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指出:修行最大的敌人不是贪嗔痴,而是这个不起眼的习惯

大话四八方 2024-12-24 07:12:16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师父,我已断贪嗔痴,为何内心仍不得安宁?”

慧可跪在达摩祖师面前,神色疑惑。修行多年,他持戒精严、念佛诵经,却总感到内心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束缚,无法前行。

达摩祖师看着他,平静地问:“你可曾想过,有些习惯的力量,比贪嗔痴更难察觉?”

慧可愣住,心中泛起波澜:“习惯?这与修行又有何关系?”

达摩祖师抬手指向窗外的流水:“听我说,流水无形,却能因惯性而陷入低洼。人的心,若被不觉知的习惯牵引,修行便难以突破。”

“师父,习惯如何能成为修行的障碍?”

慧可忍不住追问。他以为修行的敌人是显而易见的烦恼与欲望,却不曾想过日常的习惯也可能成为绊脚石。

达摩祖师平静回答:“习惯如同藤蔓,看似柔弱,却能缠绕大树,让其无法直立。”

达摩祖师讲述了志安的经历。

志安是寺中公认最为精进的比丘。他每日清晨在大殿诵经百遍,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然而,志安的内心却从未感到真正的安定。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自问:“为何我的修行毫无进展?”

有一天,智远尊者来到寺中。他见志安诵经时神色呆滞,便问:“志安,你每天诵经百遍,是否能感受到经文的光明?”

志安愣住,回答:“我每日诵经已成习惯,未曾细思其意。”

智远尊者叹息:“你的修行,早已被惯性吞噬。若只是重复而不觉知,修行便如空瓶取水,无论如何用力,终究无法装满。”

慧可听后若有所悟:“师父,习惯竟能如此无声无息地束缚人心。”

达摩祖师点头:“修行若失去觉知,便会被惯性挟持。每一念、每一行,都需观照,唯有觉知,方能破除束缚。”

“师父,有些人常抱怨修行难,是否也是一种习惯?”

慧可想起许多修行人面对修行的挑战时,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我资质愚钝,无法精进。”或“生活繁忙,难以专注。”这些话似乎合情合理,却让他们停滞不前。

达摩祖师目光深沉:“借口,是无明最隐秘的伪装。它让人心安理得地逃避,却将修行的道路封死。”

达摩祖师提到周昙的经历。

周昙年轻时立志修行,却始终为生意奔波。他对自己说:“等我赚够钱,就能专心修行。”几年过去,财富积累,他却陷入更多的事务。他又对自己说:“等生意稳定,我便会有时间。”

直到周昙年老,他终于有了时间,却发现心已被习惯麻木,修行的热忱早已消失。他临终前喃喃:“一生都在等待,却从未开始。”

慧可叹息:“师父,借口竟是如此深的陷阱。”

达摩祖师目光如炬:“修行的敌人,不是环境的艰难,而是内心的懒惰。借口看似保护自己,实则是心灵的牢笼。若要破除它,唯有当下开始,不需等待。”

“师父,修行中执着于对错是否也是一种习惯?”

慧可想起寺中法然比丘。他每日精进修行,却总是对其他僧人的行为指手画脚,认为他们不够用功。法然常说:“只有我的方式才是正确的。”

达摩祖师轻声道:“法然的执着,正是惯性思维的另一种表现。他的修行,被优劣之心束缚,无法触及佛法的慈悲。”

达摩祖师讲述了法然的一次经历。

法然看到一位年轻僧人禅定时打瞌睡,便大声责骂:“如此懒散,如何能证得佛法?”年轻僧人羞愧难当,却无法理解为何被如此苛责。他最终选择离开寺院,而法然却毫无察觉自己的执着已伤人至深。

达摩祖师叹息:“法然的心,被对错的惯性牵引。他以为自己在守护佛法,实则在强化分别心。修行若总是执着于对错,便会滋生傲慢,远离佛法的本质。”

慧可沉思:“师父,若连对错都不可执着,那修行的方向如何把握?”

达摩祖师答:“修行的方向,不在他人,而在自己。破除对错的......”

达摩祖师语气坚定:“修行的敌人,不是显而易见的烦恼,而是藏在日常中的惯性。它让人看似精进,却始终停留在原地。”

若不能觉知这些不起眼的习惯,修行便会成为轮回的循环,难以突破。

“师父,为何杂念越想摆脱,反而越多?”

