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丨汉武帝的首席谋士,贡献三大战略,为何遭灭族?替人背锅

雁芙说历史 2024-12-18 12:24:51

汉武帝时代的文武团队中,要说武将中有哪些厉害人物,那绝对是在打击匈奴的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卫青和霍去病。

但要说文臣中有哪些厉害角色,似乎就没什么印象了。

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

汉武帝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谋臣团队,其中不乏有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理财达人桑弘扬。

但他们不是最厉害的。

汉武帝身边最强的谋士当属主父偃,此人在辅佐汉武帝期间,提出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建议,均被采纳。

尤其是他提出的三大策略,每一项都是战略级的谋略,甚至可以说是汉帝国此后的百年大计。

主父偃也因为谋略出众,深受重用,成为汉武帝跟前第一宠臣。

可惜的是,主父偃前半生的遭遇,让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扭曲,在他最发达的时候,又遭到政敌落井下石,成为汉武帝削藩的牺牲品,满门被灭。

那么,主父偃究竟有多厉害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图片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穷困潦倒,遭人排挤的前半生

主父偃的前半生,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到处被人排挤,受尽冷眼的人生。

原本,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青少年的时候学习的是纵横家学说,可修习这类学问却给他日后的前途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多麻烦。

因为齐鲁之地是孔子故乡,更加推崇儒学,而主父偃所学的纵横学说在这里就显得格格不入,有点异类的感觉了。

所以主父偃在齐国游学期间,在齐国的读书人群体中,基本上没有人愿意搭理他。

主父偃既然学了一身学问,自然也想出人头地,富贵发达。

而他出生的地方正是齐国的都城临淄,这里是齐王的地盘,想出人头地的话,最快的办法就是向齐王靠拢,只要获得齐王的认可,就可以在齐国谋个一官半职。

于是,主父偃四处托关系,努力地向齐王靠近,希望获得齐王的赏识。

然而他却四处碰壁,甚至遭到当地儒生们的排挤,以至于根本进不了齐国的主流圈子,更别说受到齐王赏识了。

在齐国碰了一鼻子灰以后,主父偃十分郁闷,也无法理解这群儒生为何如此排挤他,难道就因为各自的学说不同,就要将对方视为异类,势同水火?

可主父偃还来不及悲伤,又发生了雪上加霜的事情。

在齐国的这些年,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主父偃本来只是寒门学子,没什么家底,可他到现在还没有谋到一份差事,身上的钱也花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无奈之下,主父偃只好四处借债度日,到最后还不起钱,连个人信誉都没了,后来他认识的人里面,就再也没人愿意借钱给他了。

但主父偃不甘心,他还想再努力一把。

既然齐国读书人的圈子容不下他,那就去别的诸侯国找找机会。

于是,主父偃先后又去了赵国、中山国,一边周游,一边学习,并且在这些地方待了很多年,可还是没人搭理他。

后面主父偃兴许是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纵横学说在当时不是主流,很难有出头的机会,所以在游学多年后,他又开始研习儒家经典《周易》、《春秋》。

但不幸的是,尽管他研习了儒家经典,却依然没有找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且在这几十年时间里,他处处碰壁,越混越惨,最后连亲朋好友都没人愿意和他来往了。

其实这也怪不得别人,毕竟一个人从20岁到40岁,连一份正经工作都没有,也不屑于回家种地,做了几十年的无业游民,换谁都会这人有问题,会自动远离。

就这样,主父偃在穷困潦倒,受人排挤的生活中度过了几十年光阴。

时间转瞬即逝,一晃眼,主父偃就到了40岁的年纪,可他还是一事无成,穷困无比。

主父偃自己也很清楚,如今自己到了这个年纪,要是再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机会,那这辈子就彻底完了。

思来想去,他决定到帝国首都长安试试,于是卖掉了老家的住宅和土地,凑出路费,朝着长安进发。

不过这一次,他应该提前做了不少调查。

来到长安后,主父偃没有找其他王公大臣,而是想办法见到了当时正受宠的卫青。

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见面后一番交谈下,卫青觉得主父偃的确是个人才,所以答应向汉武帝举荐他。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卫青在汉武帝面前多次举荐主父偃,汉武帝竟然对他一点兴趣都没有。

这对于主父偃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挫折,毕竟长安是他最后的机会了,如果在长安都无法出头,那就彻底完了。

最严重的是,主父偃手头不宽裕,如果谋不到一官半职的话,自己怕是要饿死街头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主父偃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主意。

既然托人举荐自己行不通,那就直接和皇帝交流,会更容易打动皇帝。

他一介平民,怎么才能直接和皇帝交流呢?

