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秦基伟中将回到太行山,八旬老汉却抱怨:40多年没点长进

才灿看历史 2024-12-09 07:16:39

1980年,已经66岁高龄的开国中将秦基伟突发奇想,决定暂时远离北京的喧嚣,找一处僻静的地方待上一段时日。

当他提出这个想法之后,立即遭到了家人和老战友们的阻拦。

虽然悠悠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两鬓已经斑白、原本挺拔的腰杆也日渐佝偻,但彼时秦基伟身上的担子可不轻。

除了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一要职之外,秦基伟还负责整个儿华北地区的所有实弹大演习。

然而,这位老将军却铁了心要出去走一走,亲友们见劝不住,也不再阻止。

可当众人询问要去哪里时,秦基伟先是一怔,随后眼神中流露出一抹期盼且温柔的目光,喃喃说道:“太行山……”

对于太行山,他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尤其是在年纪渐长时,不知多少个夜晚梦归此处。

毕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十余年时间里,秦基伟几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当秦基伟轻衣简装来到这片熟悉的群山之中,登上一座高峰眺望远处,凝视着昔日和同志们并肩作战的故土,不禁潸然泪下。

“老伙计们,我回来看你们了,你们……好吗?”

湿红的眼眶、决堤般的泪水,道不尽心中的怀念。

而就在这时,当地一名雪鬓霜髯的老者闻讯赶来,他不顾随行人员的阻拦执意来到秦基伟的面前,微眯着眼睛仔细打量起来。

过了许久之后,这位耄耋老人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40多年过去了,你咋一点都没进步呢?”

话音落下,不止是随行的一众工作人员,就连秦基伟本人都怔在了原地。

那么,这位八旬老者究竟是谁?他和秦基伟将军又有怎样的瓜葛呢?

面对居功厥伟的开国中将爱那个,老者为何会说出这样一番轻佻的话呢?而秦基伟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要想了解其中的缘由,还要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开始说起。

1937年10月,刚满23岁的秦基伟正在中央教导团学习,忽然接到组织上的命令,要他火速前往山西太谷一带建立抗日武装。

接到这个任务,年轻的秦基伟当即摩拳擦掌起来,甚至和首长立下军令状,不把队伍拉起来听凭处置。

一直以来,秦基伟心中都憋着一口气。

在他13岁时便参加了黄麻起义,不久后正式加入工农红军,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手枪营连长、少共国际团连长、警卫团团长、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等职务。

长征结束之后,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西路军西征、打通与苏联之间的联络通道,而秦基伟则被任命为西路军总部第四局局长。

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西路军经过一番鏖战之后最终失败了,秦基伟则率领部队掩护总部机关撤离,历经艰险最终回到了延安。

正是这个九死一生的经历,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性,也让组织上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是个堪当重用的将才。

所以,当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军委便决定让秦基伟以“游击战教官”的身份赶赴山西太谷,在那里组建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从无到有拉起一支队伍,这可是个艰巨的任务。

可秦基伟并没有退缩,孤身一人来到了太谷地区,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宣传革命思想,邀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青年才俊们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之中。

起初的时候,当地的村民对他口中的游击队并不感兴趣,甚至可以用避之不及来形容。

毕竟日寇来势汹汹,一路烧杀劫掠,老百姓稍有反抗便会被残忍杀害。

大家畏惧日寇的凶残,所以并不敢加入游击队。

可秦基伟并不气馁,仍旧每天挨个村子搞宣传,闲暇之余便帮着年迈的乡亲们干些农活。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在一次帮村里老大爷挑水浇完地之后,秦基伟打了声招呼便准备离开,却突然被拦了下来。

“小伙子,这么多天了你总是在村子里说啥‘革命’,这‘革命’到底是个啥玩意?”

看着老大爷疑惑的模样,秦基伟便就地坐在了他的身旁,耐心解释道:“革命,就是打倒那些官僚、地主、洋鬼子,让咱们老百姓当家做主”。

听到这番话,老大爷恍然大悟,轻声自言自语了几句。

由于声音太小,秦基伟并没有听清楚,便也没放在心里,打了声招呼便匆匆离开了。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那名老大爷就来到了秦基伟的住处,在他身后还跟着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看到眼前这一幕,秦基伟着实被吓了一跳,连忙问道:“老大爷,你这是要干什么?”

