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燕建兴十年(395年),慕容垂攻灭西燕后,以北魏当初拒绝提供良马为由,命太子慕容宝为主帅,辅以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共计十万大军,出兵讨伐。
这算是后燕这两年来第三次大规模出兵了,此前众将就极力反对灭翟魏后立即出兵西燕,毕竟这些年来,后燕征战太频繁了,需要休养生息。
参合陂之战
但此时距离灭西燕不过九个月,且这次出兵的规模更大,所需的粮草更多,加上北魏又不是前燕的疆域,可打可不打,本应遭到更大的反对才对。
但诡谲的是,这次出兵却没有任何人质疑,为啥?纯粹是当时人认为北魏比西燕好对付罢了。
毕竟北魏初期建国异常艰难,要不是后燕对拓跋珪支持和救助,他如何能这么快复国?
毕竟自拓跋珪复国后,大规模的战役也就是吞并和灭了独孤部、贺兰部、铁弗部而已,其中独孤部和贺兰部还是和后燕一起灭掉的,其主导作用的还是后燕。
至于铁弗部,虽然拓跋珪独自出兵,但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是闻名当世的常败将军,在后燕眼里,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甚至还远远不如西燕君主慕容永在骊山、襄陵两次大败前秦大军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385年),刚刚立国的后燕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后燕上下都产生了一种要是没有我,岂能有拓跋珪今日的心态,直接导致后燕上下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北魏。
不仅如此,在灭西燕的战争中,北魏不仅不帮着打,还不断侵占后燕疆域,这不是白眼狼是什么?因而慕容垂一提出攻伐北魏,就得到后燕上下的支持。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上头,后燕内部还是有了解拓跋珪能力的,比如赵王慕容麟,他长期和拓跋珪共同征战过,对他也比较了解。
因而慕容麟一度向慕容垂提出,将拓跋珪召来,然后直接扣押。
从事后看,这个建议是不错的,奈何慕容麟一方面了解拓跋珪,一方面又是一个小人,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立马可以反着说。
比如为了捞取战功,就故意扩大自己和北魏联合出兵的战功,缩小了拓跋珪的作用。
而慕容垂又没有上前线,岂能知道现在拓跋珪和北魏的真实实力?因而后燕上上下下都严重低估了拓跋珪的实际能力。
巅峰时期的后燕疆域
既然要灭了北魏,自然需要派遣能征善战的人当主帅,但为何派遣军事能力一般的太子慕容宝呢?
显然慕容垂又有自己的考量,毕竟这段时期,慕容垂再次病倒了,年近七旬的他在古代算是高龄了,加上身患重病,算是活一天少一天。
好在基本恢复了前燕的疆域,此生再无遗憾,唯一放不下的,大概就是慕容宝能否顺利继位了。
毕竟慕容宝在军功方面实在太薄弱了,远远不如慕容农、慕容隆、慕容麟这三位兄弟。
乱世里,没有足够的威望登基,那么下场好不到哪里去。
一旦自己死后,没有威望的慕容宝,如何能镇得住这些手握重兵的兄弟呢?更别说其他了。
所以,慕容垂不顾后燕休养生息,打算趁自己还在世的时候,扶太子一把,让他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战功,自然以他为主帅出征了。
