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蔽而新成”,还是“蔽不新成”?(注解老子第24个关键问题)

问道化鸣 2024-08-29 16:30:33
大道从不盈满、新成,所以“弊而新成”是对“弊不新成”思想的篡改

对《道德经》的解读,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古人文本基本不变。而当下的很多学者,很喜欢在所谓的“理校(合理编校)”上下功夫,结果不仅文本有别于传本和古本,同时解读出来的文字也成了“四不像”,造成对老子思想理解上的新的重大障碍。

传本和帛书本的第十五章有一句话是“敝而不成”,或“蔽(古同弊)不新成”,或“弊不成”。但不管怎么表达,都不影响基本意义,即“不盈”“不成”。

但有一种版本不知源于何处,却是“蔽而新成”或“弊能新成”,总之,强调一个“成”字,与上述“不成”恰成反义。

有人以为不要看文本,此一说法欠妥,一个是要“不盈”“不成”,一个是要“成”,并且要“日日新”的有所成就,意义完全相反,无论做学问还是修炼,总要有所依循,那么你是选“盈”“成”,还是选择“不盈”、不成”?

下面,我们通过简单分解“名注”,来疏通本章章旨大意,探求“弊而不成”的真意。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弊而不成。

下来看陈鼓应、任继愈、张其成等人对“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弊而不成”的译文:大体是这样的:“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只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最似是而非的是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他的解释是:“因为得道的人不自满,所以才能与万物同运行,永远收到去故更新的效果”。

他们所采用的版本是一样的,都是来路不明的“弊而新成”。

然而,即使是重新“编校”新版本的沈善增先生,他虽然接受了帛书《老子》的文字表述,采用了“蔽不新成”的说法,但因为理解方向性方面的错误,所以,他的识读更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下面是沈善增先生注文,他的《还我老子》系列作品,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胡小静先生誉为“惊世骇俗”的“又一部挑战两千年来《老子》权威旧注的‘颠覆性’力作”,他是一位善于以长篇大论的训诂,来陈述观点的译注者。

沈善增先生注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与“蔽而不成”没有任何关系

沈善增的释文(划线部分尤其值得注意):

古代善于为道的君主,其细微、宏大,幽隐、显明之处,都非常深奥,难以记述。正因为难以记述,故而只能勉强地以譬喻来形容。

据说,他懦怯啊,好像寒冬要去淌冰水;他惊恐啊,好像惧怕周围的人会加害于他;他庄严啊,好像出席重大社交活动的宾客;茫茫一片啊,像结冰的大泽;混沌一团啊,像未经雕琢、制作的原材料;含混啊,像浑浊的水;旷达啊,像深邃的川谷。浑浊的水由静态而会慢慢地变清;像女子怀孕一样,弱小者持重,就能慢慢地孕育生机。

谦下地持有此道的人凡事不希望太满,只有凡事不希望太满,这样才能做到有衣穿就足够了,而不奢求什么华服盛装。

沈善增对“蔽不新成”的解读实属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且花里胡哨

沈善增的注文多是选择性“训诂”,“想象力”脱离经文,加之行文艰涩,朦胧玄幻,读来不知所云。注文中的划线部分属“植入性”生硬解读,但本文只就他的“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做出一些分析探讨。

沈善增文本虽然是“蔽而不成”,但他的理解却模糊不清:“只有凡事不希望太满,这样才能做到有衣穿就足够了,而不奢求什么华服盛装。”

沈善增是著名作家,跟余秋雨是一个风格,喜欢文字粉饰,为了突出“保此道者”的品质属性,前边还添加了“谦下”的定语。

但是“有衣穿就足够了,而不奢求什么华服盛装”,与“蔽不新成”有什么关系?“衣无二彩”能反映出“蔽不新成”所要表达的思想吗?

这就是执着于“定向训诂”并过度解读的结果,但这样的训释解读,只能把老子的原意引向偏狭和花里胡哨。

为何说原文是“蔽而不成”,而不是“弊而新成”?老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大道永远不会盈满、新成,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道成就万物,与大道相关的“成就”即是“大成”。但是大道并非“成就”的主体,它成就万物体现在“善贷(善救,给予帮助)”上,成就的主体是“万物”。

同时,大道是“若缺”和“若冲”的,“若缺”就如同缺席不到位,若冲就是“若虚”。为何说大道“若缺”呢?因为“道恒无为”,它不扰万物,所以看似“若缺”。落实在圣人之治上,则是“太上,不知有之”,如同缺席一样。

因为大道“若缺”,所以大道不会“大盈”“大成”。把“不成”改为“新成”的,是励志的劝化,而老子没有这方面的教化思想。

所以,传本《道德经》和出土本《老子》都是“弊不新成”,把“弊不新成”改为“弊而新成”的,是出于传统教化思想的励志需要。

同时,老子所谓“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弊而不成”,是针对“善为道者”的“动静之道”的,即针对“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而言的:守静,使污浊得以清理;行动,使机体得以激活。保有这种清静无为之道的人不求盈满。只有不求盈满,才能合道的,才能长久。

因此,理解“弊而不成”,要把它与整体句子整体结合起来来理解,即先理解“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个“道”,然后才能理解“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弊而不成”这整个句子,而不至于前后逻辑脱节。

从王弼、苏辙直到清代魏源等注家,均将此句引向社会治理,即使是方仙道开山祖师河上公,高僧憨山德清等,也是将“新成”理解为“得道之君”,匿荣光也,贱功名也”“将恐蹶也”,“世人贪盈也”,“不知足、止也”,能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者,得道之君也。

所以这句话的大意应该是:在浑浊状态下无事守静,使社会在平稳中得以治理;在安定状态下行动起来,使社会在稳定中焕发生机。只有为道者,才能保持这种清静无为之道而不求盈满。唯有不求盈满,才能“知足知止”不因贪求事功而被取代。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