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丕与曹植,诗歌题材和体裁上有何不同之处?谁又更胜一筹?

漫聊小知识 2024-08-21 23:22:31

众所周知曹丕和曹植是亲兄弟,他们生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背景下,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所以他们的诗风也是不尽相同的。

那么,曹丕与曹植的诗歌有何不同之处?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一、诗歌题材上的不同

曹丕的诗涉及的领域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表现战争、生活苦难的现实主义诗;一类是描述饮酒作乐的生活的宴饮诗,一类是因战争而被迫从军的军旅诗;一类是“游子思妇”诗。

曹丕笔下以战争为题材的写实性诗歌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很大的比重,他早年随父出征,他亲眼看见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的内心是悲怆的。

曹丕《黎阳作诗》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曹丕还关心民生,他从两个阶级的生活中,体会到了阶级的差别,并发出“贫贱亦何伤”的呐喊。正如徐定祥所说曹丕的诗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曹操攻下邺城以后以此作为大本营,曹丕从建安九年到建安二十四年,由于邺城地处安定,所以大量的文人墨客纷纷迁居于此,从而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学集团。

曹丕经常与建安七子喝酒赋诗,并通过诗歌描写他们的游宴之乐,曹丕的游宴诗,多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如《善哉行》描写了诗人沉浸在宴会的热闹当中,但“哀情来”“摧肝心”又悲上心头。

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沉迷宴饮之乐,只是短暂的放松自己的身心,仍然记得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破坏,渴望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民,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曹丕虽未如曹操一样纵横南北,但从小就随父南征北战,因此,他也创作了不少有关军旅题材的诗词。描写战争和军旅题材的诗歌很多,如《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等。

曹丕的《陌上桑》里战士们远离故乡和亲人征战,披荆棘,求阡陌,虎豹嘷动,鸡惊禽失,和曹操的《苦寒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实的描绘出了征战之艰难环境之险峻。

曹丕在政治上是比较顺利的,既不像曹操一代枭雄旷世人杰,也不像曹植历经沧桑。故他的诗,多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曹丕把社会现实和思妇命运结合在一起,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悲剧与思妇的命运。曹丕的《燕歌行》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诗,其“思断肠”更多地抒发了对女子的无限相思之情。

“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既是妇人反问,也是曹丕对当时社会的深切思考。是什么让妇人独守空房,是丈夫迫不得已的客居他乡,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苍凉与苦难。

曹丕的《陌上桑》,描写了战争的艰辛,行军途中困难重重,只能睡在荒野中,耳边能听到野兽的嚎叫,甚至随时都有死亡的威胁。正是因为这些景象,思乡之情才会更加浓烈。

曹丕征人思妇诗之所以数量多,成就高,与其一生较为稳定有关。既没有曹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经历,也没有曹植屡受打击的凄惨,限制了他的创造力。

《古诗十九首》中有大量的“离别相思之苦”的内容,曹丕对此也颇有感触,因此也有不少类似于此的诗作。

就曹丕诗作的内容而言,其诗作的题材仍相当宽泛,有因战乱被迫从军的军事生活,真实的描绘出战争之艰。

反映战争、生活苦难的现实主义诗,可以更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此外,也有以宴饮之乐为题材的诗歌,以及抒发个人感情的游子思妇诗。

据逞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可知,曹植现存诗歌八十三首,曹植诗不仅数量上多于曹丕,从题材上看,曹植诗无事不可入,无物不可言,极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题材领域,大到国家、王公贵族,小到百姓,真可谓“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

曹植的人生境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得曹操喜爱,差点被立为太子,那时的曹植生活安逸,这些在他早期的诗中有所体现。

如《箜篌引》,描写了酒宴的热闹,气氛热烈,通过酒宴上的情绪变化,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叹,以及对功名的向往。早期反映现实的诗,尽管在内涵上没有晚期那么深入,但仍不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作品。

如《送应氏》,描写了洛阳城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后来因为他任性妄为,不拘礼法,毫无节制的饮酒,失去了曹操对他的宠爱和太子之位。

