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贺龙独子没考上清华,找父亲求助,贺龙:我去清华找个人

纸起城楼史书 2024-12-30 10:30:45

1963年,贺龙独子没考上清华,找父亲求助,贺龙:我去清华找个人

引言:

1963年的夏天,贺龙独子贺鹏飞高考失利,与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面对儿子的请求,向来秉持公平原则的贺龙会如何抉择?一句"我去清华找个人",道出了这位开国元帅的教子之道。让我们走进贺龙的生平,探寻这位伟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见证他的为人、为父之道。

革命烽火中的喜与悲

贺龙,这个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是无数革命志士心中的一面旗帜。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年轻时,他曾策马驰骋沙场,与敌人浴血奋战。那个年代,枪林弹雨是家常便饭,生死一线是常态。

贺龙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直到39岁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女儿贺捷生。然而,命运却跟这个饱经沧桑的革命家开了个玩笑。贺捷生的母亲产后不久就病倒了,贺龙只好把女儿绑在自己身上,一边打仗,一边照顾孩子。

一次,在突围战中,贺龙险些失去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他在混乱中低头一看,惊恐地发现女儿不见了!幸运的是,一个伤员捡到了贺捷生,父女俩才得以重逢。这次经历,让贺龙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亲情。

岁月荏苒,转眼到了1946年。贺龙的老战友关向应见贺龙膝下还没有儿子,着实替他着急。他甚至对贺龙的妻子说:"不管什么事都可以放一放,但一定要给贺龙生个儿子!"关向应生怕自己见不到老友儿子降生,连孩子的名字都提前取好了——"鹏飞"。

天算不如人算,关向应这话音刚落没多久,贺龙儿子贺鹏飞就出生了!这一年,贺龙已经50岁,当之无愧是"老来得子"。得知喜讯,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纷纷打来贺电,恭喜贺龙得此麟儿。贺龙本想给儿子起名"雨生",但关向应坚持要用"鹏飞",以示对岳飞的敬仰。

可惜天妒英才,贺鹏飞出生没多久,关向应就因病去世。在挚友的追悼会上,贺龙泣不成声:"就让孩子叫鹏飞吧,就当是对关向应的纪念。"自此,"鹏飞"这个名字,寄托了贺龙和关向应对这个孩子的共同期许。

(文章结束)

严父慈母育栋梁

对于贺鹏飞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贺龙自然是疼爱有加。但他从不会溺爱孩子,而是严格要求,希望儿子能够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贺龙对儿子的教育,可以用"严"字来概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他都要求儿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即便是身为元帅,贺龙也从不给儿子搞特殊。他常告诫贺鹏飞:"你们谁都不能说是我贺龙的孩子,也不能找学校要特殊照顾。谁要是那样做,就是孬种,我们全家都要鄙视他!"

就连国家给贺龙配的专车,他也从不让司机接送儿子上学,生怕儿子养成骄横的性子。一次,贺鹏飞的腿摔断了,贺龙还是不让他坐轿车上学。aaa

还有一回,学校让贺鹏飞去打铁。贺鹏飞从小读书,哪里干过这样的重活,自然吃不消。他向父亲抱怨说,学校这是在浪费他的学习时间。贺龙听后,毫不客气地批评道:"你怎么能瞧不起劳动人民?打铁不光能锻炼身体,还能学到本事,有什么好抱怨的?自己好好干!"

贺鹏飞听了父亲的话,自觉惭愧。从此以后,他干活更加卖力,双手磨出了老茧。贺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错,有吃苦的精神,这才是我贺龙的儿子!"

除了培养儿子刻苦耐劳的品质,贺龙也十分注重锻炼孩子的勇气。他经常带儿子去游泳。谁要是不敢下水,他就"咕咚"一声把孩子推下去,还说:"学什么都不能怕,游泳也一样。呛几口水就会了!"

