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贫贱的“水妻”!丈夫把妻子当“水龙头”,为取水不择手段

菲菲的信笺 2024-05-20 21:23:08

“水妻”是印度女子一种特有的出嫁方式,并且在印度极为常见。

一旦“水妻”被娶后,命运就会变得非常凄惨。她们甚至不允许为自己的丈夫生孩子,并且每月例假过后,需要喝下丈夫的洗脚水,以表示清净之身。同时,直至到老,她都要充当一家人的“水龙头”。

为什么印度女子要选择做“水妻”?

《———【•水妻现象•】———》

在印度这片土地上,一个怪异的群体——"水妻"引人注目。村民们为了解决长期缺水困扰,竟开始多娶妻子,让她们专门负责打水。70岁的萨哈拉姆·巴格特就有三位妻子,他坦言"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再娶老婆,否则我们就没有水喝。"

"水妻"们的生活艰辛无比。她们每天需要3次长途跋涉到远处的水源取水,单程就要走上10公里陡峭的山路。巴格特家的萨基和巴基,往往在艳阳高照时分头顶两只装满15升开水的铝罐走这段路,铝罐在暴晒下会变得滚烫。她们为了全家的温饱,只能在如此酷热和重力的双重煎熬下坚持。

缺水给印度农村妇女平添了沉重的家务劳动。除了照料孩子、操持家务外,她们还要承担起男人们推卸的打水重任。在一些地区,女孩从6岁开始,就要独自一人背着沉重的水罐步行几公里到水井取水。连日的辛劳和营养不良,让她们的体格远比同龄男孩矮小。

追溯根本,正是印度近年来的极端天气,导致了这一现象的肆意蔓延。

《———【•极端气候•】———》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印度也未能幸免。2018年,印度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全国平均温度高达37摄氏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遭遇了破纪录的高温,最高气温达到51摄氏度。当地干涸的土地裂开深深的沟壑,枯黄的植被在炙热中蜷缩凋零。

炎热和缺雨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宿命。印度80%的淡水资源来自季风雨,但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季风雨水不足且分布不均。2016年,马哈拉施特拉邦遭遇了创纪录的干旱,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减少45%。在这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邦,数十万农民陷入了绝境。

旱情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马哈拉施特拉邦66%的水井水位持续下降,30年间地下水位下降了13%。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给当地几千万民众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

加上印度农村的供水问题从未得到过根本解决。大部分村庄依赖有限的地下水和季节性水体,缺乏现代化的供水管网。马哈拉施特拉邦就有超过1.9万个村庄缺乏安全饮用水。村民们不得不长途跋涉去池塘、河流或远处的水井汲取水源。

这里辽阔而贫瘠,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双重影响。丹噶马尔村就坐落在偏僻的丘陵地带,远离其他村落和城镇。村子周围没有河流湖泊,也无法从地下开采水源。唯一的水源是一座小山下的两口浅井。村民们不得不步行数公里,排队数小时,才能取到宝贵的生活用水。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于农村供水问题的重视不够。虽然许下了"2024年为每个家庭接入自来水"的政治承诺,但在实际行动上进展缓慢。由于其他优先发展项目,近5年农村供水预算不断被压缩。

即便今年5月,全国也只有18%的农村家庭用上了自来水。同时,大量农业用水直接来自于过度开采的地下水,导致水位持续下降。政府对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漠视,加剧了当地民众的用水困境。

《———【•女性地位•】———》

印度社会一直存在严格的种姓等级制度,造就了长期的性别歧视和压迫。种姓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把社会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阶层。最底层的首陀罗人,被称为"不可触碰者",社会地位极其卑微。

