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后,没有南北朝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6-02 02:51:41

文 / 子玉

一般来说,在草原文化强势冲击中原之后,中原王朝往往能利用长江天险划江而治,与北朝对峙。但明朝在南京本来就有一套班底的优势情况下却还不能稳坐东南,最终被清朝兼并。原因就是,时代变了,清朝的打法也更先进。

清朝能够鲸吞中原进而兼并江南、西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对于汉族降将的大胆启用。五胡当年为什么不能跨过长江,原因就是游牧民族的骑射优势在长江天险面前根本发挥不了作用,金人也不习惯在水网纵横的江南地带作战,且后勤供应困难,只能暂时放弃东南,就是蒙古攻灭南宋也花了四十余年,而且是通过重用汉族将士边打边组建水军才最终拿到的结果。

但清朝早在关外的时候就开始重用汉人,入关之后,更是放手让洪承畴、吴三桂、孔友德、尚可喜等汉人精英在江南为自己开疆拓土,以弥补八旗不适合在江南作战的短板。

比如,洪承畴是福建人,对江南风土人情、地理非常熟悉,吴三桂也是百战骁将,最适合南方战场。更难能可贵的是,清朝能够完全放手让这些人专心开拓,还以封王的许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完了再通过打削藩这张牌,彻底消化江南。

也就是说,清朝消化江南分为两个阶段:利用汉人精英武力开拓,先将江南纳入版图,然后以吴三桂等人为藩王治理当地;在局势渐渐稳定且清朝的治理进入正轨之后再打削藩这张牌。

先打以汉治汉这张牌,完了才自己上手直接干。

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周期。

再看看当年的金军,虽然也有使用汉人降将的习惯,但主力基本还是出自猛安谋克系统,这明显就是以自身的短板来和对方的长处博弈,结果就造成,金军当年打北宋成建制的军队相当生猛,但在面对南宋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时却明显是力不从心,根本原因就是,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而且,这对自身实力也造成了巨大消耗:金军的南征不仅导致了内部因为路线问题而分裂为两个意见相左的阵营,互相斗,且消耗了本就有限的兵源和财力。

而清朝不仅能够通过汉人精英协助自己拿下江南,同时还保存了八旗的实力,多尔衮的头脑相当清醒:只有八旗的基本盘实力犹在,清朝就有信心控驭北方,进而驾驭南方的汉将。

这一点,你不得不承认满人的精明。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清朝能够做到雄主的接力。努尔哈赤之后是皇太极,皇太极之后是多尔衮,都能出色地完成历史交给自己的使命,持续开拓。虽然多尔衮和豪格因为争夺帝位差点造成内战,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人为了大局暂时熄火选择将年幼的福临推上前台以多尔衮为辅政的方式暂时解决了内部矛盾。

可见,雄主接力和内部团结才是清朝以弱势啃下大明这块硬骨头的核心原因。

多尔衮之后又是顺治,顺治之后是康熙,都是不世出的雄主明君,所以才能稳步推进消化江南的战略,将清朝的疆域做到最大化。

多尔衮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 图源/剧照

另外,高度的集权化也保证了清朝的持续开拓。这件事是在皇太极手里就已经完成了。皇太极通过重用汉人精英完成了后金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并剔除了清朝基因中的议政传统,实现了皇权的集中。八旗制度更是将清朝的所有力量聚焦为一个拳头从而对大明进行输出,是当年女真的猛安谋克强势碾压宋军的再复制。

五胡当年为什么不能跨过长江,除了技术原因之外,制约其发挥武力优势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完成汉化。等他们完成汉化,汉人已经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而清朝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一步,可以直接切换到兼并江南的步骤。

汉化既包括制度层面的中原化,也包括文化层面的汉化,清朝在关外的时候就已经将自己打造为一个中原政权,入关之后,继续虹吸中原精英修补管理盲区,完了又通过易服、剃发的强制手段消弭了胡汉矛盾。只有跨过了胡汉这道鸿沟,清朝才能渡过长江,兼并江南,治理江南。

高度汉化、中原化,再加上八旗的武力优势,同时吸收了南北的长处,这才是清朝能够打下北方进而兼并江南的核心原因。

而且,清朝在改革的这条路上根本就没有停过,一直到雍正时期,清朝还在持续推进改革,覆盖统治盲区,提升其对天下的治理能力。这样的持续进化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清朝的朝气始终在线。当年,八旗以蓬勃的朝气沉重打击了大明并利用李自成和吴三桂的矛盾果断入关,完了又利用八旗的锐气将势力范围持续向南方推进。

