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刘伯承打仗为何总能赢?有三大“秘诀”

史座 2024-12-10 00:02:51

十大元帅中排名第四的刘伯承元帅,比毛主席大一岁,和毛主席一样用兵如神。从1912年军校毕业进入川军,到1949年解放全国,刘伯承元帅经历了无数次重大战役,许多战役都是出奇制胜,成为全球军事史上的典范,他也被誉为我军唯一的“军神”!

为何刘伯承的用兵之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呢?打胜仗的秘诀究竟在哪?

第一:刘伯承熟谙兵法,能做到学以致用刘伯承一生上过三所军事院校,先是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将校学堂,又进入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军校里,刘伯承既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兵书,剖析《孙子兵法》、《水浒》等故事中的精彩战斗片段,又学习了外国先进的军事战略战术。

刘伯承正是充分借鉴了兵法中的军事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战争实践中,才打了很多漂亮仗。比如抗战初期,刘伯承指挥的两次七亘村伏击战就运用了古代兵法思想的反向思维。

1937年10月,日军大举进犯太原,由于国军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导致晋东门户的娘子关告急,于是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率部向娘子关东南方向的日军侧后进发,寻机歼敌。

刘伯承根据日军的军事动向,判断敌人要经七亘村向平定县运输军需物资,即命令所部利用七亘村附近的有利地形,打了日军辎重部队一个出其不意。战后,刘伯承又依据兵书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得常遵”的反向思维,再次在七亘村设伏,日军认为我军伏击胜利后,必定已转移他处,就大胆冒险重走七亘村,谁知刘伯承部队仍在此地守株待兔。

日军不了解刘伯承元帅的兵法作战思路,终于再次被刘伯承所部伏击。

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承在战术运用上的高超之处,非常人所能比,完全配得上“军神”的称号。

第二:刘伯承用兵以奇制胜,攻其不备;1946年6月,国军开始全面内战后,蒋介石率先动用重兵围攻中原地区李先念部,同时加紧向苏北等解放区进攻。当时,国军向各解放区进攻的兵力已达160万人,其中光进攻刘伯承所在的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部队有24.9万人,而晋冀鲁豫野战军不过8万人,还分成了两个方向作战,兵力很紧张。

但为了支援中原和苏北作战,把敌人吸引过来,迟滞国军的全面进攻,刘伯承当即决定,集中有限的优势兵力打击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大动脉——陇海线,从而打乱敌人发动内战的部署和时间表。

按照敌众我寡的情势,解放军部队应该先扫除铁路的守备之敌,再进军陇海线。但刘伯承却摒弃了传统作战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正面攻敌,发动猛袭。

刘伯承认为先派出突击部队发动“闪电战”,大胆撇开敌人的前沿据点,向敌人纵深目的地挺进,给敌人造成防不胜防的趋势。这种部署看起来似乎有点冒险,就连敌人也不敢想象“弱势”的解放军竟敢直接攻入到自己的内部工事中,但刘伯承正是利用敌人固若金汤的防守心理来突袭正面之敌。

果然,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出陇海线,不仅切断了国军东西交通干线,还成功吸引了国军进攻苏北的主力,接应了中原解放军的突围,刘伯承的“围魏救赵”成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第一次试探行动。

除此之外,还有解放战争时期的巨金鱼战役,表面看起来刘伯承在走险棋,实际上刘伯承元帅正是利用了“险”的出乎意料之效,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第三:刘伯承细心谨慎,胆略过人刘伯承元帅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所谓“五行”,就是: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掌握这五要素是战争取胜的基础和关键。

所以,刘伯承在每次重大战役前,一方面要对“五行”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另一方面就是细心。他也说过:在部署和指挥战斗时,要像描花绣朵的姑娘那样认真细心。

这种作战习惯已经成为他百战百胜的一个诀窍,抗战时期的神头岭战役就是经典战役。

1938年,日军为配合津浦作战,以3万多人的兵力向晋西南发动进攻。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刘伯承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发动神头岭战斗。

在具体部署这次伏击战之前,刘伯承亲自到神头岭侦察地形。他发现,这里的汽车路是从岭上通过的,但司令部的参谋却没有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刘伯承严肃地批评他说:这么大的疏忽,能打胜仗吗?做参谋必须细心,要像头发丝那样才行。

因此,在兵力部署上,刘伯承在神头岭三面设伏,由于我军埋伏部队伪装巧妙,进山的日军一直没有察觉,当战斗打响后,日军步兵、骑兵、炮兵还没准备好,就受到八路军重创,歼灭了大量敌人。正是刘伯承的细心,才避免了部署上的错误。

纵观刘伯承的革命人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基本态势下,从游击战到运动战、阵地战,从小规模战斗到百万大军的大会战,从单一兵种作战到诸兵种联合作战,他都指挥过,刘伯承总能以不变应万变。

0 阅读: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