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安乐死胶囊仓”使用者:躺进去自己按开关,5分钟后离世

鲁滨逊的日记 2024-11-20 11:03:33

2024年9月23日,一位来自美国的64岁女性,在瑞士的一个名为“Sarco”的“自助式安乐死胶囊舱”中,仅用5分钟便结束了生命...

然而,随着这位美国女士的去世,瑞士警方突然却将“Sarco”的研发者当作罪犯抓了起来。

在“安乐死”合法化的瑞士,警方为什么会将其逮捕?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美国女士的安乐死之旅

2024年9月23日下午,在瑞士沙夫豪森州一处宁静的森林小屋内,Sarco迎来了它的首位使用者。

一位饱受疾病折磨的64岁美国女士,为使用这个被称为"安乐死胶囊舱"的设备,不远万里来到了瑞士。

只见这位女士平静地进入了Sarco舱体,在深呼吸后,她按下了那个决定性的按钮。她的表情依然平静,没有丝毫犹豫或恐惧。

随着按钮被按下,舱内的环境开始迅速变化。

为了能让使用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开。舱内在释放出大量氮气的同时,渐渐排放掉了氧气。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女士的呼吸逐渐变得缓慢而轻浅。她的表情始终保持着平和,就像陷入了一场安详的睡眠。

澳大利亚医生菲利普·尼茨克,通过远程设备全程监控这一过程。

作为Sarco的发明者,他对设备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他密切关注着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确保整个过程按照预期进行。

大约两分钟后,女士失去了意识,这与尼茨克的预期完全吻合。

接下来的三分钟里,生命体征逐渐消失。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一切都按照设计进行。

五分钟后,生命监测仪器显示,这位女士的生命已经终止。整个过程安静、迅速、无痛苦,就像那位女士希望的那样。

事后,尼茨克博士对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他强调,Sarco的设计目标就是提供一种人道、无痛苦的生命终止方式。从这次使用的结果来看,设备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尼茨克医生的分析和总结,引发了公众对Sarco装置的广泛关注。

与众不同的“石棺”

这个名为Sarco的安乐死装置,其名称源自"sarcophagus",也就是“石棺”的缩写。

这个命名既富有诗意又颇具深意,它暗示了这个装置的最终用途,同时也与传统的死亡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Sarco的外观也与传统的棺材大有不同。

它采用流线型设计,运用了3D打印技术,呈现出一种未来主义的美感。这种设计不仅在视觉上更加友好,也在心理上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Sarco的诞生还有着一个深刻的背景。

它的创造者尼茨克医生,被人们称为"死亡医生"。

尼茨克一直希望,能够为那些寻求安乐死的人提供一个更人性化的选择,这也是他开始研发Sarco的最大原因。

令人意外的是,Sarco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还蕴含深刻的人性考量。

当使用者进入舱体并准备就绪时,机器会发出提示:"如果你想死,请按这个按钮。"这个设计确保了使用者有最后的选择权。

因为,一旦按下按钮,过程将无法停止或逆转。

为了照顾到不同身体状况的使用者,Sarco还提供了多种触发方式,包括语音指令和眼球运动装置,这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此外,Sarco的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可移动性。

使用者可以将其运送到任何他们心仪的地方,无论是幽静的森林、波涛汹涌的海边,还是广阔的草原。

而这位美国女士选择了瑞士沙夫豪森州的一处森林小屋,或许是希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完成她的最后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Sarco的使用费用也十分低廉。只需约18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仅149元左右。

与传统安乐死高达几万元的费用相比,Sarco成为一个更极具性价比的选择,尤其是对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人来说。

然而,这样一个收费合理且人性化的设备,却在这位美国女士去世之后,引发了社会上激烈的伦理争议。

支持者认为,它为那些饱受痛苦折磨的人提供了一个有尊严的离开方式。反对者则担心,这种方法可能被滥用,或者会降低人们对生命的珍视。

对此,瑞士当局迅速做出了反应。

他们以涉嫌煽动、协助和教唆自杀为由,逮捕了Sarco的主要创始人尼茨克,以及现场的两名律师、一名摄影师。

逮捕的深层原因

瑞士当局的这一行动,清晰地表明了政府对此事的严肃态度,也反映出他们在面对这种新兴技术时的谨慎立场。

尽管瑞士法律确实允许安乐死,但这种行为必须在严格的医疗框架内进行。

而Sarco的使用似乎绕过了这些既定程序,引发了当局的高度警惕。

更令人担忧的是,警方怀疑Sarco的研发团队可能在宣传和使用该设备时,存在误导和夸大其功效的行为。

他们可能未充分披露使用Sarco的潜在风险,也没有提供足够的心理辅导和替代方案,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了刑法中的"教唆自杀"罪。

除了法律问题,Sarco的使用还引发了深刻的道德争议。

多个长期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组织,公开表示反对使用这种设备。

这些组织认为,Sarco的设计本质上违背了安乐死应该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们强调,生命的最后时刻应该是与亲人共处的珍贵时光,而不是独自一人在一个冰冷的机器里度过。

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的复杂性日益凸显。瑞士警方已经没收了Sarco设备,并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技术分析。

在苏黎世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警方发言人详细介绍了调查的进展。

他们强调,正在仔细审查所有相关证据,包括设备的技术规格、使用过程的录像资料、参与者的证词等,以确保这次事件的每个细节都符合现行法律规定。

一场关于“安乐死”的辩论

随着Sarco事件的发酵,关于安乐死的话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社会各界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人们开始从医学、伦理、法律到哲学等多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这场讨论不仅涉及安乐死本身的合法性和道德性,更延伸到了生命权、个人自主权以及科技伦理等更为宏观和深远的议题。

在医学界,一些医生认为,安乐死可能为那些饱受痛苦折磨的晚期患者,提供一种人道的选择。

对于他们而言,Sarco能够自主选择生命的终结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的体现。

医生认为,在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和难以忍受的痛苦时,有权选择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尊重个人自主权的表现。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医生担心,这样可能会削弱医疗界救死扶伤的基本使命,甚至可能被滥用于减少医疗成本。

与此同时,法律界的专家则将这个问题聚焦于,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更好地运用和应对像Sarco这样的新兴技术。

他们指出,现行法律可能无法完全应对这类创新带来的挑战,需要制定更加全面和前瞻性的法规。

随着讨论的进行,社会各界开始意识到,解决安乐死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它不仅需要法律的规范,医学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包容。

人们开始呼吁建立更全面的生命关怀体系,包括提高临终关怀的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以及改善社会福利系统。

这场由Sarco事件引发的大讨论,正在推动社会对生命、死亡、尊严和自由等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

它挑战了传统观念,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结语

Sarco的事件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守护人性的温度。

无论未来如何发展,珍惜当下、善待生命,或许才是我们面对这个复杂世界最好的态度。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64岁女子使用“安乐死胶囊舱”死亡,相关人员被捕→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