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下理想的AllinAI直播

轰鸣的小跑哒哒 2024-12-31 18:11:12

理想这几天的直播结束了,可能是我把期望拉太高了,有点意兴阑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一直在观察理想整个成长、兴起的过程,4月MEGA的事情结束后,又不止一个朋友和我说理想内部的调整,李想本人的总结与思考,我认为李想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的战术大师,在这种高度下能够“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牛逼的事情.我的视角和信息肯定是不如高位人群的,我无法看到市场的全貌,我也想不到明年破局的点,到底是什么。所以看到李想归来,重回公众视线的时候,我挺期待他讲一些我所没有听过、见过的想法,毕竟新能源走到今天这一步,想象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但是他讲的是一些关于上半年调整的思考,以及ALL IN AI的事情。于是索然无味。先从MEGA讲起吧。我认为MEGA的实际表现不算太失败--- MEGA目前的稳定月销符合它的定位。失败的前提是,成绩与你的预期不符,普遍意义上大家觉得MEGA失败的原因来自于这个被推高的预期,预期为什么会被推高呢?当然是理想内部的错判,和KOC们的狂欢。当时什么月销八千,稳定过万,冲一冲三万,各种奇怪的声音都有,而专制的上峰需要极其谨慎,否则非常容易带大家撞上冰山。其实理想One选中增程奶爸的时候我觉得“汽车之家”的底蕴赋予了“产品定义”极好的成色,但MEGA的出现让我发现“汽车之家”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没有被发挥出来---哪怕是我,一个局外人,简单地把市场里的数据一比划,都能发现MEGA被孤零零地挂在那个寂寞的区间里。我曾说过60W对于MPV来说,是“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的分水岭,买这台MPV需不需要一个职业司机,是家用MPV无法把自己吊得太高的逻辑,MEGA挂在那里,就要主动接受这个显而易见的结果,但理想没有识别到这件事。

今天的反省认为“那个盘子不够大”,我觉得很可惜,因为他们本来拥有足够的手段来识别这个问题---至于那些惹人厌烦的KOC们,无非是加剧了这种“自以为是”罢了。如果你要说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话,我会觉得,理想在我心里的“产品定义之神位”,已经滑落民间了。也是从MEGA的事情,我开始意识到理想是战术大师,而不是战略大师。也开始猜测到,下半年理想要做的是从战术,向战略的转变。这不难理解。说前期英雄啦,大后期英雄啦,大家都明白的。王者、DOTA还是War3,选择快速出兵,还是攒钱憋神装会涉及到不同的策略,比如说选择快速压制,那么你一定是破釜沉舟的,要用有限的属性和技能优势去压制对方的成长,并逐渐扩大成长期优势。如果你选择的憋神装,前面要尽可能苟住,不被拉开优势,把有限的资源投给未来,加速神装的出现。前期英雄做的是“强化短期战术的优势,并逐步转变为长期战略”,而后期英雄做的,是“坚守长期战略,但需要短期战术来维持火种”---这两种视角的差异一个很深层的点,在于,“战术与战略”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前者的话,中间存在着一个“切换”的过程。后者的话,战略一直都在,战术只是一个辅助。从现实的角度,你很容易能够认识到,“长期主义”会有更好的收益,但是人嘛,很难对短期的利益无动于衷。长短期主义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特别明朗,它必须通过一次局部战争的交锋,才能完成新老交替。我差不多是从前年起就在观察这样的事情,但L7、8、9一路大杀特杀的过程甚至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最终还是MEGA促成了这个转折点的到来。即使你跳出MEGA的故事,去看理想今年的成绩,其实也非常不错,直至11月底44万,同比35.7%的暴涨,但相比于去年年底的80万目标,后来下调的目标60万,50万,你也知道,不论是不是MEGA,转折点确实都到来了。L6是今年最大的王牌---以销量换取品牌存续的过程中,代价就是利润与品牌力的下沉。如果继续掏出L5、L4甚至是L3,那么L7、8、9开始被反噬之后,它就会陷入与比亚迪、零跑们正面决战的泥潭,这就是理想真正的瓶颈。这是战术的上限---所谓“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事,是我对他们下半年的战略转型期待。这半年的时间要抓住什么,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在后续扭转乾坤?我觉得能做的还是有几件事的啊,比如说三个层面上的。1. 短期有感知的,在智驾和AI座舱上继续深化体验,这是在3个月内就可以有感知的事情。2. 中长期的,6-12个月,做底层的基础架构技术,主要是底盘和动总,2024年电磁悬架、后轮转向和分布式电驱,是最耀眼的存在了。半年时间配合供应商,其实理想足以做一个DEMO做发布,来展示自己和比亚迪、华为、蔚来、吉利们一样,也是一家“有技术”,而不仅仅是“奶爸”的品牌了---你要是说画大饼没用的话我不同意,因为即使是蔚来ET9也吊足了大家一年的胃口,这问题其实不大。3. 长期的,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比如说下一步的新能源,氢也好,固态电池也好,飞行器、机器人也好,等等等等,画个大饼。我真正的困惑在于,我觉得以上三个层面上的故事都被讲过了,理想到下半年都没有展示出任何方向上的独有之处,我想不到破局的地方是什么,我很好奇年底“图穷匕首见”的答案,到底是什么。然后,“哦,是ALL IN AI”。讲了一件相当正确,又没什么用的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这句话从直播里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王传福第一个说出来时,非常有魄力,何小鹏第二个讲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古惠南第三个说出来是“Call Back”,第四个、第五个再提就没有意思了。AI,也是这个背景,也是大家对这几场直播评价“摸着小鹏过河”的直接原因。尽管小鹏开始讲ALL IN AI的故事,也就提前了半年,但早在一年前就有群里的朋友在说“小鹏本质上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家AI公司”---它为了讲这个故事,已经积蓄了很久的力量。与战术相比,小鹏展示出来的一直都是“战略大师”的规划。在早期它没能实现任何“战术级”的胜利,老P7可能是一次很好的破圈机会,但随后又陷入了低谷,很多人觉得MONA是它大火的开始,其实它的“战略级胜利”,从G6、G9已经有所苗头。