慕容垂六十岁复国,一生征战,毫无败绩
但自己儿子自己知道,为了顺利让慕容宝漂亮赢得这场战役,他集结了十万大军,远比讨伐翟魏和西燕都多,且都是后燕立国以来的精锐中的精锐。
至于能战善战之将,只要能派出的都尽量派出辅助太子,堪称豪华阵容。
毕竟当初自己二哥慕容儁就因军事才能不足,被老爹慕容皝任命为主帅,辅以慕容垂和慕容恪,取得了大胜得以平稳继位的。
如此一来,慕容垂自认为能够取胜,只要慕容宝大胜而归,自己也就放心将江山交给他了。
然而慕容宝虽然和慕容儁一样没啥军事天赋,但没有自知之明,反而自认为雄才大略,将这次出征看做郊游。
要知道慕容儁虽然用兵一般,但很有自知之明,完全放开手让几个弟弟发挥。
但慕容宝却没有,反而自以为是,况且身边这几位论能力,哪里是慕容恪和慕容垂这样的人?所以这次征战,真的不好说。
比如散骑常侍高湖,就曾劝谏慕容垂,说后燕和北魏都是世代联姻交好的,仅仅因为西燕这件事而大动干戈,名不正言不顺,且拓跋珪也不是一般人,不可轻视。
拓跋珪此时不到三十,算是后起之秀
而目前慕容宝等人又心高气傲,免不了遭遇挫折,一旦战败,不仅慕容宝威望受损,后燕国力衰退,可不是闹着玩的。
但慕容垂却置之不理,哪怕高湖再三进言,他也不以为意,反而将其革职。
值得一提的是,高湖就是高欢的曾祖父。
另一边,慕容宝大军从五月出发,走走停停才到了北魏边境。
得知后燕大军来袭,拓跋珪谋士张衮认为后燕接连灭了翟魏和西燕后,将士正处于骄纵的时候,况且这次出征是倾国之力,免不了轻视北魏,不如将计就计,示弱于敌,让后燕更加骄纵,然后寻找战机,一举击溃。
这个建议,立马得到了拓跋珪的认同,也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轻视北魏,已经是后燕内外普遍的现象了。
而后拓跋珪也很干脆,直接将部落民众和牲畜物资向大后方转移,除此之外,还派人向后秦求助。
如此大规模的撤退,以至于后燕深入北魏腹地后,不仅没有遇到敌军,甚至连个人都找不到。
经过斥候侦查,拓跋珪分三路撤退的,但不知道拓跋珪在哪一路,骄傲自大的慕容宝意为拓跋珪畏惧自己,认为是逃到离后燕最远的西北方了。
拓跋珪三路大军撤退
于是下令全军向西北方推进,最终抵挡了五原,并且收复了这里臣服于北魏的几个部落,甚至还轻松得到了北魏未能收割的粮草一百余万斛,暂时解决了粮草不足的问题。
既然粮食充足了,负责疏通粮道的慕容德、慕容绍也没必要继续疏通了,直接将其调了过来。
而后,慕容宝才得知拓跋珪居然是去了朔方,和自己隔了一条黄河了,于是立马率军南下,驻扎于黄河北岸,然后在这里伐木造船,做渡河攻魏的准备。
至于拓跋珪,也抵达了黄河南岸,只是相对于慕容宝,拓跋珪的兵力不足,为此,他选择虚张声势,在黄河南岸插遍了旌旗,让慕容宝误以为对方人很多。
此后几个月,慕容宝唯一干的事情就是造船。
但造了几个月,始终未能渡河,反而失了先机,毕竟拓跋珪拉来了后秦的援军,当年九月,后秦大将杨佛嵩率领的后秦援军到达,有了充足的兵力后,拓跋珪开始行动了。
一方面命人从朔方东渡黄河,骚扰后燕后方,一方面命此前撤退的人员回来,分北方和东南方威胁后燕,加上拓跋珪自己正面对抗,算是完成了一次包围。
此前慕容宝昏头了让慕容德、慕容绍部汇合,这下子,后燕大军彻底孤立于朔方之北,甚至完全与后方失去了联系。
拓跋珪暂时包围了慕容宝
九月底,后燕一部分士兵在渡河演练中,被风吹到了南岸,直接被拓跋珪俘虏。
看到这些俘虏,拓跋珪心生一计,不仅好酒好菜招待,甚至全部放回,只是临行前,他假意询问:“听闻你们君王已经去世,为何太子还不班师?”
