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一部二十四史,我们随意翻开一页都能看到强者的身影,对于强者拿到结果这件事,自然有天时地利人和、资源的加持等种种因素,但是对于强者身上的“技术参数”,除了天赋以外,大多数其实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本质来说,牛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刻意练习。
对于刻意练习这件事,笔者还是以我们的“老伙计”刘邦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说刘邦的社交能力。读史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刘邦那游刃有余的社交能力是天生的,比如,他在成为沛公后是一路“降服”各路豪杰,典型就是让张良这位精英人物在瞬间折服。
张良是韩国贵族,平常所交集的人物都是上层圈层,即使在韩国灭亡之后其所交游的也是如项伯一样的豪杰,可以说,张良和出身沛县泗水亭长的刘邦之间是存在地位、认知等各种天然代差的,是很难产生共振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刘邦和张良之间的融合是非常丝滑,刘邦瞬间就抓取了张良的心,让张良产生刘邦是在乱世之中值得托付的人物。
从之后刘邦和张良之间的君臣关系来看,我们觉得这没什么,一个帝王本来就有驾驭群雄的能力,但如果将时光倒退至刘邦以芒砀山流亡者的身份刚成为沛公的时间点来看,刘邦能够瞬间降服张良却是绝对的社牛,其段位已经在张良之上。张良当时甚至发出了“沛公殆天授也”的感慨。
包括后来对郦食其、英布等人的降服也是在瞬间就搞定的事。
一个小小的亭长能有如此个人魅力这是一件极其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对于此,笔者也曾苦苦思索,最后总算是得到了答案:
刘邦的社交能力其实也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曾几何时,刘邦的梦想是游侠,其偶像是信陵君,为此,他甚至还出远门和信陵君曾经的门客张耳是长时间深度交流。就是在沛县,刘邦所交游的也是萧何、王陵这样的精英、豪杰。
史书上明确记载刘邦曾经跟王陵混过一段时间。再加上刘邦在成为泗水亭长之后经常去秦国国都咸阳,是见识过大场面的人。
为什么夏侯婴总喜欢找刘邦聊天,就是因为刘邦身上吸引他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夏侯婴在内心里已经“臣服”于刘邦。
也就是说,一个人见过的人、走过的路,所有的经历都会叠加在一起最终成为他基因的一部分,让一个人在综合素质层面不断在做加法。在为泗水亭长时,刘邦就已经在上链接萧何、曹参等精英,在下覆盖周勃、樊哙、雍齿等江湖豪杰,已经具备了在任何场景中自由切换的能力。
而且,刘邦和萧何、王陵这些人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些人都只是在自己的圈层中活动,而刘邦却做到了在各个圈子中的纵横驰骋,由于覆盖面很广,所以他自然就成为沛县能够整合各路资源的唯一人选。
为什么吕公会选择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为什么沛县起事时沛公的角色必须是刘邦,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呢,刘邦的魅力和社交能力却绝对是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才不断迭代、更新的,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总之刘邦的能力绝对是反复练习的结果。
所以,他才能做到和沛公、砀郡长、汉王、反楚盟主、汉高帝这些角色的无缝衔接。
一切都有迹可循。
刘邦的成功绝对有迹可循 图源/剧照
包括刘邦的军事水平,那是在灭秦、诛项战争中反复练习、经历无数次失败、九死一生才练就的实战本领。而事实也是,刘邦的军事水平在汉集团中是仅次于韩信的存在,因为,陈豨、英布这些人后来都不是刘邦的对手,每一次平叛战争也都是刘邦御驾亲征,亲自指挥的。
我们承认刘邦的天赋,也承认刘邦的运气,但刘邦的包括社交、政治、军事等各种能力却绝对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包括汉军中的周勃、樊哙等人的军事能力其实也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属于被动进化。
再说历史上那些在文化、思想中有一定江湖地位的人,这些人除了天赋和大量的练习之外,其能在所在领域封神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拥有极强的专注力:
一个人只要专注力足够强才能生产出更优质的作品,才能屏蔽所有干扰将有限的能量聚焦在手中的作品上。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专注力这件事上逐渐拉开的。
