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同巍聊历史 2024-12-17 04:25:42

1977年10月,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知识青年们都开心地四处奔走相告。

当时,正在北京起重机厂当工人的刘源,也兴高采烈地跑到布告栏上。

仔细查找了一下,确定没有要求“家庭成分”,刘源松了一口气。

他一边填表,一边激动地想:“我终于也可以上大学了,谁都不能再拿我的出身说事情了。”

但是很快,他的报名表就被工厂卡了下来,理由是“超龄”了。

刘源找到厂里理论,厂里给出了结论是“最好25岁以下,可你已经26岁了。”

这让刘源十分生气:明明小平叔叔说不问出身,为什么还要卡我呢?

一气之下,刘源拿起了笔,给小平叔叔写了一封信。

那么,刘源到底写了什么,邓小平又会如何答复呢?

01

1968年,刘源被安排到山西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没有放弃学习,他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在山西的日子里,他不仅学会了农活,更在夜深人静时,借着微弱的灯光,坚持自学。

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刘源得以重返北京,成为北京起重机厂的一名工人。

尽管身份普通,但他始终没有浇灭对知识的渴望。

1977年,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制度,这一决策,唤醒了无数青年改变命运的希望。

刘源也不例外,他本以为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准备报名时,却因“超龄”被拒之门外。

他知道,其实这是对他出身的又一次歧视,只不过厂里变换了一种说法。

02

愤怒之下,刘源决定直接向中央反映情况。

于是,他写下了一封信,信中连续用了四个“不”字,以此表达他的抗议情绪。

信件寄出后,刘源心中忐忑不安,他不知道小平叔叔,该如何看待他这个年轻人的意气用事。

收到刘源的信后,邓小平笑着说:“这个娃娃气势汹汹的,和我说话倒是蛮不客气的嘛。”

随后,邓小平对此事予以了高度重视,立即指示相关部门严格遵守高考简章,不得因出身问题,或者其他简章上没有的标准,剥夺任何人的高考权利。

最终,刘源的高考申请被批准了,他如愿以偿地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录取。

03

1977年高考的恢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当时制度不完善,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考场舞弊现象。

当时,河北故城县一位县委书记,安排专门人员在场外答题,并由监考老师传递给女儿。

很快,丑闻被举报,涉案的70多人都收到了严厉惩罚。

后来在录取工作中,因为档案制度不完善,各地都出现了顶替上大学的现象。

但是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如今,高考制度已经是当下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也圆了很多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梦想。

而当年刘源直接写信给邓小平,也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们国家,每个公民受教育的公平性。

2009年,刘源晋升为上将军衔,回想起当年的书生意气,他还会感慨万千。

1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