靠着这一句话,成功骚扰了后燕军心,毕竟在后燕心中,慕容垂就是战神一样的存在,如今他居然离去了,士气自然受到了打击。
而后拓跋珪再接再厉,不断在北岸呼喊,慕容垂已死,慕容宝还不回去继位的消息。
大军出征前,慕容垂已经病了,如今和后方彻底失去联系,不少人真的相信这个传言了,军心算是乱了。
这时候有人劝慕容宝赶快撤军,但慕容宝却置之不理,只是他既不进攻也不撤退,就在黄河北岸干等,不知道在等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自认为慕容垂已经病逝的慕容麟的部将慕舆嵩等人,打算拥立慕容麟为帝,事泄被杀。
只是事情虽然扑灭,但后燕大军内部,不可避免的互相猜疑起来。
猜疑链一旦形成,就无法挽回。
连续几个月的无所事事,加上猜疑链,慕容宝打算撤军了,趁着天气还不算冷,黄河没有冰冻的时候,慕容宝悄悄焚烧所有船只,连夜撤兵。
慕容宝自认为黄河没有结冰,也就不设后卫掩护。
奈何天不佑慕容宝,几天之后,北方突然降温,黄河一夜之间全部冰封,拓跋珪认为出兵时机已到,挑选两万精锐骑兵,跨过黄河追击,同时命令其余北魏大军拦截撤退的后燕大军。
至于慕容宝,还不知道后面的事情,慢慢撤退,到了十一月八日,到达了参合陂。
参合陂位置
到了参合陂后,天气骤然变化,漫天飞沙,难以行军,就在参合陂驻扎了下来。
但此时慕容宝驻扎后,既没有根据有利地形驻扎,又没派出斥候侦查,接连几次犯错,不败岂有天理。
尽管有人劝谏慕容宝,但一旁居心叵测的慕容麟却煽风点火,他明知道拓跋珪善于奔袭,却告之慕容宝无需担心,而一根筋的慕容宝还真听了慕容麟的话。
从这个可以看出,慕容宝的确位置不太稳,慕容麟也看不起这个兄弟,也难怪部下谋划政变了。
而明知道拓跋珪会偷袭,但现在他自认为慕容垂真的死了,巴不得拓跋珪出兵呢,最好直接灭了慕容宝等人,好让自己掌权。
哪怕慕容宝没有战死,但打了败仗,声望大减,自己也有机会夺位,所以尽管慕容宝安排他断后,但他却故意让开拓跋珪袭击后燕军的大道。
这就很要命了,毕竟大家认为慕容麟设防了,驻扎的本部得到了一定的安全,因而更加的松懈了。
在慕容麟的有放水下,拓跋珪很快摸到慕容宝营地,且很快摸清了后燕的部署。
经过一番准备后,十一月十日晨,趁着风暴停息,拓跋珪立即带领大军突袭,此时还在睡梦中的后燕慌乱之下,乱成一团,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
突袭
慌乱之下,大量人逃亡参合陂南面的小河,可惜前面人刚刚停下来,却被后面人流挤入河中,就这样,因相互践踏和溺死的燕军不计其数,加上北魏另一路大军到达,后燕士气彻底崩溃,纷纷选择投降。
参合陂一战,算是后燕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其中一万人战死,五万人被俘,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范阳王慕容德仅能只身逃出。
这些被俘的人员中,有数千名后燕宗室和文武官员,还有大量的铠甲、辎重、粮秣等等。
倒是负责断后掩护的慕容麟能够安然无恙的全部撤退。
至于拓跋珪,一下子俘虏了五万人,现在不知道怎么处理了,虽然想要收为己用,但这些人都是跟随慕容垂南征北战的老兵,不可能臣服于自己的。
因而一开始,拓跋珪打算遣送回去,卖个人情。
但拓跋珪的表舅中部大人王建表示,后燕倾国之力征讨,如今大败而归,必然结下生死之仇,把他们放回去,下一次交战,我们就可能没有这么幸运了。
如今之计,只有全部杀掉,这样后燕元气大伤,此后交战,也可以很容易。
拓跋珪认为有理,于是下令全部屠戮,五万后燕降兵被坑杀于参合陂,这也是十六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降事件。