但是呢,专注力这件事却是可以进行训练的。笔者此前的专注力也很差,写文章时大脑中总是循环播放各种事情,甚至屡屡放下键盘去做别的事情。后来,在认识到这样做的弊端之后就开始刻意修炼自己的专注力,比如,必须写够多少字才能休息、写文章的时候不想别的事情、绝对不看手机,每次大脑在想别的事情时总是及时将自己拉回来。
这注定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笔者在训练专注力的过程中也屡屡失败,但在一次次的反思、复盘、再训练的循环中个人的专注力还是慢慢在增强,到现在,已经能做到一屁股坐下去除了上卫生间之外将文章一口气写完,看书的时候也能够做到看完必看的章节。
在具备专注力之后,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专注力是最大的生产力,是能够变现作品、收入的重要载体呀。
更神奇的是,在开车的时候笔者已经没有了之前大脑总是开小差的情况,这无疑中是加强了路程中应对突发情况的反应能力。
所以,现在的家长与其逼着孩子学习,不如直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专注力的问题解决了,学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爱因斯坦说的“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在更高层次”,就是在强调升维、看透本质的重要性。
我们很难在产生问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
再说,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只要一个人具备了足够的专注力,那么他这辈子过得是不会太差的。
做事,一定要直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还有就是情绪内耗。笔者之前是一个内耗极强的人,总是为过去的事情而懊悔、为将来的事情而担忧,就是不活在当下,结果导致能量被大大消耗,做啥事都没有效率。
在意识到这点之后,笔者就刻意练习自己与往事割裂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是屡屡失败,被往事所困扰。但笔者是一个善于打持久战的人,所以也就屡败屡战,终是逐渐摆脱了内耗。
当然,现在虽然还时有反复,但已经能够做到随时将自己从泥潭中拉回来的能力。
再就是决断力。分析历史上的牛人,笔者发现,能干成事的人决断力都非常强。还是以刘邦为例,刘邦在作出迁都关中的决定之后根本就没有犹豫的动作,直接就将这个决策落地。
而项羽呢,我们在其传记中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出他的缺点:做事不够利索,犹犹豫豫,把任命下属的印都刻出来了就是不肯落实,因此造成楚营人才的大量流失。
还有南北朝时的卢循,其在用兵建康的过程中是屡次想打道回府,因此给了刘裕充分准备的时间。就是最后将军队摆在建康城外之后,还是在象征性的攻击之后撤军。
当他作出撤军的那个决策之后,命运就已经注定,最后是在极大的被动中失去了所有,包括生命。
卢循曾一度拿着一手好牌 图源/剧照
而刘裕呢,在作出回军抵抗的决定之后就是快进式南归,并在路上的时候就打出了应对卢循大军的一套组合拳,终是在紧要关头回到了建康城,稳住了局面,赢得了建康保卫战。
刘裕和卢循命运的结果就是由决断力所造成的。
现在的人也一样,那些决断力强的人往往能够拿到命运的主动权,也往往能够更容易取得成功。
笔者自己呢,就是一个决断力非常差的人,做事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在成长的过程中错失了好多美好的东西。就是早上起床,也总是在被窝中赖个十几二十分钟,做某些决策时更是东想西想,就是不肯行动,等有所行动时,机会已经错失了。
事实证明,一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决断时间越长,越容易不战而败。
还有就是成本问题。笔者曾经在某平台抢一本绝版书时在看到价格超出自己的预算时就选择再观望一段时间,结果呢,这本书的价格越来越高,最后自己是用更高的价格才拿到了这本书。
因此,笔者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人做事犹豫的时间越长,成本越大。
今天写这篇文章其实是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因为,自己这两天又因为决断力太差错失了内心期望的东西。
所以,特意写下这篇文章对自己进行否定,然后开启一场对决断力的刻意练习。
和之前训练专注力一样,这注定又是一场苦战,但笔者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决心彻底与之前那个瞻前顾后的自己割裂。
相信,当果断力嵌入自己的基因,成为习惯之后,笔者的系统必定会得到更好的优化。
大家也一样,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识到了它的负面作用就要及时进行反思,然后通过刻意练习更新自己。
本质来说,这就是自己和自己的战争,只有那些在自我进化的路上持续获胜、拿到结果的人才会是人生的赢家。
最后再强调一点:任何人所拿到的结果一定是和其综合素质匹配的。
一起加油!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