办法很简单,给皇帝上书,如果他的上书能打动皇帝,就可以获得召见,到那个时候,展现才华的机会就来了。

为什么一个平民就可以向皇帝上书?因为汉武帝为了招揽人才,广开言路,曾经颁布求贤诏书,准许有才华的人带着作品前来面试,这也是主父偃的机会。

而主父偃的面试作品,是九篇文章,他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策略都写了进去。

这九篇文章中,八篇是关于法律的,但第九篇却是反对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对外政策。

作品递上去后,主父偃就开始焦急地等待结果。

主父偃没想到的是,汉武帝看完之后,当天晚上就召见了他,可见,主父偃的作品果然是有真才实学的,连汉武帝都被打动了。

与主父偃一起被召见的,还有其他两个前来面试的人才,一个叫徐乐,另一个叫严安,他们俩也在上书中反对讨伐匈奴。

包括主父偃在内的这三个人,他们的文章明明就是在跟汉武帝的对外政策唱反调,但汉武帝却在看完之后,当晚就召见他们。

见到他们之后,第一句话便说道:“你们之前都在哪里呢?今日见到三位,只恨相见太晚呐!”

由此可见,汉武帝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而且有容人之量,容得下不同的意见。

就这样,主父偃和另外两名人才一并被录用,任命他们为“郎中”。

主父偃也从此摆脱了穷困潦倒的生活。

而这一天,也是主父偃否极泰来,开始走向人生巅峰的起点。

图片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事后,主父偃那九篇面试作品,有八篇被汉武帝采纳,并实施下去,唯独只有反对讨伐匈奴这一项没有采纳。

做了郎中之后,主父偃得以跟在汉武帝身边出谋划策,尝到甜头之后,主父偃再接再厉,开始频繁地给汉武帝出各种主意。

由于主父偃的思路清晰,每一次都能把汉武帝遇到的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还能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越来越得宠。

汉武帝对待真正的人才,还是很大方的,一年之内就给主父偃连升四级,这种升迁速度,在整个汉朝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但主父偃绝对当得起这样的升职速度。

因为他给汉武帝提供的策略,堪称是百年大计,是战略级别的。

在人生巅峰遭到灭族

主父偃给汉武帝出过的主意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大政策,每一样都足以影响百年。

第一件,提出“推恩令”削藩,解除分封王的祸患。

汉武帝时代为了削藩而颁布的推恩令十分著名,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就不具体说了。

大概思路就是:

原本,诸侯王死后,是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及全部封地,推恩令的意思就是,现在不这么干了,诸侯王死后,他的所有儿子都能从诸侯王的封国分到一块地盘作为封地。

那么,正常情况下,一个诸侯王往往有七八个儿子,甚至几十个,那这个诸侯王死后,他的封地经过这么分配给所有儿子后,就会被拆分成七八块或者更多。

长此以往,诸侯王的封地只会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无地可封,诸侯王的势力必然因此衰落下去,不再对朝廷构成威胁。

这个策略,很多人甚至将其称之为千古第一阳谋。

虽然这个谋略最早是汉文帝时代的贾谊提出,但真正把它完善,并推行下去的是主父偃。

第二件,营建朔方城,对打击匈奴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

当时,卫青打完“河南、漠南之战”,收复河套草原以及“河南地”,这一带在军事上属于战略要地,当初匈奴人占据此地的时候,对帝国都城长安长期构成军事威胁。

所谓的河南地,大致相当于黄河路线中的那个“几”字形的顶部,从发现的朔方郡遗址来看,大概就是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带,属于河套平原西南部。

主父偃在分析利弊之后,建议汉武帝在“河南地”修筑一座城,作为军事基地。

但是建造一座城池谈何容易?

要知道,那不是修一座豪宅,而是一座城市,还是有军事用途的基地,对于各种防御工事的要求也很高。

以汉朝时代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技术水平,要在千里之外营建一座城市,必然耗费巨资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以公孙弘为代表的很多大臣都在反对,理由就是太过于劳民伤财,汉朝国力有限,经不起这么折腾。

这事儿如果落实下去的话,虽然在当时会劳民伤财,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那绝对是百年战略。

因为这里的军事价值极高,以往匈奴人占领这个地区,就像一把利剑悬在长安城头上,帝国首都随时暴露在匈奴人的兵峰之下。

所以,此地对于帝都长安就是一道屏障,如果不修建军事基地的话,万一将来匈奴人打回来,汉军拿什么防守?