曹植的一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女篇》中的美女也不仅仅是美女,她就如屡被贬谪,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的曹植。

曹植的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得其前后两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曹植前期的诗,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昂扬之气,而晚期的“哀婉”之情,却又多了几分悲凉之意。

曹植亦有大量赠友诗,诗中以独特的意象对有才干却过着穷苦生活的朋友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并以友人之名勉励其建功立业,这种真心诚意的关怀,显示出友情之真诚与深厚。

如《赠徐干》他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又如《赠白马王彪》诗中道出了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可见,曹植是个很讲义气的人。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高度赞扬曹植的《赠友诗》,认为其诗中蕴含的“友谊之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曹植早年才华横溢,深受宠爱,诗中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斗志,所以多写些建功立业的宏愿。

抒写报国之志为其诗歌的中心,曹操《短歌行》中用周公来比喻自己,曹植《君子行》中也用周公来比喻自己:“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这是他对人才的渴求,也是他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宏愿。曹植在晚年的时候,其政治理想被彻底摧毁,受到了多方面的打击。

于是,他用游仙诗,抒发自己的不满,寄托自己的怀抱,他渴望神仙那种美好而又自由的生活。

在曹植的诗歌创作中,“游子思妇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曹植《七哀诗》中的“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是女性多愁善感的原因。

曹植用最直白的话,写出意境千回百转的诗句,营造出一位独处家中的女子,她用自己最真挚,也最谦卑,最卑微的爱,来表达她对夫君的思念。

这首诗,悲伤到了极致,却有一种让人心碎的美感。曹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把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女子的不幸结合起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悲哀。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和曹植都有描写现实生活的诗歌。曹植诗歌中有很多游仙诗和赠友诗,而这在曹丕的诗歌中则很少见。

在曹丕的诗作中,军旅诗占了很大比重,曹植的诗作却不多见。二曹诗歌中都有对游子思妇的描写,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方式却不尽相同。

曹丕把社会现实和思妇命运结合在一起,它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思妇之苦。曹植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于诗中。

诗歌体裁上的不同

曹丕的诗词体裁较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都有所涉及,他还敢于对新体进行尝试。曹丕在《善哉行·上山采薇》中以起兴式表现客子怀乡之情,是其四言诗中的名篇。

首先写出其艰苦的生存条件,继而又想到了故乡。“上山采薇,薄暮苦饥。谿谷多风,霜露沾衣。”

借景抒情描写了游子在他乡之苦,游子由“人生如寄”,联想到“岁月如驰”,进而联想到自己远离家乡的现实,不禁慨叹不已。

全诗语言生动,借景抒情,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的《煌煌京洛行》前面回顾现实,概括出了王朝衰败的原因,后面由批判改为歌颂贤士和明君,进而表达出自己的政治理想。

曹丕以五言诗见长,而曹丕则承袭曹操五言诗的“悲情叙事”,他还丰富了五言诗的题材,采用游子思妇、游宴等题材。

如《杂诗》二首,充满了感情,而白描手法更是细腻而厚重。前四句,写一个游子的乡愁,不是“可玩”,而是要细细品味,不断地回味,才能感受到那深沉的感情。

最后两句,描写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犹如一朵漂泊不定的浮萍,朴素而鲜活。《於玄武陂作》在诗人笔下,田野广阔,树荫照水,群鸟喧鸣等生动描写了玄武湖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的美景让人陶醉。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评《杂诗》二首曰:“独以自然为宗,言外有无穷悲感,若不止故乡之思。寄意不严,深远独绝,诗之上格也。”建安七子中也均有游宴题材的诗歌,可见当时这种风气之盛。

曹丕还敢于对新体进行尝试,当时比较少见的六言诗在他的笔下也出现了。如《黎阳作》是征战时经过黎阳所作,他登山远望,故宅坍塌,荆棘丛生,这破败不堪的景象不禁让他感慨万千悲从中来。

《令诗》虽然只有短短五句,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对百姓孤苦无依的现状表示深深的同情。表达了想要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民的决心,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曹丕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燕歌行》开创了中国七言诗先河,其《燕歌行》以“思妇”为切入点,语言清丽,笔法细腻,情景交融,特别是对思妇的心理活动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

