共五孔窑洞,分別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另两间为工作人员住室。在毛住的窑洞左边是周总理住的窑洞,右边是朱总司令住的窑洞
这是毛主席在枣园的旧居,不巧的是,我们去时正在维修。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中办主任杨尚昆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出席了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共一千多人出席了追悼会。中央警卫团团长吴烈宣布追悼会开始后,毛主席和大家一起向张思德遗像鞠躬、默哀。警卫团政治处主任张廷桢致悼词结束后,毛主席走上祭台,以沉痛的神情,开始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即席悼念讲话。现有一个参观点叫"讲话台",就是毛主席讲话的地方。
距毛主席窑洞的右边不远,是彭德怀住的窑洞。我在窑洞里驻足良久。在十大元帅中,彭德怀是参加革命和入党最晚的一位元帅(1928年4月由段德昌介绍入党)。但他一走上中国革命的大舞台,就成为了戏份最重,出场最多的主角。无论是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长征路上,还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每到危难险急的时候,你总能看到这位"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身影。长征的时候,他带领红三军团作为开路先锋,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为了防止被撕开的“口了”被敌人再堵上,他不得不时常停下来等待后面的大部队。
他是元帅中唯一与日本人和美国人这两个强敌交过手的人。他还是我军中极为罕见的没有自己山头的元帅。因为从红军时期起,各个高级将领都带的是自己拉起的队伍,在自己建立的根据地里展开斗争,那种生死相依的战斗环境很自然就形成了圈子(山头)。连毛主席都曾以玩笑的口吻对陈士榘说"我们是属于井冈山这个山头的"。而彭和滕代远在平江起义时拉出来的队伍,在长征时编为红三军团,途中交给了彭雪枫指挥。抗战时期,他在山西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指挥的是刘邓的129师和聂荣臻的晋察冀部队。1947年,胡宗南率25万大军进攻延安,他临危受命,以贺龙的晋绥军区留在陕北的第一纵队为基础,收拢留守在陕北的其他零散的部队,拼凑成了只有两万多人的西北野战军。这支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与敌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部队,他却指挥其在一个半月内,连续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的胜利。因为“将无常师”,所以,所以他没有自己的“山头”。
这是放在彭总在枣园窑洞窗前的一张桌子,他在这张桌子前照了几张流传较广的照片。
在开国大典的时候,将帅们齐聚北京,觥筹交错欢庆胜利。而这位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司令却在西北完成追剿胡宗南、马步芳残匪的任务之后,正率领大军顶着大戈壁上漫天的风沙艰难地跋涉在向新疆进军的征程中!西北的战事刚结束,195O年又率部投入到朝鲜战争,直到1953年才回国。
这位活了76岁的元勋,从1953年由朝鲜归国,到1959年因言获罪被打倒,一生满打满算只过了5年舒心的和平年代的生活。他一生无儿无女,到了晚年迫于政治压力,妻子也和他离婚了,一个被关押的老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于1974年11月在医院含冤辞世。每忆彭总生前事,常使后人泪满襟!
这是彭德怀在上图那张桌子前的留影
王家坪也在延安城区西北,和去枣园是一个方向,但比枣园距城区近一些。从1937年到1947年,这里先后是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总司令部。这个大院分为南北两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
王家坪八路军总司令部大院的大门。
一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军委礼堂。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瓦房,面积比"中央大礼堂”小,能容纳200多人。下图是礼堂的内观,从悬挂的会标看,是按欢庆抗战胜利时的样子布置的。
这是军委礼堂的内景。
与军委礼堂相邻的是毛主席的旧居。他在凤凰山、杨家岭、枣园都是住的窑洞,因为这处旧居是建在平地上的房子,所以室内采光较好,质量上也要比他先住的地方好。房共两间,寝室中间有门与他的办公室相通。但他在这里住的时间不长,从1946年1月搬来,到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时离开。离开后直到逝世他再没有回过延安。解放后,因当时的西北交通不便,中央的几位主要领导,除周总理1973年陪外宾回过延安,其他人都没再回来过。
毛主席在王家坪寝室的内观,右边的这扇门与办公室相通。
离王家坪大院的大门不远,有一处警卫班的宿舍。令人称奇的是,王家坪大院范围这么大,不但解放军总部设在此,而且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稼祥等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也住在这里,却只放了一个班的力量在这里警卫。当时国民党的军统派了一批批的特工来延安搞情报,暗杀领导人。结果这些训练有素的特务什么情报都没搞到,暗杀也竟然无法得手,反被边区的保卫部门抓了成串的特务。这大约是在因延安,人人都有一双警惕的眼睛!
王家坪八路军总司令部警卫班的宿舍
1946年3月,调解国共军事冲突的军事三人小组美方代表马歇尔来延安时到王家坪,当他看到军委会议室只有小小的两间房子时,觉得不可思议,说:“共产党领导100多万军队,延安山沟里的统帅部却只有这么点儿大!”毛主席说:“我们这个统帅部只发布作战命令,其他什么也不发。要衣服没有,要粮食也没有,要钱也没有,要枪要炮也没有!”就是这支要什么都没有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的支持下,凭着坚定的信念,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毛主席、周副主席陪同在延安的马歇尔(中间穿美式军装者)
在延安的最后一个晚上,到枣园对面的东方红剧院看中国首部红色主题秀《延安、延安》,剧情用一个从上海到延安的女大学生视角,讲述了年轻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奔赴延安生产、生活、学习、战斗、恋爱的故事。全剧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用字幕作介绍,全凭演员的舞蹈动作和场景展示剧情,估计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人,看得是云里雾里。因本次旅游专列拉来一千多名游客。所以,本次演出是这为这些游客作的专场演出,一百元的票价,每人只出了六十元。
《延安、延安》剧照
这次延安之行,圆了自己“去一次陕北,看一眼宝塔山,喝一口延河水,吻一次黄土地”的夙愿,也对“延安精神”的实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到延安,不虚此行!
文中的部分照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