最关键的是,在这里营建军事基地后,此地就会变成汉军进攻匈奴的桥头堡,可以反过来对匈奴形成军事上的压制作用。

有了这样一块军事基地,长安北面的威胁将彻底解除,匈奴人想再打回来,那就是难上加难。

这就好比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戈兰高地”。

为什么阿萨德政权前脚垮台,以色列后脚就迫不及待地派兵对叙利亚动手,抢占整个戈兰高地?

就是因为戈兰高地具有军事上的战略意义,以色列占领戈兰高地,可以随时威胁叙利亚首都,而叙利亚占领戈兰高地,也可以随时威胁以色列。

说白了,这种军事要地,谁占领,谁就掌握军事主动权。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件罪在当代,功在百年的事情。

因此,经过一番权衡后,汉武帝决定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营建新城,取名为“朔方”。

史载,为了营建朔方城,汉武帝征调了十几万民夫,几乎耗尽了国库的钱财。

虽然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但主父偃也因此得罪了一个人,为日后被灭族埋下祸患。

他得罪的那个人叫公孙弘,这个人相当阴险。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公孙弘这个人性格多疑嫉恨,表面上看起来像个敦厚的人,实际上心机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和他有嫌隙的人,即使他表面上装作和他们很和善的样子,却在背地里暗中找机会报复。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却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史记》

此次事件中,主父偃建议营建朔方城,而公孙弘极力反对,和主父偃之间属于政见不合。

最后汉武帝却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没有采纳公孙弘的,这就让公孙弘的心里十分不爽,由此记恨上了主父偃。

从此开始暗中找机会整死主父偃。

图片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第三件,迁豪强到茂陵。

汉朝时代,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级阶段,地主豪强对地方的影响力很大,还控制着一定的人口,而且还是土地兼并的主力军。

豪强兼并土地后,农民就会对地主豪强产生人身依附关系,会导致朝廷控制的人口、土地减少,加剧贫富差距,对应的税收也会大大减少,农民没了土地,遇到个灾荒之年,还容易搞农民起义。

所以地主豪强的存在,是一种严重的隐患,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统治。

正好当时汉武帝在长安西面给自己修建陵寝茂陵,修建的过程中,茂陵周围就形成了有人聚居地新城市。

主父偃就建议将天下豪强迁到茂陵,充实茂陵周边的城市人口。

最重要的是,这些地主豪强作为各地的地头蛇,一旦迁移到茂陵,在朝廷的严格管控下,地头蛇离开了自己的地盘,就再也掀不起风浪了。

汉武帝觉得很有道理,当即予以采纳。

主父偃的这项建议也关系到汉帝国的百年大计,谋划不可谓不深。

就这样,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谋略,主父偃一跃成为汉武帝身边第一宠臣,也是最强谋士,抵达人生巅峰。

然而,没过多久,正处于巅峰期的主父偃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跌入最低谷,甚至赔上了全族性命。

这事儿还得从削藩之事说起。

当时,削藩已经是汉武帝时代的既定国策,皇帝正愁找不到理由收拾这帮诸侯王的时候,燕国的诸侯王刘定国开始作死。

刘定国这个人不仅罪大恶极,还有点变态。

平时在封地为非作歹也就算了,他还跟自己父王的妃子生孩子,强夺亲弟弟的老婆做自己的妃子,简直就是伤风败俗。

后来他竟然随意杀了一个县令。

县令的家人不甘受辱,直接跑到长安向朝廷告状。

巧的是,主父偃当年在燕国待过,还认识这个县令和他家人,于是从他们口中得知了燕王的罪行。

当初,主父偃在燕国的时候,燕王刘定国很不喜欢他,以至于主父偃在燕国也受到排挤,因此一直怀恨于心。

如今这送上门的报复机会,不要白不要。

于是,主父偃主动帮着县令的家人搜集整理证据,并且查到了燕王的其他很多黑材料,一并递交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正愁找不到理由收拾诸侯王呢,因此看到这送上门的黑材料,内心不禁大喜过望,立即派人严查。

刘定国自知罪责难逃,无奈之下,畏罪自杀,汉武帝随即下令取缔其封爵,燕国的地盘也改成了郡县,由朝廷直接管理。

此事一出,主父偃的名声大涨,权贵以及诸侯们都十分畏惧他,生怕得罪了主父偃,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无论是权贵还是诸侯王,纷纷献上巨额的金银财宝来贿赂主父偃,花钱买平安。

主父偃也毫不客气,只要有人来送钱,他都照单全收。

这一刻,主父偃做到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地步。

图片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可问题是,主父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呢?

