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怀疑的态度,
耕一耕教育的田,
翻一翻教育现象的土,
再一起成长为一棵大树。
你好!我是竖横
为了节省大家时间,我先说我的结论。
现在社会贫富差距明显,大家以为是财富继承的造成的。我认为不是,我们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现在富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富不过三代”的理论出处是: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当时“富不过三代”的现象依据是第一代积累财富,第二代懒惰挥霍,第三代不会理财也无财可理,所以不过三代。
但你会发现,现在的富人,既追求道德,又耕读诗书,且通识理财,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后代的教育是以育人为先,退而求成绩、成就。因为他们很清楚的是,工具只能服从。
而教育内卷,是过度遵从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标准,在这种受教育环境下,被教养出来的孩子是考试机器。即使他们出来社会,很大可能也只是服从安排的劳动力。
那建议年轻人毕业后稍微“啃老”的观点,是教育的一种后退,从应试教育下产生异化的人,通过“啃老”这种方式按下一个快退键,重新去建立人的完整性,也就是去异化的过程。那么反对这种建议的人,也就是认可人的异化,也就是遵从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体系,为了争取更高的评分,逼迫内卷。
看到这里,如果觉得有理的,还能坚持看看后面的观点的,可以继续,如果不认可或者少点耐心看很多文字的,可以留言你的看法。
接下来不再赘述内卷的问题,如果想了解可以看我以往的文章。
这场教育内卷,你赢不了,又不甘,想翻桌,还不够力,所以才独自焦虑
教育内卷,更像是资本家和有钱人设计的一个陷阱
教育的内卷,跟中高考升学制度没关系
支持年轻人毕业后稍微“啃老”在一定程度上算应试教育后的再教育过程,异于寻常教育的是这种再教育结果更加不确定,也不提供证书上的认可,但学生有机会得到完整性。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持反对意见呢?下面是我的看法。
“啃老”定义
“啃老”这个词相对负面,讲的是具有社会劳动力的年轻成年人,在经济上或者生活上未能完全独立,需要依靠父母来维持生活。而我们大部分人片面的理解为“寄生虫”,就是死赖着。但“啃老”的词义上已经明确陈述了经济未能完全独立,不是有能力但不独立。
如果我们用“寄生虫”这种极端理解去看“啃老”的问题,确实让人觉得支持这种观点的人价值观有问题。
在《圆桌派》关于全职子女的话题里讲到一组数据,我国适龄人口的“啃老”比例从2010年的不足2%跃升至2018年的40%。
如果数据没问题,那就是对“啃老”的定义模糊。《圆桌派》的谈话中说现在这一代人,是赶不上父母那一代人,即使现在这一代人学历更高,工作时间更长,他们的生活也达不到父母那一代的水平。当房子成为重要的财产来源以后,父母那一代人吃到了那个转换期的红利,拥有一处甚至多处的房产。年轻这一代人,单凭自己的努力,很少有人能拥有自己的房产。这一代年轻人多多少少都是接收到父母的帮扶下,才拥有了自己的房产。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也算“啃老”,这个数据的比例相对真实。
如果建立在对“啃老”的片面理解的前提,持反对意见是正常的。但如果了解背后的经济事实,又有人能够接受。
第一个观点的总结是反对稍微“啃老”的家长,很大部分是对社会事实的不了解,也对“啃老”的定义有偏见。
“兜底”是一种信任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过度内卷,是一种对未来恐惧的一种表现。在我看到,那些不敢脱嵌的家长,是过度放大了这种“好大学会有好工作”的概率,也放大了这种好工作能带来好生活的期待。有了这个前提,他们过度内卷,看着像是求稳,其实他们比谁都更像赌徒,他们比谁都要孤注一掷。
在长远的教育环境下,比的不是谁更高分,谁更有钱,而是谁更有底气相信孩子在其他方向也可以走得更好。
相信是一种“兜底”,而允许稍微“啃老”也是一种相信。
一讲到兜底,很多人会说有的富裕家庭就算孩子不工作父母也可以养他一辈子,完全没有读书内卷、找工作的问题。或许,他们的反驳只是为了自我保护,但也恰巧的反映出他们内卷的焦虑。
如果不参与这场内卷,孩子正常接受应试教育,在学习中接受更少且正常的竞争压力,可能在结果上更好。另外,每个让孩子卷进这种过度竞争中的家庭,他们付出的补习费也远远足够支撑孩子的稍微“啃老”了,只是这种“啃老”看着比补习更加不功利、更加不确定、和更加“无意义”。当然,反对稍微“啃老”这种看法的人,也不可能相信孩子不补习会比补习更好的可能。
所以第二个观点总结是反对稍微“啃老”的家长,是不敢把背交给孩子,不敢在前面领着孩子走的人,他们不敢给孩子兜底,反过来他们也不相信孩子可以给他们支持,所以他们非要在孩子后面推着孩子走,走不下去就撒手。
“啃老”是应试教育的补充手段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但现在的应试教育过程,我们把育人的追求抹除掉了,所以在毕业以后稍微“啃老”是应试教育的补充。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自由发展,重新建立人的完整性。
有的人认为大学是一个寻找这种个人意义的阶段,大学四年时间足够了,而不应该在毕业以后再用“啃老”几年去思考。有一定道理,但大学是一个半开放的社会环境,不是全开放的,也就是大学最终是以学习知识和学习技能为主,而不是寻求个人意义。当然,大学确实可以让我们打开自己的认知视野。我的看法是,大学也好,毕业“啃老”几年也好,它仅仅是一种模糊时间轴的参考,它不是必须大学以后完成,也不是说大学不能完成。
我认为,好的教育本身就应该一开始以独立完整的人去进行教育,现在的教育系统忽略了这个部分,如果我们家长在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能够补充教育,那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一直自己管自己的学习,毕业后也可以自己管自己的工作规划。
第三个观点的总结是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在教育人成为服从安排的劳动力,那么年轻人毕业就应该直接被安排去工作。教育一直都剥削了他们的选择权,推到社会的时候却要求他们自己选择、自己负责,那是教育上的不负责。如果不是,那我们就应该允许年轻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找到这种独立感和学会选择的能力。
最后,我想讲讲我小时候家里的猪。
以前农村养猪不是喂饲料的,都是喂猪菜的,所以那些猪都长得特别健康,但它们的生长周期会比较长,应该差不多一年。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小学要交学费,班里总是我最晚交,每次被老师因为交学费的问题叫到办公室,我都会跟老师说,我爸说再过一小段时间才能交,他说要等猪卖了才有钱。
现在的猪场,都是喂饲料的,喂药的,它们长得很快,半年多一点就可以出栏了,但是问题猪也挺多的。
我们自家养的猪,像是有感情,每次进猪圈,它都绕着你转。现在猪场的猪,每天只是趴在地上,不到喂饲料的时候都不想起来。我们不能说它没有活力,被逼迫长大,不动或许长肉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