而慕容宝逃回去后才知道,父亲根本没死,而慕容垂也知道参合陂惨败,也意识到拓跋珪并不是庸人,心中不免有些悔恨。
此时的慕容垂相当悔恨
只是这次出征是自己安排的就,尽管有自己的短视和误判,但最大的问题是慕容宝的无能和轻敌。
而慕容垂眼下的问题不是如何增加太子威望了,而是得考虑元气大伤后的后燕,如何抵挡的如日冲天的北魏。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慕容宝一点都没有悔恨,反而让慕容垂在给点兵,让他出征,差点没把慕容垂气死。
眼下北魏是要出征的,但不是慕容宝当主帅了,而是慕容垂。
尽管慕容垂病魔缠身,但也知道,如果自己不领兵,后面没人抵挡拓跋珪了。
为了保住江山,他只能拼着这条老命了。
只是眼下朝廷再无大军了,只能征召地方部队了。
建兴十年(395年)十二月,参合陂之战一个月后,后燕先后征调镇守东北的慕容隆、慕容盛所部,以及镇守冀州的征东将军平规所部。
平规叛乱(黄色区域)
平规是后燕开国元勋,但却趁机反叛,毕竟平规不是慕容宗室,权力和待遇远不如慕容宗室,或许这就是反叛的原因。
因而他趁着这次机会谋求更大的富贵,这下子只能先平叛了,好在这次叛乱次雷声大雨点小。
只是这场叛乱却暴露了后燕的不足,即后燕能够立足完全靠慕容垂,加上慕容燕都是靠慕容部掌权,很难吸纳新鲜血液,如此缺乏活力的政权,一旦没有强有力的人坐镇,后果就是败亡。
平规之乱后,慕容垂以平叛为掩护,直接讨伐北魏。
只是后燕大军是仓促集结的,又经过平规之乱,实力远不如此前北征军队,因而慕容垂打算打拓跋珪措手不及。
至于拓跋珪,也知道慕容垂要北伐,因而做足了准备,但没想到慕容垂来了这么快。
慕容垂不愧是战神,仅仅十六天,就在北魏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奇袭了平城,守将拓跋虔战死。
拓跋珪得知消息后,大吃一惊,也意识到,慕容垂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恐惧的高度。
如今慕容垂带着大军来征,之前意气风发的拓跋珪已经吓得不知所措,甚至弃盛乐逃走,但他不知道往哪里逃。
更要命的是拓跋珪为人刻薄寡恩,此前大家都是畏惧他而为他征战的,一旦遇到比他更强的对手,这些部下的忠诚度可想而知。
而此前被拓跋珪打服的各个部落纷纷心生叛意,拓跋珪也遭遇复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可惜,这次依旧天不佑后燕,慕容垂经过参合陂,亲自祭奠,看着满地的疮痍,心中不免懊悔,加上病魔缠身,这次,他真的扛不住了。
这个消息也被拓跋珪探知,但拓跋珪不敢赌,放弃了追击。
至于慕容垂,则昏迷十天,苏醒后下令在平城西北筑燕昌城以镇北魏,随后立即班师回朝,但还没回到都城,就立即病逝,终年七十岁。
自慕容垂死后,后燕内部内讧不断,意欲夺位的清河王慕容会诛杀了立功无数的高阳王慕容隆,而后坏事干尽的慕容麟暗中称帝,后投奔范阳王慕容德,意图诛杀慕容德取而代之,反被慕容德所杀。
慕容垂去世一年
本来参合陂一战,后燕就元气大伤,如今内讧不断,加上一旁的北魏虎视眈眈,亡国已经必然。
后燕永康三年(398年),后燕迁都龙兴之地龙城,疆域一分为二,后被高家篡位。
慕容垂去世两年
而后的历史大家也知道了,北魏南征北战,最终一统了北方。
可以说参合陂一战就是北魏的立国之战,没有这一战或者慕容垂多活几年,北魏的国祚不会长到哪里,当然后燕也不会一统北方,毕竟继承人实在太差了,无非只是让十六国时间更长罢了。
北魏一统北方
但慕容垂一心想要扶持儿子,一战尽丧后燕精锐,也深刻改变了此后近两百年的北方割据,最终为一统埋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