而老者则一边捋着胡子,一边笑着说道:“这都是来支持你搞革命的”。

原来,老大爷在这个村子里辈分最高,也最有威望,他认为秦基伟要做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于是便招揽来家族中的十余名晚辈后生。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十几人的加入,周边几个村子的人们也纷纷闻风赶来参加游击队,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秦基伟就拉起了一支300多人的队伍。

而在不久之后,他也正是凭借着这支队伍,打下了太谷县城,并打出了“太谷抗日游击队”的旗号。

1937年底,秦基伟接到129师师部的命令,要他带领部队赶赴太行山,协助大部队创建抗日革命根据地。

抵达太行山之后,太谷抗日游击队改番号为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由秦基伟任司令员、赖际发任政委,外界也亲切地将其称之为“秦赖支队”。

彼时,秦基伟虽然职务是129师下辖支队的司令员,但手底下的兵力却只有600余人,充其量和正规部队的一个营差不多。

部队整编之后,独立支队暂时驻扎在井陉县的测鱼乡,而秦基伟则借住在一个名叫李振华的人家中。

李振华比秦基伟大十几岁,根据他的回忆,第一次见到这个年轻的司令员时,心中十分紧张。

毕竟当时正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台,老百姓被折腾得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见到身穿军装的人就打怵。

为了招待好“军爷”们,李振华家里东拼西凑,才做了一顿丰盛的美味佳肴。

等到饭点秦基伟来到桌旁,一眼便发现了端倪。

这一桌子大鱼大肉,可是得花不少钱,李振华家里本就穷得叮当响,哪来的钱呢?

于是,秦基伟找到了李振华,却发现他和妻儿老小挤在隔壁的小柴房里,一人手中拿着块冷冰冰的窝窝头。

看到这一幕,秦基伟明白了,他这是掏空了家底请自己吃的这顿饭,自己和家人却只能啃着窝头。

“拿来……”

秦基伟命令了一句,随即伸手将李振华手中的窝头夺了过来,送到嘴边猛地咬了一口,味同嚼蜡!

他反复咀嚼了一阵子,才用力将其咽下,随后叹息道:“没想到住在这里,却给你们一家添了负担……”

紧接着,秦基伟将李振华拉到身旁,随后又让人把妻儿老小请到了饭桌上。

这顿饭,他不能白吃,要和李家人一起吃。

而且,还从部队经费里取出了一点钱,交给李振华当做餐费。

经过这次事情,李振华对于秦基伟和八路军有了新的认识,对这群不畏牺牲、抵御外辱的战士们更是肃然起敬。

接触得多了之后,李振华也经常会趁着部队休整的时间,找到秦基伟聊天。

在一次闲聊时,李振华面露神秘地问道:“你这个司令员官好大啊?20多岁能当上司令,不简单、不简单嘞”。

随即他伸出大拇指,来表示对秦基伟的佩服之意。

秦基伟向来是个务实的人,听到对方的称赞后,颇有些难为情地挠了挠头。

“我们纵队只有600人,我这个司令员可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员啊”。

话音落下,李振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为了鼓励眼前这个年轻人,他还不忘说道:“往后你也能指挥千军万马,你能当大司令员嘞”。

对于这番鼓励的话,秦基伟并没有在意。

毕竟战场上子弹不长眼,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就光荣牺牲成为烈士了呢。

然而,李振华的话最终却一语成谶。

抗日战争胜利时,秦基伟已经是太行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开始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手下兵力已经达到了2万多人。

后来,他又率部挺进大别山,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两广、大西南战役,建国后更是带领15军奔赴朝鲜,上甘岭一战打出了我军的声威。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秦基伟回到了北京,并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看着伟大领袖慈祥和善的面庞,秦基伟激动不已,感觉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在不自觉地跳动。

没过一会儿的功夫,毛主席便走到了他的身边,抽出一支烟递了过去,亲切地说道:“这是咱们志愿军的英雄军长啊,来,抽支烟吧”。

或许是因为情绪太过高涨、又或许是不好意思接主席递来的烟,本来抽烟的秦基伟却不知怎地拒绝道:“主席,我不抽烟”。

话说完后,秦基伟这才反应过来,但毕竟说出的话如同泼出的水,再想改口就不合适了。

所以,从那之后他便戒掉抽了二十多年的烟。

1955年9月,凭借着在革命年代立下的汗马功劳,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之后的25年时间里,他先后在云南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任职,虽然年龄渐渐增长,却仍旧是军中翘楚。

直到1980年,年过六旬的他决定出去走一走,目的地则是曾奋斗多年的太行山区。

重回这片熟悉的土地,秦基伟遇到了一位老熟人,他便是李振华。

李振华本来就年长秦基伟十几岁,再加上一辈子干的都是些体力活,自然也就显老许多。

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久久说不出话来。

等到心头的激动稍微平缓过后,一名年轻的随行人员赶忙走上前去,递过来两块手帕,轻声说道:“司令员、老人家,擦一擦吧”。

当听到这个年轻人喊秦基伟“司令员”时,李振华瞪大了眼睛紧盯着他,恨铁不成钢般地埋怨道:“40多年过去了,你咋一点都没进步,咋还是个司令员?”

的确,此时秦基伟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但手下却有8个军,兵力达到了40万之众!早已不是当年手底下只有600余人的独立支队司令员了。

而且,北京军区还负责首都的卫戍工作,其地位极高。

秦基伟清楚,这位老伙计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整日里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自然不了解这些,所以并未生气。

看对对方替自己着急的模样,秦基伟笑着迎合道:“我是个落后司令员,忙了40多年,还在原地打转呢”。

靠着这番幽默的解答,秦基伟成功化解了尴尬,并通过自嘲为李振华老人解围,实在是一举两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