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创作要提升水平?这个神秘的“三角关系”一定要搞清

一笑墨知 2024-10-22 16:00:58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有个神秘的“三角关系”,它们关系到国画水平是否能由入门到登堂入室,今天一笑就为各位揭晓这其中的奥秘。

造化:艺术的源泉,灵感的“初恋”

“造化”,是指作为绘画创作的原型,它包括了天地万物的客观物象。所谓“师造化”,即以客观自然为师。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古代的画家,漫步于山川湖海之间,那云雾缭绕的山峰、潺潺流动的溪水、四季更迭的景致,无一不触动着你的心弦。这就是造化,它如同初恋般纯真而直接,给予你无尽的灵感与素材。

现在很多人学国画都是从临摹开始的,但正如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所言,如果只是盲目模仿,比如“人人马远,个个夏圭”,那艺术就失去了灵魂,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品。

心源:内心的熔炉,创意的“火花”

面对造化的馈赠,艺术家们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复制粘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心田里,对这些自然景象进行“二次加工”。这就是“心源”的作用。

“心源”是指以心为“源”,心之源乃创作者本身作为创造主体的思想、意念、情感与修养。是画家将“外师造化”所得到的素材,通过集中概括、提炼、筛选、构思后在心中所形成的意象。它像是一个熔炉,将外在的造化与内在的情感、学识、修养熔铸在一起,碰撞出独特的创意火花。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中国画艺术创作千百年来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创造法则。

构图:画面的骨架,情感的“桥梁”

有了造化的素材和心源的创意,接下来就需要构图这座桥梁,将这些元素巧妙地安排在画布之上。构图,相当于画面的骨架,通过物象的布置与排列组合,展现出符合绘画艺术形式美规律的视觉效果,支撑起整幅画作的气韵和意境。

它就像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对话,不仅要传达出画家的情感与意图,还要让观者能够“读懂”这幅画。一幅好的中国画,其构图往往既遵循传统,又勇于创新,既体现了画家的个性,又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所以,构图不仅仅是对画面空间的构置和安排,更是对意境的追求和表现。它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将画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三角关系”,缺一不可

在中国画的浩瀚世界里,造化(自然界的万物)、心源(艺术家的内心感悟)与构图(画面的组织布局),就像是三位性格迥异却又情深意重的老友,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艺术画卷。

例如黄宾虹的《黄山汤口图》,取材于有“天下第一奇山”“天开图画”之称的黄山。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而此画却是黄老凭着记忆勾勒而成(《黄山汤口图》作于1955年,此时黄宾虹已患有严重的眼疾)。在他的笔下,山川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融入了他对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黄宾虹通过层层叠叠的山峦、曲折蜿蜒的小径、云雾缭绕的氛围,不仅展现了黄山的自然之美,更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整幅画的构图布局,营造出了一种既苍茫又灵动、既古朴又清新的意境,成就了黄老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制。

综上所述,造化、心源与构图,这样的“三角关系”,在中国画创作中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共同构建了一个既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艺术世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