慧可低头,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无力感。他在修行中总想着压制内心的杂念,却发现念头如潮水般涌来,越是抗拒,心越难以平静。

达摩祖师注视着窗外的风:“抗拒是心中的风,而杂念如湖面的波。你越用力,波浪越高。修行不是消灭杂念,而是安住于本心。”

达摩祖师讲述了慧真的经历。

慧真是寺中最年轻的小沙弥,性格活泼,但在修行时总被念头干扰。他常对自己说:“这些杂念是错的,我必须清净。”于是,他用尽全力压制念头,甚至在禅坐时攥紧拳头,咬牙坚持。然而,杂念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愈发强烈,最终让他身心俱疲。

一天,慧真满脸沮丧地找到达摩祖师:“我无法战胜这些念头,是否说明我不适合修行?”

达摩祖师微微一笑:“念头如天空的云,风来时聚,风去时散。你为何非要与它们搏斗?”

慧真愣住,问:“那我该如何面对?”

达摩祖师答:“修行不是要战胜念头,而是看清它们的虚妄。让念头来自去,如观云卷云舒,不执着于其好坏,心自然归于清净。”

慧可缓缓点头:“师父,原来我对杂念的抗拒,才是最大的阻碍。”

达摩祖师语重心长:“抗拒本身便是习惯,它让你远离当下的本心。真正的修行,是接受一切,安住于当下。”

“师父,为何有人修行多年,却始终无法突破?”

慧可的语气中带着疑惑。他想起许多同门修行人,日夜精进,却始终未能证得果位。

达摩祖师的目光如炬:“他们的修行,并非为了觉悟,而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执着。执着于修行本身,便是最大的惯性。”

达摩祖师提到智通的故事。

智通出家后立志成为四果阿罗汉。他每日诵经、禅定,从不懈怠。

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焦虑。他担心自己的修行是否足够,担心自己的努力是否会得到回报。他的每一步,似乎都在修行,却始终感到疲惫不堪。

一次,智通在禅定中突然大喊:“我这样修行,为什么还感到痛苦?”

达摩祖师叹息:“智通的修行,已被执着蒙蔽。他的每一步,都在追求结果,而非专注当下。他的努力虽多,却因执着而失去了方向。”

慧可问:“师父,如何才能放下对修行的执着?”

达摩祖师答:“修行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是为了看清当下的每一步。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专注于此时此刻的觉知,便是解脱的开始。”

“师父,习惯为何如此顽固?”

慧可皱着眉头,他感到这些不起眼的习惯如同根深蒂固的藤蔓,缠绕着修行的道路,让人难以挣脱。

达摩祖师语气沉重:“习惯的根源是无明。无明让人看不清真相,让人以为这些行为和思维模式是自然的,甚至是正确的。”

达摩祖师讲述了毗摩罗国王的经历。

毗摩罗年轻时仰慕佛法,发愿修行。他对自己说:“等我退位后,便能专心修行。”然而,岁月流转,他的习惯让他无法停下脚步。即便退位后,他依然牵挂政务,无法放下对权力的执念。他临终前喃喃:“我这一生都在为修行准备,却从未真正开始。”

达摩祖师目光深远:“毗摩罗的一生,被无明的习惯所困。他以为未来会有更好的时机,却未意识到修行的唯一时机就是当下。”

慧可问:“师父,如何才能看清无明的力量?”

达摩祖师答:“觉知如灯,能照破黑暗。时时观照自己的习惯,观察它如何影响你的心,便是看清无明的开始。觉知每一刻,便能打破习惯的枷锁。”

慧可深吸一口气:“师父,修行的根本道理究竟为何?”

达摩祖师语气坚定:“修行的根本道理,是破除惯性的束缚,觉知每一刻的起心动念。贪嗔痴是显而易见的敌人,而习惯却是隐藏的枷锁。若不能觉知这些不起眼的习惯,修行便会陷入轮回的循环。”

达摩祖师继续说道:“修行不是为了追求结果,而是为了每一刻的觉醒。无论诵经、禅定、持戒,都需时时观照,不被习惯牵引。清净心如明镜,唯有拂去尘埃,才能映照出佛法的光明。”

慧可叩首,语气中充满感恩:“多谢师父开示,我愿以觉知之灯,时时观照自己的习惯。”

达摩祖师微微一笑:“记住,当每一刻都能觉知自己的心,便是修行的觉醒之道。”

3 阅读: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