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仅用十年从村支书升任省委书记,4年后却毅然辞职,这是为何?

红色的史纪 2024-09-27 18:28:4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文丨落叶

编辑|落叶

在湖南大地,黄炳秀的名字曾家喻户晓,她虽然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却在1958年时担任长峪铺大队书记。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于15年后出任湖南省委书记,却在4年后主动辞职。

不管是晋升速度还是辞职速度,都让人大为吃惊,黄炳秀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升至省委书记却主动请辞

1973年7月,黄炳秀被任命为湖南省常委,不久后被选为中共“候补委员”,次年2月担任湖南省委书记。

可以说,此时的黄炳秀已站在了高位,成为国家的高级干部。谁能想到,她3年前还只是公社党委副书记。

对于黄炳秀所取得的成就,黄家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对她表达了祝贺。

面对家人的祝贺和外界的赞誉,黄炳秀却保持着难得的谦逊与清醒。她表示自己没有什么学历,认识不了太多字,从未想过要当这么高的官,只知道要埋头苦干。

她还称,自己之所以能够走上高位,是党和时代的洪流将自己推上去的,她作为一个党员必须服从组织。

从这番朴实无华的言语来看,黄炳秀有着深厚的党性修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之后的日子里,黄炳秀的生活节奏快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她身兼数职,忙碌于各项党的工作之中,东奔西跑,只为更好地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然而,在忙碌之余,她也不免感到一丝愧疚。

因为忙于工作,她无法给予家庭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年迈的双亲、3个子女、辛劳的丈夫,都成了她心中的牵挂和遗憾。且尽管工作繁忙,但她的工资并没有涨,每个月仍是35元薪酬。

但即便如此,黄炳秀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和后悔。她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为大家。

在黄炳秀的带领下,湖南省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她不仅关注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注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她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贫困的束缚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然而,就事业巅峰之际,黄炳秀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辞去现有职务,回到慈利老家工作。

很多人十分不解,为她感到惋惜,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切还要从她过去的经历谈起。

二、改变命运,担任村支书

1937年我国进入战火纷飞的抗日阶段,而黄炳秀就于次年12月出生于湖南慈利县长峪铺村。

黄炳秀的童年被战争的阴影笼罩,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那时,温饱成了奢望,每一顿饭都凝聚着家人的汗水与希望,却也难掩生活的艰辛。

黄炳秀回忆道,她从小到大就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就连鞋子还是竹笋叶子包裹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黄炳秀的性格愈发坚毅,对日本人也愈发痛恨。

直到日本投降、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迎来了新的曙光。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开始复苏,百姓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黄炳秀的命运这才迎来改变。

1952年,对黄炳秀而言,是一个转折点,当时国家在全国大力发展教育,鼓励孩子们重回校园,14岁的黄炳秀终于有机会学习知识和文化。

她深知这机会的来之不易,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就连在上放学路上也不忘手捧书本。

尽管受限于当时的教育资源,她只完成了三年的基础教育,但这足以让她在村中脱颖而出,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

之后,黄炳秀回到了村子,凭借自己的才能,担任起村里收银员的角色,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运用所学回馈家乡的开始。

在农业生产中,她更是身先士卒,不仅在工作上勤恳踏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还在农业生产中展现出了非凡的热情,亲自下地劳作,带领村民共克时艰。

黄炳秀的努力与奉献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尊敬,她被推选为初级社委员,并在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两年后更是担任村支书。

三、改善生产,成省模范代表

初到岗位后,黄炳秀便深知肩上担子的重量。她望着那片贫瘠的山地,心中涌动的是改变现状的熊熊烈火。

但想要改变现状,必须先对村子进行整体调查。这之后,黄炳秀频频拜访村里的老者,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长峪铺村的现状。

她发现,村子地势呈梯形状,且东高西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至于石灰岩众多,土地十分贫瘠,就连水资源也十分缺乏,并不适宜居住,不少村民忍受不了恶劣的环境搬离其他地方。

为了改变村子的命运,黄炳秀开始脚踏实地的行动。从1964年的那个寒冷冬日起,她带着三十多位乡亲,踏上了“创地”的征途。

经过无数个村民日夜的辛勤劳动,过去遍地可见的碎石堆、乱石岗如今披上了绿装,成为了孕育希望的沃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黄炳秀和村民清理出了2000亩梯田,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愚公移山”。

然而,黄炳秀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此。她深知,仅仅有了土地还远远不够,如何提高产量,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才是她真正的使命。

面对农业知识的匮乏,她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出击,邀请农业专家前来指导,共同探索科学的耕种方式。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尝试,终于,“两季三熟”的旱粮作物种植模式横空出世,让粮食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70年代时,长峪铺村就已实现了1500公斤的亩产量,村民摆脱了饥饿,除了满足大家食用外,还为国家奉献了更多的公粮。

而这一切都是黄炳秀的默默耕耘,她让这个默默无闻的村庄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很快,长峪铺村成为了全省农业的典范,被誉为“南方大寨”,其他村庄纷纷前来学习。

而黄炳秀,这位默默无闻的带头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还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

四、放弃高位毅然回归一线

黄炳秀的努力被上级领导看在眼里,她也因此得到重视,1971年9月被提拔为通津铺公社副书记、常德地委副书记,1974年初更是担任湖南省委书记。

这一连串的晋升,如同火箭般的速度,让无数人为之惊叹。但大家并没有任何意见,毕竟黄炳秀确实干出了功绩,成为大家的榜样。

然而,在荣耀与光环的背后,村民们心中却泛起了涟漪:“人一旦身居高位,是否还会记得我们这些乡亲?”

面对这样的质疑,黄炳秀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解释说,就算她处在什么职位,都是以平常心对待,自己只不过是服从组织安排,但依旧是长峪铺村人,依旧不忘初心。这番话,瞬间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然而,正当村民们还沉浸在黄炳秀晋升的喜悦中时,1977年10月,她却主动辞去了省委书记的职务,回到了慈利,这是为何?

然而,仕途并非坦途。对于仅有小学文化的黄炳秀而言,新岗位上的挑战接踵而至。虽然一直在努力学习,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以及复杂多变的工作形势,她深感力不从心。

她认为在中国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应该把机会留给更出色的人,让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大的力量。而自己则愿意回到一线艰苦奋斗。

回到慈利后,黄炳秀并没有停下脚步。她先后在通津铺公社、县公路养护段、县政府等多个岗位任职,无论职务高低,她都能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不因过去职位而高高在上。

担任养护段党委副书记期间,她深入一线,与工人同甘共苦,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的难题。在担任政府调研员期间,她更是倾尽全力,为老年人争取合法权益而奔波,使得慈利县尊老敬老之风盛行。

如今,黄炳秀已年过八旬,步入了人生的暮年,但她那颗为党为民的心却从未改变,继续为当地发展发挥余热,这一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

朱雨初.黄炳秀[J].湖南党史,2000,(01):52-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