就这样,在贺龙的严格教导下,贺鹏飞养成了勤俭、坚韧、勇敢的性格。尽管贺龙的薪水足够养活一家人,但贺鹏飞从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所穿的全是父亲的旧衣服改的。家里的保姆也是贺龙不要的,家务活全部由孩子们分担。bbb

正是这种简朴的生活,塑造了贺鹏飞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立志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贺龙虽然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从军,但还是尊重他的选择。

1963年,贺鹏飞参加高考。按他之前的成绩,已经获得了保送资格,但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非要考清华大学。可惜,天不遂人愿,由于种种原因,贺鹏飞与清华擦肩而过。

(文章结束)

不搞特殊显父风

高考失利,贺鹏飞难免心存侥幸,想借父亲的权势,开个后门进清华。他战战兢兢地向父亲提出了这个请求,生怕被训斥一顿。出乎意料的是,贺龙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呵呵地说:"这好办,我去清华找个人。"

听到这话,贺鹏飞喜出望外,暗自盘算着进入梦校后的美好前景。然而几天后,贺龙回来了,脸上却没有喜色。他对儿子说:"我打听过了,你要是再复读一年,考上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贺鹏飞一听,顿时泄了气,原来父亲去学校不是走后门,而是打听复读的事。他虽然失望,但也不敢多言,只好埋头准备来年的高考。

贺龙看出了儿子的沮丧,语重心长地说:"你忘了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吗?如果我真为你破了例,那对其他靠本事考上的学生公平吗?"aaa

贺鹏飞恍然大悟,父亲的话犹如当头棒喝,让他顿时惭愧不已。是啊,自己怎么能想走后门这种歪门邪道呢?这不正是父亲多年来告诫自己不要做的事吗?

从那天起,贺鹏飞就把"走后门"的念头彻底打消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实力证明自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让父亲刮目相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贺鹏飞如愿金榜题名,成为清华大学机械系的一名新生。站在校门前,他回想起父亲的教诲,心中感慨万千。是啊,靠自己的真本事考进来,那种成就感是走后门永远体会不到的。

贺鹏飞的经历,生动诠释了贺龙教子的真谛:不搞特殊,靠本事,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这位开国元帅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给儿女开后门,要求他们严于律己,与普通百姓一样凭真才实学闯天下、建功立业。这正是伟人风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文章结束)

薪火相传续英风

贺鹏飞大学毕业后,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期。尽管他是贺龙的儿子,却没有受到任何特殊照顾,而是被分配到甘肃一个偏远工厂当普通工人。在那里,他一干就是四年,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1974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贺鹏飞调回北京,在机械出口公司当科长。他兢兢业业,创新进取,很快就做出了成绩。可他并没有满足,而是主动请缨,要求去部队工作,以实现父亲当年的遗愿。

1977年,贺鹏飞如愿以偿,进入总参谋部担任装备计划处副处长。在这个岗位上,他继承父亲的遗志,为我国的军队建设添砖加瓦。1992年,他被提拔为海军副司令,成为海军建设的领军人物。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海军建设举步维艰,军费短缺,装备陈旧。贺鹏飞上任后,就四处奔走,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希望能尽快实现老一辈海军人的远洋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贺鹏飞终于盯上了当时在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母。这艘航母是前苏联未完工的作品,体型庞大,潜力无穷。贺鹏飞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它弄到手。

说干就干,贺鹏飞多方斡旋,终于促成了这桩军购大单。"瓦良格"号被拖回国内后,改名为"辽宁舰",成为新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它的入列,标志着我国海军正式跨入了航母时代,朝着远洋梦又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就在中国海军蓄势待发之际,贺鹏飞却英年早逝。2001年,这位55岁的中将因劳累过度,不幸因病去世。他没能亲眼见证"辽宁舰"的入役,但它的诞生,凝结着贺鹏飞的心血。

贺鹏飞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秉承父亲遗志,克己奉公的精神,却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他与父亲贺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革命的传人,是无数有志青年心中的偶像和楷模。

贺家父子两代人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什么是"虎父无犬子",什么是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他们或战火纷飞,或波澜壮阔的人生,汇聚成了共和国历史长河中最动人的篇章。这些篇章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去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文章结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