前文说过,主父偃前半生的遭遇让他的人生观产生了扭曲。

当时,主父偃收受贿赂后,就有人好心提醒他,这么肆无忌惮地受贿,可是重罪,贪一点就算了,别玩太大,容易把自己玩儿死,还是低调点比较好。

可主父偃却说:

“多谢提醒,我也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但我主父偃游学40余年,几十年郁郁不得志,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待,兄弟不待见我,朋友嫌弃我,我已经穷困潦倒几十年了,更何况,大丈夫活着不能享用五鼎烹饪的美食,那死了就受五鼎烹煮之刑好了。我已经是日暮途远的人了,所以倒行逆施,也顾不得这些了。”

这就是主父偃的人生信条。

他前半生穷困潦倒,受尽冷眼的经历,让他有了心理阴影,连人生观也因此产生了扭曲。

但真正要了他性命的,不是因为人生观,而是仇恨,记仇的性格害了他。

就在主父偃搞垮燕国后不久,齐王又成了他下一个目标。

主父偃和齐王是怎么拉上仇恨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

原本,齐王的原配妻子纪氏是齐国纪太后娘家那边的人,但皇太后王娡想和齐国联姻,打算把自己的一个庶女嫁给齐王。

可齐国那边却是另一番风景。

齐王并不喜欢原配纪氏,经常把纪氏晾在一边,自个儿跑到姐姐那里。

一开始,人们以为他们只是姐弟情深,后来去的次数多了,时间一久,就有人传出,齐王这是在和姐姐谈恋爱了,伤风败俗啊.......

一时间,流言四起,搞得满城风雨。

这时,身在京城的太后王娡开始派人去齐国说谈联姻的事情,主父偃知道消息后,他也想和齐王结为亲家,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

虽然这正妻是做不了,做个妾室也没问题吧,于是他就找到太后派去的那个人,请他到齐国后,顺便也替自己美言一下,让齐王收自己的女儿做个妾。

谁知,齐王没发话,反倒是齐国的纪太后不答应,因为现任的齐国王后是她纪家人,如果再跟皇太后的家族联姻,那么皇族出身的太后庶女必然成为齐王正妻,如此的话,她纪家的女儿肯定从正妻弟位置下来,那纪家在齐国的权势肯定被削弱。

因此,齐国的纪太后拒绝了这门亲事,至于主父偃的联姻请求,纪太后根本看不上主父偃,拒绝也就算了,那话说的还挺难听。

纪太后大怒,曰:“王有后,後宫具备。且甲,齐贫人,急乃为宦者,入事汉,无补益,乃欲乱吾王家!且主父偃何为者?乃欲以女充後宫!”——《史记》

而且这个纪太后显然没有头脑,主父偃当时风头正盛,刚刚才搞垮了燕国,权贵和诸侯王对他都是恐惧,生怕得罪他。

可纪太后连基本都常识都不思考一下,直接拒绝,还把话说得很难听,不就是让主父偃的女儿做个妾嘛,又不会威胁齐王正妻的地位,何必为这么点事得罪主父偃呢?

结果她这番操作下去,让主父偃觉得很没面子,也很丢脸,于是记恨起齐王,齐国的覆灭也从此注定。

为了搞垮齐国,主父偃找到汉武帝,说道:

“齐国地方千里,人口众多,经济又发达,每年都税收很可观,这样的地方应该分封给陛下的亲生儿子才对,而且当年七国之乱时,齐国并不安分,现在臣听说齐王跟燕王一样禽兽,竟然跟自己的姐姐搞在了一起,实在是伤风败俗呐!”

汉武帝听完,能收拾诸侯王,自然是很乐意的,于是命主父偃到齐国担任国相,调查齐王。

不过到了齐国之后,主父偃第一件事并非调查齐王,而是把当年的兄弟、朋友、宾客全都找来。先每人发500金的红包,大家伙别提多开心了。

谁知,这时主父偃话锋一转,说道:

“当年我在齐国穷困之时,兄弟不肯接济我,宾客、朋友不愿意让我进门,如今我成了齐国的国相,发达了,各位当中甚至有人跑到千里之外迎接我,上赶着讨好我,你们这副嘴脸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呐,也罢,今日我便与诸位绝交,你们以后不准再入我家大门。”

此话一出,场面一度十分尴尬,现场那些“故人”无不面面相觑,主父偃这是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等众人散去后,主父偃才开始着手搜集齐王的黑材料。