这首诗描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表达了男女被迫离别时的悲伤与哀愁。《燕歌行》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首七言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曹丕的诗作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勇于对新文体进行尝试,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曹植是一位集多种风格于一身的诗人,根据其风格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文体的不同,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

曹植的五言诗歌,题材广泛,有写实之作,有言志之作,有赠答之作,有游仙之说,可谓“无物不成诗”。可以说,曹植拓宽了五言诗的表达空间,使其在表达上有了质的飞跃。

五言诗歌出现的第一个题材就是“游宴”。诗中情景交融,对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此外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十分讲究,精炼字句,同时也很注重节奏的和谐和对仗的工整。

如《五游》中的“阊阖启丹扉,双阙曜硃光。”又如《公宴》中的“明月澄清影”注重炼字,呈现出了明快的气象。

曹植的五言诗歌是对汉乐府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把以前的叙事性诗歌转向了抒情性诗歌。

如《美女篇》从形式上看是模仿《陌上桑》,但《陌上桑》以叙事为主叙述的是一名美丽的女子拒绝太守的故事。

而《美女篇》以美女不嫁寄托自己的怀抱,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美人身上,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

总之,曹植的五言诗一改以往乐府诗的叙述方式,转而以抒发感情为主要内容,抒发的情感多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切动人,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中国五言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曹植的四言诗歌虽不能与五言诗相比,但他在四言诗上的成就同样也不容忽视。如《朔风诗》以朔风起兴,章与章之间回环往复、抑扬跌宕,用“朔风”“芳草”“秋霜”“飘蓬”等意象。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复返雍丘时的复杂心情,抒发了自己未能一展抱负的苦闷心情。

四言诗被认为不适合抒情,而《朔风诗》却是成功的抒情四言诗,运用了许多比兴,极具诗歌的艺术美。

《矫志诗》一诗中也运用了“遘祸”“鸳雏”“灵虬”等比喻,别出心裁。这首诗既描述了自己的抱负,又告诫君王应该怎样招纳人才。

沈德潜认为曹植的四言诗是“独辟蹊径”,足见曹植在四言诗歌方面的造诣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曹植的六言诗数量不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妾薄命》二首。第一首是描写日间同美人在水上划水的情景。第二首是描写夜晚的欢歌笑语。

从侧面描写了高门贵族的骄奢淫逸生活。清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中说:“六言易得矫劲,难为曼声。此体于曼声中,又有促节。

太柔则不古,太刚则不秀。侔色揣声,极难合度。独此辞风情流丽,百咏不厌。”由此可见曹植六言诗虽少,但却不乏佳作。

曹植的七言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离友诗》诗中运用了凉风、落叶、秋菊等秋景从侧面烘托出离情,这是一种真诚而忧郁的离别之情。

曹植善于将景物的意境与整个艺术构思相结合,描写感情,细腻入微,极具感染力。

三、结语

从题材和体裁上对曹丕和曹植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二者诗歌的整体风貌有更全面的了解。

曹丕、曹植所作的诗涉及范围很广,其中皆有反映现实和游子思妇的题材。曹植诗歌中有很多游仙诗和赠友诗,而这在曹丕的诗歌中却很少见。

曹植诗题材更广,无不可入诗,在咏怀咏史诗、赠别诗、抒情言志诗、闺怨思妇诗、游仙诗等方面都有涉猎。

从文体上看,曹丕对五言诗的使用最为广泛,曹植的五言诗是对汉乐府的继承和发展,二曹的六言诗都较少,但他们都敢于对新体进行尝试。

曹丕的《燕歌行》开创了中国七言诗先河,曹植的七言诗就艺术风格来说很有可读性。二曹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对诗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诗歌题材和体裁的贡献尤为突出。

兄弟二人个性迥异,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尝试多种诗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当世诗人和后世诗人都有一定的启发。

同时二人均有自己擅长的诗体,并成为该诗体发展路上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建安文学诗歌创作的发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