在这个阶级森严的框架下,女性自古就被视为附庸。无论在哪个种姓,女性的社会地位都低于男性。她们从出生开始,就被教导要无条件服从父亲和丈夫,永远没有独立的人身自由。

婚姻制度深受种姓观念影响,充斥着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比如高种姓需要支付高额嫁妆,才能"买"到一位"上等"新娘。低种姓女性的命运就更加悲惨,有的甚至会被卖为"水妻",只是个打水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虽然法律禁止了种姓歧视,但偏见根深蒂固并未完全消除。例如,一旦丧偶,寡妇就会被家人遗弃和社会排斥,不能参加任何宗教仪式,甚至不能与人同吃同住。正是这些陈规陋习,迫使一些无依无靠的女性不得不成为"水妻"。

即便在当今世界,印度农村女性仍在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间进行艰难抗争。一方面,她们承担着沉重的家务劳动和生存重担;另一方面,教育和自我意识正在使她们觉醒,渴望获得平等权利和尊严。

《———【•法律困境•】———》

在印度,虽然法律明文禁止一夫多妻制,但"水妻"现象依旧普遍存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从未制止这种行为,甚至对此有意回避。这反映出社会现实与法律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本身干旱和缺水让印度农村陷入困境。相比通过增加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来扭转局面,有些地方民众选择了一条所谓的传统出路——多娶妻子分担打水重任。然而,这不仅加剧了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也与现代法治观念相左。

从村民角度来看,他们无奈之下的选择或许可以理解,但从宏观上看,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失职则是不争的事实。水资源短缺和相应的基础设施滞后,是导致"水妻"现象的根源。可惜,近年来农村供水预算竟被压缩,几乎成为政府治理的盲区。

即便在竞选时,这些威胁民生的重大课题也被候选人们刻意回避。不论是现执政党还是反对党,争夺权力的主题词汇中几乎看不到"解决水危机"的承诺。民众关心的迫切需求,被肆意抛诸脑后。

《———【•女性运动•】———》

长期以来,印度妇女在村落里一直扮演着"水管"的角色。她们劳作时间过长,负担过重,造成营养不良和体质差,严重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与此同时,教育机会和权利意识的觉醒,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抗争,渴求获得平等尊重。

尽管面临种种传统束缚和生存艰难,印度女性的权利意识也正在逐步觉醒。一些社会组织开始呼吁,要废除"水妻"等不正常现象,让女性获得应有的尊重。他们提出要加大农村供水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

非政府组织则致力于提升女性地位,打破陈规陋习的枷锁。他们在偏远乡村开设夜校,让那些辍学的女童有机会重拾学习;在一些村子建立小额信贷机构,资助有志创业的妇女;同时开展法律宣传,让更多女性了解自己的权益。

这些行动直指社会痼疾,积极推进了农村改革进程。政府也意识到亟需改变现状,近几年开始加大了农村供水和扶贫的投入力度。但由于资金和执行力的制约,真正惠及基层的措施还较为薄弱。大规模的供水管网建设、污染治理、农业灌溉改革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和长期努力。

《———【•结语•】———》

很明显,印度的水危机已经演变为一个性别平等议题。解决农村供水短缺,不仅能改善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也将直接惠及妇女群体。一旦女性不再承担沉重的打水任务,就可以分担更多社会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因此,印度政府亟需加大供水基础设施投入,优先为贫困地区提供现代化管网和水源保护。同时,也要大力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消除一切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毕竟,这场水资源和性别斗争,已经成为制约印度发展的关键瓶颈。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印度才能真正摆脱贫困,迈向文明社会。

未来,通过可持续利用当地水资源,加之现代化供水系统的建设,或许终有一天,"水妻"这个怪异的现象会彻底绝迹。那时,印度农村妇女就能真正摆脱贫困和传统的双重束缚,过上基本体面的生活。性别平等的理念,也将从律法进一步内化为社会文化的自觉。

这既是一个国家的命题,更是全人类的责任。我们应当呼吁全球社会高度重视印度的水危机和性别不平等问题,通过援助、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这个曾经文明古国的复兴。让一亿多印度妇女真正摆脱困境,享有应得的人权尊严,这必将成为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胜利。

参考文献:

——新华网

0 阅读: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