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从落后的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十九大以来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理念逐渐成为民众的共识,也让人们原来越重视心理健康。
抑郁症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约3.5亿抑郁症患者,其核心表现是典型的三低症状即情感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缺乏及意志行为减退,此外还伴随一些躯体不适感,如食欲减退、疲倦乏力、睡眠障碍等,严重的抑郁还会导致自杀,危及患者的生命。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过渡期和加速期,身体的逐步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性容易引发个体心理矛盾,此外青少年个体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快速发展,也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很多心理困扰。
近年来我国抑郁症发病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国家为减少抑郁症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降低抑郁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2020年8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加强对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的干预,并要求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由此可见青少年己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02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指出,父母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微观的系统。Hadwin等人也指出父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控制是父母教养方式的核心变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己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控制水平较高的个体出现更多的内外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症状、躯体不适和社交退缩等问题和不良行为和攻击行为问题。父母控制包括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试图通过侵扰或操纵儿童青少年的想法和情感发展的行为,从而引起孩子的内疚感或不安全感,对其思想观念和情绪感受加以控制,以达到让孩子遵循父母的意愿做事的目的,是一种侵入式的教养方式。因此探究父母心理控制和抑郁的关系,更加有助于阐明抑郁发生的机制,对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埃里克森的观点认为青少年时期需要解决的是自我统一性与角色混乱的问题。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将自己的思想从嬉戏于客观世界转为内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心中。青年早期正是一个人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开展的,又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为目的。
自我概念是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这个认识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认知成分,对自己品质和特质的了解和认识;情感成分,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与此相关的情绪体验;品行成分,从上述两个成分派生出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清晰程度与其心理健康程度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孤独感、网络成瘾和抑郁等问题。
03
正念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越来越受到心理学者的关注。目前被心理学家广为认可的定义是由卡巴金提出的“一种有目的、不评判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
有研究表明正念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正念可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改善青少年的不良情绪状态等。此外,正念可减弱负面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如正念可削弱心理困扰对不良饮食行为的影响以及受欺凌对心理韧性和抑郁的影响。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直是我们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个体一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青少年个体的成长不仅仅受到其外部生长环境的影响,同时内部自身的特质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过渡期青少年想要脱离父母的控制,形成自己更加独立、深刻和清晰的自我概念。以往研究多从单方面探讨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因素,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因此探究内外部交互作用的机制对减少青少年抑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正念可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我们把正念治疗抑郁症的经验整理成了著作《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有兴趣者自己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