在主父偃的雷霆手段下,齐王扛不住压力,也选择了畏罪自杀。

既然齐王畏罪自杀,说明他心里有鬼,也做实了齐王和姐姐谈恋爱这事儿是真的。

有时候想想,这些诸侯王有权有势,什么样的女人得不到,非得跟身边的家人谈情说爱?简直是匪夷所思,挺变态的。

言归正传,齐王死后,汉武帝下诏削夺齐国封地,改成郡县,由朝廷直接管理,齐国从此覆灭。

要是照这么下去,都不用费劲搞推恩令了,仅仅一个案子,就直接搞垮一个诸侯王,扩张了朝廷的地盘,对于汉武帝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但副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样做太霸道,锋芒太露,接连死了俩诸侯王,连封国也被朝廷收走了,使得其他诸侯王人人自危。

其他诸侯王整天都在担惊受怕,都担心自己会成为主父偃的下一个目标。

这里面,反应最激烈的当属赵王刘彭祖。

刘彭祖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终于坐不住了,干脆赌一把,既然你主父偃不想让我们活,那我就先搞垮你。

而且这个刘彭祖跟其他诸侯王不一样,此人精通法律,为人阴险狡诈,是个可怕的对手。

在一番精心准备后,刘彭祖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法律手段扳倒主父偃。

他精心搜集了很多主父偃的黑材料,而且很多是有实锤证据的,接着就给汉武帝写了举报信,并列出主父偃的两条罪状。

一是收取巨额的贿赂,二是离间皇室宗亲,逼死齐王。

汉武帝收到举报信后,看到那些实锤的证据,而且齐王确实死了,这让你去调查,没让你弄出人命啊。

所以,汉武帝不得不将主父偃关进大牢,并派专人审讯。

谁知,主父偃面对审问时,承认自己收取巨额贿赂,但对于离间皇室宗亲,逼死齐王这事儿,他打死不承认。

理由很简单,他齐王罪行累累,证据确凿,是畏罪自杀,关我主父偃什么事?

此时,汉武帝也是左右为难,毕竟主父偃确实是个人才,他提出的那些建议,可都是深谋远虑的厉害谋略,这样的人留在身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何况,汉武帝削藩还需要主父偃帮他继续推行下去。

但现在主父偃搞得诸侯王们人人自危,还给他扣上了一顶离间皇室宗亲,逼死齐王的帽子,就算是汉武帝也不得站出来,给其他诸侯王一个说法。

毕竟这帮诸侯王万一给惹急了,狗急跳墙,起兵谋反怎么办?

可他又不想失去主父偃这样一个人才,于是就召集大臣开朝会商议对主父偃的处理。

这个时候,如果有几个人站出来替主父偃说话,加上汉武帝也想保他,其实是能保住性命的。

然而,朝堂之上,竟无一人愿意替主父偃辩驳。

公孙弘一直嫉恨主父偃,这次可算逮着机会了,于是落井下石,把主父偃往死里整。

只听公孙弘站出来说道:

“齐王自杀无后,封国被朝廷收回,改成郡县,主父偃本来就是首恶,陛下若不诛杀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这时候,汉武帝也被逼到了墙角。

尽管他也想保主父偃,要说仅仅是应对天下诸侯王的话,他可以给压下去,可现在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愿意替主父偃说话,这就很难办了。

因为汉武帝如果强行保住主父偃的话,那不仅是和天下诸侯为敌,也是跟满朝文武过不去,虽然他是皇帝,可到底还是要依靠底下这帮大臣治理天下,没必要为了一个主父偃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到了这一步,没办法,汉武帝只能下诏将主父偃族灭,以平息舆论。

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後,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史记》

图片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但是,汉武帝做的狠了一点。

要知道,当年七国之乱时,汉景帝也仅仅是杀了晁错一个人而已,可汉武帝却把主父偃族灭,手段还是太狠了。

但话又说回来,主父偃究竟是怎么把自己玩儿死的?

表面上看,他搞垮了两个诸侯王,替汉武帝削了藩,最后引起其他诸侯王人人自危,找汉武帝讨要说法,再加上公孙弘落井下石,汉武帝不得不丢车保帅,杀主父偃。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主父偃前半生穷困潦倒,到处被人看不起,被排挤的经历,让他打人生观发生了扭曲。

更严重的是,他性格上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而且情商可能有点问题,跟同事之间关系处得不咋滴,不然也不至于没有一个人愿意替他说话。

他睚眦必报的性格,使得他迫不及待地对齐王下死手,最后把自己也玩儿死了。

不就是齐王没答应让他打女儿做小妾嘛,就为这点事儿,要灭了齐国,何至于此,可他还是做了,结果真就搭上了全家性命,连汉武帝都保不住他。

参考史料:《史记》、《汉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