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8米!鄱阳湖水位大降变草原,为何不建大坝?亚马孙河都在干

猫猫爱知识 2024-10-13 17:32:13

没水了!彻底没有水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水位再次大降,已经跌破8米的水位,江西已经启动红色预警。

不得不说,这鄱阳湖又在演变成“鄱阳湖大草原”,“鄱阳沟”的趋势,所以,这样的变化让很多人也担心,它还会不会继续干下去?

为什么争议数十年的鄱阳湖水利枢纽(鄱阳湖大坝)没有建设呢?要是建设了,是不是鄱阳湖就不会继续干旱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详细看看。

跌破8米!跌破8米!鄱阳湖水位大降变草原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并且也是我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不过,鄱阳湖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支流,其改变一直非常复杂,因为它是属于过水性、吞吐性、季节性重要湖泊。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多变”的湖泊,而且几乎每年也都会出现水位大涨,大降的情况。

当水位超过20米时,其面积可达4000平方千米以上,而在枯水期,气候逐渐干燥,长江水面下降,鄱阳湖水位也持续走低,当鄱阳湖水位位于12米时,其面积仅为500平方千米,由此形成了“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景观。

这不,这一次鄱阳湖水位大降,就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根据数据显示,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已经下降到8米以下,水位大降明显。

而且从不少区域的拍摄画面来看,鄱阳湖又在缓慢的变成“鄱阳湖大草原”的情况,虽然现阶段看上去还没有呈现出“鄱阳沟”的局面,但只要持续干旱下去,还真有可能,现阶段只能说趋势,没有呈现出来。

而在水位持续走低,并且跌破8米极枯水位之后,10/10时段,江西省启动了鄱阳湖枯水位水生生物保护红色预警和长江江豚保护红色预警。那为什么又没有水了?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降雨减少了,鄱阳湖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在湖口注入长江,而这些河流没有水源的注入,那肯定水位就下降了。

而且从整体的降雨发展模式来看,江西自从9月以来,雨水的确也是相当少。

全省平均降雨量为6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续偏低,鄱阳湖星子站分别于9月10日、9月16日退至枯水位12米、低枯水位10米以下,此后持续下降。

所以,的确是完全没有降雨,以至于鄱阳湖的水位继走低,而且,根据现阶段雨水情及未来天气形势分析,鄱阳湖水位仍将持续走低,那么,鄱阳湖接下来的变化,可能还会超出大家相信。

不得不说,这的确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湖泊需要水来支持。所以,这让很多人想到了,鄱阳湖鄱阳湖水利枢纽(鄱阳湖大坝)的建设问题。

为何还不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鄱阳湖大坝)?

的确,这个话题争议很久了,包括此前我国长江出现大规模干旱的时候,不少人都在热议,为何鄱阳湖水利枢纽(鄱阳湖大坝),这还要等待多久?

其实没有修建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没有达到“统一”的意见,以至于该项目一直都在争议之中。

支持修建的——认为修建之后,可以改善鄱阳湖的状态,比如:鄱阳湖枯水位降低且呈常态化,如果修建了,可以减少这样的情况出现,原因很简单,可以进行水源存储,其次就是湿地退化,水生生物减少 ,候鸟越冬生存环境衰退等问题,修建了也可以带来一定的转变。

而且根据披露情况来看,还可以改变下游的用水问题。

据测算,长江上游的水利工程蓄水期,枢纽运用平均可增加下泄水量13.7亿立方米;最大可增加约46.9亿立方米,当水位为10米时,湖区留存水量8.11亿立方米,在长江干流特枯时段或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枢纽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利用鄱阳湖提前蓄好的“一湖清水”进行应急补水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区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率。

不支持建设的——主要还是在环境上的改变,影响生物生存等等,比如:仅湖口和长江相连处的江湖迁徙通道区域就有60头左右江豚活动的民间巡护记录,这么庞大的江豚数量和迁徙通道不应被闸门阻隔和毁坏等等。

所以,就这样来来回回争议,相互磨合,但始终没有一个结果,而且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鄱阳湖大坝)也进行了多次的方案修改,但最终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结果,反正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其看待问题肯定不一样,这个修建的问题,也是一直争议之中,到底多久可以争议结束,也没有人知道。

只能说,这件事情还无法定义,还没有一个折中的方案来执行。

而且,如果站在全球气候演变之下来讲,无论是生物,还是鄱阳湖,也都在改变之中,未来如何衡量,也就没有人知道了。

那么,维持现有的鄱阳湖状态变化,也就只能这样,修建与不修建,应该都是存在相互依赖的问题,这里也不讨论了。

鄱阳湖还会继续干旱吗?

