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中,林栋哲最终从上海交大毕业,还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进入了保洁,后来被外派到上海工作,还在陆家嘴买上了房子。
这一切看起来近乎完美。
但细扒他的成长经历发现,他小时候是一个妥妥地皮孩子,上过大学的父亲林武峰更是一而再地在他读书这件事上躺平。
看罢不禁让人纳闷,从贫困家乡靠读书走出来的林武峰,为什么这么不上心儿子的学习?
01
林武峰占了读书的先机,但也看了太多读书人吃亏
林武峰有兄弟姐妹三人,从小靠母亲一个人拉扯大。
三个人当中,只有他一个人读了书,弟弟妹妹都是到了年纪跟着下地去拿公分的。
在他的老家,谁家出了一个大学生,过年时是可以多分一份猪肉的。
所以,在林武峰的心里面,读书其实是占了很大分量的。
然而作为60年代的大学生,他只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了一年,就因为当时的原因放下的学习,后来被分配到了苏州的机械厂。
这份工作让他离开了农村,吃上了商品粮,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跃迁,是靠读书实现的跃迁。
但是,同样一起读书的人却并不都是这样的结局,有的人甚至被分配到了偏远的农村,一辈子都几乎没有机会离开那里。
这对于当时年轻的他来讲,无疑在心里对读书的价值有了怀疑。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他也没有感受到读过书的待遇有何不同。
妻子是初中毕业,自己的收入也没有因为读书更高,反而都是看职称的。
在老家的弟弟妹妹,一步一步的努力,生活也都还不错。
就像他的人生信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眼看这些现实,他开始把读书的重要性悄悄往后移。
他相信命运和风水的作用,而且还在积功德上更加用心。
02
在小巷生活时,他接触的主要有三个人群,一是庄老师,而是一鸣,三是安厂长。
刚刚成为邻居时,庄老师说读书重要,屡屡劝说,林武峰只是默默听着,眼看着庄老师鸡娃,却坚守着自己的认识。
对儿子栋哲的学习也一直持观望态度,但庄老师给栋哲补课,林武峰也欣然接受。
后来,一鸣高考失利后,开始探索谋生方式。
当一鸣说写信给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是可以尝试个体经济,还说自己去实地看了,很多人都在卖。
林武峰眼见如此,只是询问了有没有货源,确保进货和卖货都流畅后,便鼓励一鸣去做。
这足以说明林武峰并没有躺平,他之前一直是在观望。
而后,因为自己的技术过关,又和安厂长有了往来。
看过一些列现实情况的转变后,他也亲眼看到图南考上大学后的变化。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内心的盘算之后,他果断说出了那句:筱婷做什么,栋哲就做什么。
第一次决心重视林栋哲读书这件事。
03
事实上,每一个父母都想孩子有好的未来,庄老师让两个孩子读书是这样,林武峰刚开始不让孩子读书也是这样。
决定他们做法的,是脑海里的认知。
当林武峰怀疑读书的价值,甚至觉得读书有可能让孩子去偏远山村生活时,他心里面是排斥的。
这时候,不论谁说他都不太听得进去。
然而,随着现实的不断变化,一个人的认知也会不断变化。
当林武峰看到现实真的发生了改变,读书确确实实会让孩子变得更好时,他就果断下定了决心。
说到底,是父母的眼界和认知,决定了他们如何养育孩子,最终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而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养育孩子,想要有更好的结局,归根结底还是要不断拓展眼界,升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