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点聊透红利ETF;本周3笔买入

小狼陈晓翔 2024-12-22 12:48:46

顺着上周的“每周一股”,这周继续聊红利主题ETF。之所以再聊,原因也简单,因为上次没聊透。

也是上周写完之后,又看了些资料,有了更全面的想法,所以再做一次记录。

连写两篇红利主题ETF,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合适标的,在账户里配置。说得直白些,分析来分析去,就是为了更正确地买入和持有。

所谓投资,必须要经过反复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由此得出相对稳妥的判断,而后执行买卖交易,最终看市场状况,决定收益多少。

1.红利基金的缺陷。人无完人,再好的基金也有自己的缺点。

红利主题ETF的编制规则,有一个普遍特点:买低卖高。即,相对而言,哪只股票的股价跌了、股息率高了,会进入这个ETF中;与之相反,哪只股票涨多了、股息率低了,就会被卖出。

这个设计在震荡市、熊市,非常吃香。但牛市或成长股而言,就不太灵了。

2.与宽基组合。与之相搭配,我们组合配置宽基指数基金,来一定程度地中和它的弊端,同时又发挥其长处。

因为宽基指数基金的编制逻辑刚好和红利类的相反。

比如沪深300,就是选择A股市场上市值最大的前300个股票。其中就不排除靠短期炒作进来的,由于有一定的持有周期,很难避免炒作过后的大跌。买的时候因为它市值涨高了符合标准,等到跌出了前300名又卖出,这不妥妥的韭菜行为吗。

但鉴于是300只个股,又有牛市的可能,基本还能接受。如果换做是更少的50只,那就得在编制规则上进行优化了,或者个人避而远之。

3.基金的成本费用。明确了配置红利类的大策略后,我们还要注意几个细节。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成本费用。毕竟买这类ETF的目的就是奔着稳定的股息来的,在成本端节约下来的资本,经过长时间复利会变得相当可观。

另外,也是各家ETF之间的成本差得是真的挺多,让稍微用点心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超额收益。

当下,管理费+托管费最低的有0.2%,比如,易方达中证红利ETF、博时中证红利ETF、红利低波100ETF、易方达中证红利低波动ETF、恒生红利低波ETF。

至于市面上的其他,大多在0.6%。虽然绝对值不多,但也是三倍呀。

4.各类红利主题基金,背后的实质是其跟踪的指数。

跟踪基金数量最多的是中证红利指数(000922)。它区别于上证红利指数、深证红利指数,涵盖两者市场的股票,更多选择更优结果嘛,所以卖得最好。

此外,跟踪的指数还有:央企红利指数、国企红利指数、红利质量指数、红利潜力指数、高股息精选指数等。

这方面研究的不太深,但好像也没太大必要,抓住主要的两三个应该就可以了。

5.普通的红利ETF和红利低波。看着好像区别不大,但历史数据证明红利低波的长期收益更高,而且还高不少。

所谓低波,就是低波动率,表现更稳定,跌的时候跌的少点,涨的时候涨的也少。

其实,用个数学题就能清晰地表明其中的道理:跌50%,需要涨100%才能回到起点。波动大,很容易扯蛋。稳定点,才能长长久久。

6.红利类ETF的规模。首先,肯定不能太低。如果规模排名到了一半往后,基本可以不用看了。道理也简单,流动性,即你想卖的时候不会发生挤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更深层次的,规模大,也反映了市场的认可度。这时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作为参考标准。

最大的:华泰柏瑞红利ETF(510880);增强类最大的: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A(100032.OF);场外最大:大成中证红利A(090010.OF);规模增长最多:红利ETF易方达……

当然,需要补充一点,规模适中,有利于提高ETF打新收益的贡献比例。所以,并不是规模第一就是最好的。

7.分红频率。基本上是三个级别,月度、季度、年度。最爽的肯定是每月分红,就像发工资一样,月月拿钱月月有的花,想想都美。

例如,国内首只每月评估、按月分红的产品,万家中证红利ETF(159581)。

这类目前是少数,更多的是按季度和年度来分红。当然,基金公司合同里应该都会写明分红的条件,具体能否落实,还得看情况。并不是说月月分,就能月月分。

总体上,投资更多是以年度来衡量收益,即便每月或每季度分红,最后加起来的年度收益,其实也都差不多。所以,分红频率是形式,根据个人需求选择。

8.按月分红基金情况。上面提到的万家中证红利ETF(159581),国内首只,2024年5月成立,已经连续6次分红。

此外,红利国企ETF(510720)成立时间差不多,已经连续4个月分红。

可见,这方面我们刚刚起步,还需要逐步发展。同时,大部分买红利类基金的人,都很关注按月分红的产品,和我们日常财务行为十分吻合,对消费心理建设也帮助很大。

9.个人组合备选标的。由上面8点分析,最后简单罗列几个备选标的。一方面观察思考,另一方面时机成熟时定投方式持续买入。

后期持有策略,定投到与沪深300基金同等市值,然后按照时间或相差幅度做再平衡。

时间的话,每年1月1日,一年一次,应该差不多。幅度的话,两者相差20%,可以作为一个门槛。

具体两者如何结合,还需在实践中优化,并固化成为习惯的一部分。

附:本周3笔交易,均是买入,也都集中在本周一的12月17日。

涉及到两个账户、两只股票,简单做下记录。

一是定投账户1,18.98元买入巴比食品200股、24.68元买入千味央厨100股。

二是定投账户2,34.26元买入千味央厨100股。

这两个股票的本次买入,都是上周高抛之后的低吸,幅度拉开了约10%,卖出买入比例相当。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