这里站在气候角度来讲,鄱阳湖接下来的变化可能还是较为严峻,而且今年的气候变化还非常特殊,拉尼娜的发展趋势仍然存在,它要是出现了,这可能会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气候变化。

而从NOAA在10月公布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拉尼娜现象也出现了巨大改变,那就是波动性异常现象,通过针对9月的情况来看,依然是保持中性条件——既不是厄尔尼诺现象,也不是拉尼娜现象。但是表现状态有点特殊。

拉尼娜的阈值是赤道太平洋中部厄尔尼诺-3.4地区的海面温度等于或超过长期平均值0.5℃。而从近期时段的检测数据来看,最近每周测量的厄尔尼诺-3.4地区的温差与平均值为-0.3℃,9月份的平均值也是-0.3℃。

这意味着它的稳定性不是很强,所以,NOAA其实整体上来说,还是下调了关于拉尼娜现象发展的情况,只有大约有60%的可能性在9月至11月发展,而这一次的改变,也意味着拉尼娜的强度有所减弱的趋势。

但整体的结果还是没有给出它消失,还是预计会在冬季进行发展。

所以,拉尼娜现象发展之后,对我国的气候影响就出现了,会导致雨水结构的变化。

对我国而言,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发展, 也就是秋冬季的变化为主:

秋季之下——拉尼娜当年秋季,北方降水易偏多,出现秋汛的可能性大。如1974年、1984年和2000年发生的拉尼娜事件,都造成了当年秋季黄河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

冬季之下——在拉尼娜事件发展年,菲律宾以东生成的台风数量减少,生成后总体强度偏弱,但影响南海北部及华南南部的台风则偏多。

所以,从这样的情况来看,现阶段还是秋季,拉尼娜也是在“酝酿”模式发展,无法肯定鄱阳湖后面还会继续干旱,而且无论是厄尔尼诺现象,还是拉尼娜现象,都并非推动全球和区域气候发展的唯一因素。

拉尼娜现象每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事件强度、它在一年中发展的时间以及与其他气候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类影响的结果。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复杂多变性远远超出概念模型的范围,可以追溯到两个具有不同空间特征和不同频率的耦合大气-海洋振荡中。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遥相关“涟漪效应”,不仅可在大气层中找到,还能在海洋、生态系统、自然灾害、全球市场等中出现。

所以,整体趋势可以看下,但由于气候多变,也存在多方面的转变过程,那也只能作为参考下看,鄱阳湖的变化也会根据实际的气候模式进行调整。只能说,气候变化多样化,复杂化明显。

气候波动性越来越大了,亚马孙河都在干了

的确,站在全球气候变化之下,气候的波动性越来越大了,无论是站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如此,气候的变化不断加剧,也会增强各个气候模式演变趋势。

而归根结底而言,就是整体的气候在大改变了,比如全球变暖的发展,如果人类不从这个气候变化上解决问题,未来这样的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峻。

所以,加强因对根本的气候因子,全球变暖发展吧。2023年人类创造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而2024年还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且比2023年可能更热,创造更加热的一年。

那这极端性气候变化,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来讲,也只能是更强的趋势。

所以,气候变化越来越突出了,就看未来人类会不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植树造林等等吧,如果持续这样下去,未来大家看到全球的气候变化只会越来越强烈。

而且不仅是我国长江区域的变化,在今年10月,大家也看到了,亚马孙多条河都在干了,巴西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亚马孙河流域的马代拉河、阿克里河和索利蒙伊斯河降至历史最低水位。

可以想象一下,如此庞大的水流大河,都出现了干旱,这还有什么不太可能发生?气候变化加剧之下,这样的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的趋势。

一起努力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植树造林等等,才有可能让气候变化得到转变。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