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秦始皇陵石铠甲

文字绘者青青 2024-08-27 01:06:06

铠甲作为士兵的防护性装备,在冷兵器时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士兵的身体免受进攻性武器的重创。

秦始皇营造的地下世界中,就有一处专门的“甲胄兵备库”——K9801陪葬坑。从1997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发掘,仅这个坑的一小部分,就出土了上百件石质铠甲、头盔。那么整个陪葬坑里有多少东西,想一想就觉得“想象力不够”。

这是其中一领经过修复的带披膊的石铠甲,由600多枚方形石片用铜条编缀而成。

石片为青灰色的石灰岩石料,经过了精细打磨,长宽在3~4厘米之间、厚0.3~0.5厘米,加起来的总重量达18公斤。

除边缘位置的石片以外,大多石片上下左右四侧有孔,分别与上下左右四邻的石片连缀。

以下图中红点所在的石片为例,它的上边、右边,被压在上邻、右邻之下;它的下边、左边,叠压在下邻、左邻之上。铜条穿过重合的侧孔,使石片上下左右连定,结为一体。

前身 后身

该石铠甲目测长65厘米左右,包括前后身甲、前后裙甲、左右披膊。

身甲石片都是上片压下片。不过前身甲片由中间一列依次对称地向两侧叠压,而后身由两侧依次对称地向中间一列叠压。

裙甲

裙甲石片则都是下片压上片,上下边的编缀方式也与身甲不同。

裙甲石片上下边连缀的铜条比身甲的长得多,穿折出两条U形环,分别与上下的U形环相套。

这样石片的活动间隙就大了,裙甲的束缚相对减少,使得士兵的腿部行动更灵活。

披膊,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有利于胳膊灵活运动。

这领石铠甲工艺的最难点在哪儿?不在切割打磨,不在编缀连接,而在钻孔!

石片在钻孔时很容易崩裂。要在平均厚度为5毫米的石片上,钻出十几个平均直径为3.5毫米的孔,直到今天也不是容易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

据研究者推算,制作一件这样的石铠甲,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一年的时间。

一般认为,石片脆性大,容易在外力撞击下破碎。再加上过于沉重,石铠甲并不适合士兵实战使用。更大的可能是,它们是金属铠甲的替代品,专门制作的陪葬器物。

出土照片 来自网络

虽然石铠甲的材质是石片铜条,但两千多年的时光仍以各种方式损毁了它们。

石片变形、粉碎、层解,铜条锈蚀、开裂、残断。总数超过500万枚的石片,凌乱残破地堆积在坑道里。想要辨认哪些石片是“一家的”都非常困难。

图片来自网络

经评估,仅少部分甲胄保存状况基本完好。修复师们进行了大量精细耐心的工作:

首先,在提取前给每一枚石片照相、绘图,同时做好文字记录,将甲片之间的位置和串缀关系记录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然后,在采取一定稳定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提取。将串缀在一起的石片整块提取,同时也不能忘了散落的碎片。

最后,在修复室里,加固、拼接、清洗、补全、复制、做旧、封护等等。

这一领石铠甲,修复师们用了四个多月才修复完成。而到今天修复完成的,也只有两领石甲和一顶石胄。

修复完成的石铠甲和头盔 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文物时间是秦朝,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