来回顾下前面说到的短中长期三个层面上的事情,我们倒着说。1.长期的规划:飞行器---小鹏汇天成立于2020年,而直到这个节点的一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才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低空经济”的概念。机器人---第一次提出机器狗的时候,是2021年,那个丑萌丑萌的还记得的吧?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小鹏要干什么,实际上那就是AI机器人的基础。

能源布局---超充网络,目前已经有超过1880座自营站,9680+个充电桩,覆盖了420个城市。其实所有的纯电品牌都在规划这件事,只是增程让理想“赢”,同时也拖累了这个布局的进度。2.中期的基础架构技术:G9是最早的800V+空悬车型,X9是新能源时期最早带后轮转向的MPV,不用多讲。4. 短期有感知的:没有,小鹏从来没有“短期”的事情。智驾这件事,它已经沉淀十年了,我前天说了过去一年智驾的变化速度非常可怕,12月你好像已经适应了端到端的事情,但实际上2024年发生了这么多事:1.高快;2.城市高精;3.开城竞赛,10城,到百城;4.无图;5.全国都可;6.端到端第一轮小模型切换;7.端到端第二轮车端;8.端到端第三轮车云;每一步小鹏都是第一个,我相信其他人不是恰好就慢了小鹏一点,而是“小鹏提出来了,我们必须也要拿出来了”,被迫地拿出来了,班里第一个人胸有成竹地交卷以后,你的心里开始焦虑,也被迫跟着交卷一样---但其实你根本还没做好。能够在战略的高度上沉淀十年,不因为短期的市场利益改变自己的看法,拥有足够的定力,才是“面壁十年图破壁”。我为什么说小鹏“破壁”的苗头,比大家想象中的更早呢?举个例子,小鹏今年所有的智驾推送,实际上是以G6、G9为底色的---因为MONA还没有,P7+刚开始交付,X9尽管还不错,但是在保有量里它还不是主流。而最早的G9,是在22年9月上市的。实话实话,你想一下,问界M7去年发布了几次,极氪001发布了几次,极氪009发布了几次,今年买了小米SU7明年初YU7你会怎么想,这个年头,没有一台车可以禁得住“两三年不过时”的考验。G9到2025年已经是第四个年份了,它的800V+空悬让它到今天依然能打,可惜当时的产品定义过于超前没有被看见;到了后来的X9以绝佳的家庭向定义破圈,算是被认可的开始;再到MONA,和P7+,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战术可以保证一次赢,两次赢,但无法确保次次赢,输一次就是伤筋动骨。战略可能会输一次,输两次,但是它可以确保稳定的赢很多次。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描述这个故事里的一个端倪。你得把我前面提到的两个故事,连起来看。一个是:为什么在小鹏官宣“AI”之前,群里已经有朋友开始讲“小鹏本质上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AI公司”呢?一个是:为什么G9,可以禁得住“两三年不过时”的考验呢?因为G9不是一台纯粹的传统汽车,它背后是一台“可以持续迭代更新体验”的AI汽车,AI赋予了它新鲜感。汽车只是小鹏AI落到市场实处最大显性化的存在,加上三年前开始布局的机器人,加上四五年前开始筹备的飞行器,你才能理解那块“图灵芯片”为什么面向的不仅仅是汽车,你才能理解“ALL IN AI”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才能理解“汽车是车,同时也不再是车”,这是一个要改变社会认知的故事,如果我告诉你,这么一个宏大的背景,我砸半年的钱就能砸出来,你信不信?知乎上其实每年都有类似的话题:“我现在期末总分只有200分,高三一年拼命学习,还有希望上985吗?”你把学霸们前几年的辛苦,都搁哪去了?别人凭什么要输给你?我也并不是说理想没有希望了。理想在战术级的事件上还是积累了巨大的优势,目前它手里有巨量的资金,这是它能用来填补鸿沟的基础,也是它能砸出时间窗口的本钱。只要它坚定现在的看法,开始向战略级的思路转变,那么抓住AI这个风口,一定是没错的。只不过,它需要时间,2-3年吧。以它一直以来的决断,我相信它能把自己锚定在它自己所说的,“福特流水线 ”、“丰田体系”一样伟大的事情上面---但它已经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从11月汽车工程学会的交流现场看,至少有两家企业已经在研产体系里融入了“AI”的赋能,分别是赛力斯和东风,其他的,小鹏自不必说,而华为内部早两年已经开始了“AI写代码”的进程。所有人,都在这个浪潮里。但如果,我是说如果。理想只是把“AI”放在体验上,比如座舱、理想同学、智驾的体验提升的话,那么实际上它的产品正在经历的事情和G9、G6差不多,生命力是可以在AI的赋能下延续,但它换来的依然是短期的战术窗口,迟早要面对时代的质问。还是得需要更强劲的后力才行---这个后力是什么,拭目以待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