一个王朝朝气在线的周期往往决定了其能走多远。

反观金国,太祖、太宗之后,金国皇帝的素质就断崖式下跌,完了又因为部落制的传统和分配问题,金国是内耗不断,自然就没有能力和精力开拓江南,反而是逐渐衰弱,被崛起的蒙古反超。

当然,南明政权的内斗,郑成功、李定国与南明势力之间的不团结也为清朝分而击之提供了便利。

也就是说,南明不能整合江南势力才是其败亡的最主要原因。看看当年的司马睿,是想尽一切办法将江南世族拉入自己的阵营,在南北势力的共同支撑下从而稳坐东南。

再说,大明可是起家于东南,并且长期在南京有一套班子,比司马睿和赵构都更有条件,但却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是稀巴烂。

当然,东南没有精锐也是其败亡的主要原因。明朝建立后,大明的精锐就集中于西北、东北,成祖迁都之后更是形成了大明天子亲自统驭边军的格局,但在清朝的持续打击和李自成的攻击下,大明集中于北方的精锐已经被消灭,剩下的关宁铁骑也投降了清朝,防御体系彻底被摧毁,南方的地方军根本就不是清军的对手。

清朝能够专意开拓东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其后方非常稳定。辽国、金国在建立之后后方都存在不稳定因素,辽国有渤海、室韦、奚这些势力的制衡,金国有蒙古的掣肘,而清朝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将蒙古统战了过来并稳住了朝鲜,所以才能一意向江南推进。

这个和清朝上层的包容心和格局也有很大关系,建州女真在兼并海西女真之后能够重用其人,对蒙古也能做到推心置腹,所以才能整合更多的力量为己所用,又保证了大本营的安全。

同时,清朝也吃了历史的红利。自从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南北因为文化的原因始终存在裂痕,所以才造成了东汉末年东吴割据东南的格局。五胡南下之后,南北之间的裂痕更大,司马睿打着中原正统的旗号很容易就能在东南另开新局。

完了南北朝的乱世持续割裂南北之间的联系,导致隋朝在统一之后应对江南势力非常吃力。为什么隋炀帝要开凿大运河,就是想从交通层面切入来修补南北之间的裂痕,但因为隋炀帝的三征辽东,大隋最终还是崩了,唐朝又不得不再来一次统一。

就是唐朝统一之后,关中和关东、江南的矛盾依然存在,大唐消化关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接着就是五代的乱世,江南再一次和中原割裂,后来的宋金对峙继续放大这种矛盾,等到元朝于1276年灭亡南宋之后,南北才再一次统一。元朝统一之后,忽必烈又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来加强南北之间的交流。

但由于民族矛盾,南北之间依然没有做到文化的统一。

等到朱元璋率领淮泗勋贵北伐成功统一全国之后,南方就从文化和武力层面同时做到了对北方的征服。此后,通过大力发展科举,南北在文化层面已经实现了融合,利益的合理分配也解决了相关矛盾,天下已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逐渐形成统治惯性。

也就是说,等到清朝入关之后,南北一体已经是历史的大势,再加上交通层面的便利,清朝很容易就能做到南北的融合。

清朝是吃了历史的红利 图源/网络

而清朝入关在经过短暂的野蛮圈地之后也很快调整了政策,对外释放信号,表示自己能够同时代表游牧、中原、江南、西南几大板块的利益。如果清朝不能和蒙古贵族共享创业成果,不能通过科举与北方和南方精英分享权力和利益,根本就不能收服人心。这才是四方归属的核心。

但即便如此,清朝这一路还是跌跌撞撞走了四十年(1644—1683)。

再说,此时江浙已经成为天下的经济重心,清朝要想稳坐北方就必须得有江南财赋的支撑,就凭这一点,清朝都必须拿下江南。

这是历史的大势,也是现实的倒逼。

不得不承认,清朝的兼容性确实做到了疆域的最大化。

但清朝的上限也同时封顶,因为八旗已经衰落、腐朽,不能再穿越海洋寻找更大的可能性。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3 阅读:110
评论列表
  • 2024-08-22 21:32

    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的中国是大清之后成立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现代化国家,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这之前的属于华夏的范畴。我们是中国人,不是大清人,不是大明人,也不是以前的鬼王贵族朝人。这些边界概念要搞清楚,不要搞封建入侵。你爷爷的爷爷生在了大清才属于大清人,而你出生在中国,登记在了中国,就属于中国人。那故意搞边界模糊的,那是要找借口挑事的敌方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