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崂山遇刺,11名警卫全部牺牲,调查后才知凶手大有来历

万卷天下历史书 2024-03-18 19:23:15
前言

西安事变后,周总理代表红色组织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商谈下一步合作事宜,并与南京国府方面斡旋,商议如何处置蒋氏及迫在眉睫之抗日救亡问题。

途径崂山时,堂堂总理竟遇土匪偷袭,为保护周总理安然无恙,十一名贴身警卫全部命陨当场

当时,大事紧迫,众人只将其当作一件普通治安事件处理。事后详细调查,才知凶手大有来历,事情远非土匪打劫偷袭一般简单······

路遇凶险

读者朋友您大概通过“崂山啤酒”这一驰名天下之名酒听说过崂山,但请别误会,本文的崂山并非蕴藏酿酒甘泉之青岛崂山而是位于秦省西安北部的一座普通小山,名字也叫崂山。

此崂山可不像青岛崂山一般受上天眷顾,盛产奇珍异宝,不过是一座杂草丛生的黄土岩岗而已,如果不是周总理曾在此遇险,恐怕除却附近村民无人会晓得此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华山传来震动中外之惊变,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为逼蒋抗日扣押蒋氏。消息传出,身居陕北之红色组织作为密切当事方自然无法袖手旁观,经过商议,一向长袖善舞之周总理被派往华山处理后续事务。

张学良、杨虎城

当时,秦省兵力分属情况复杂,陕北由红色组织和红军占领,陕南由杨虎城、张学良两位爱国将军及所属爱国部队驻守。唯独中间地带,蒋氏为避免杨虎城、张学良两位爱国将军与陕北之红色组织携手联合,派遣其心腹大将胡宗南戍守。

当时,红色组织与南京国府仍然敌对,新近又发生蒋氏被扣押之事,为避免与胡宗南冲突,周总理决意轻装简从,只带十一名精干警卫火速奔赴华山。谁曾想到,队伍到达距离西安城仅一百里之崂山时竟从山中杀出一股土匪。

警卫队长当机立断,自己换上周总理之服装站在车顶伪装周总理。周总理则打扮成农民模样由两位战士护送继续赶往西安城履行使命。土匪有数百之众,好汉双拳难敌四脚,十一名警卫战士就这样壮烈牺牲。

周总理

周总理一直疑惑,秦省处处有武装,秦省主官又以善于治理匪患闻名全国,怎么省会市郊竟会冒出一股土匪来?不查不知道,一查真让人感叹南京国府人士之心胸险恶。

胡宗南在获悉周总理过境消息后决意谋害周总理,但自己兵马又不能干这不光彩之事,于是他便故意释放获捕土匪。让他们埋伏在胡、张两军防区边境之崂山偷袭周总理,出事之后也好以交界地带防御责任不明推脱罪责。幸亏十一位警卫战士作战勇猛、坚贞不屈,这才为周总理换回一条生路。

事变后续

在西安事变爆发当晚,南京政权就强势通过了两项决议,一是将张学良本兼职位全部剥夺,由核心议事会严办,二是由何应钦负责准备对西安的军事进攻行动。

南京方面表现出一致的强硬态度,让寄希望得到南京政权中抗日派、英美派支持同情的西安方面大为失望,借此分化南京政权的愿望也无从实现。此外,作为中国重要治理势力的地方实力派。

在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出于各自的目的也做出了各种表态,但基本以反对张学良、杨虎城行动的态度为主。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阎锡山,他在事变前与张学良交好,两人在一致抗日问题上有很多共识。

但西安事变的消息刚一传出,阎锡山就一改往日大谈联合抗日的友善支持态度,反而对张学良大加质问。与蒋氏联系密切的德国、美国、英国也都对此事纷纷表示了震惊。

苏联也在14日的官方报纸上发表评论,认为南京政权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领导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这样一件举世震惊的大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不当的处理都会使国家陷入进一步的混乱。

在和平解决已成为各方共识的情况下,对蒋氏的处置问题则成为“和平”的关键。红色组织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一改之前情绪激动而要求“审蒋”的态度,冷静分析事变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尤其是对前途的影响。

18日,红色组织公开宣称,如果国府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集抗日救国代表大会,组织国防政权和抗日联军,蒋氏的安全自由则不成问题。西安事变爆发后,红色组织一直对张学良、杨虎城的义举予以积极的肯定和支持态度。

但是如何妥善解决西安事变,却一直是摆在中央决策层面前的棘手问题。南京政权在做出强势表态,准备武力解决事变后,于12月16、17日接连派飞机轰炸西安周边,造成数百平民的伤亡,国府军在潼关与东北军、西北军交火。

战事随时可能扩大升级。红色组织在第一时间向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建议,红军也会以进攻防御的姿势配合他们打击敌人,强调只有在严重打击蒋系部队之后,才有可能以此为筹码胁迫南京政权停止战争转向抗日。

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当前最要紧的是举国抗日,停止消耗国家实力的内战,他们与红色组织完全一致的抗日诉求,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治理基础。

周恩来12月17日赶到西安,了解到张学良抗日与“保蒋”的想法后,表示认可与赞同,同时向外策略地声明:“我等本不欲伤害蒋先生性命,但若此时国府方面贸然行动,则蒋先生之生命安全,我等不能保证”。

这让蓄势待发准备“讨伐”西安的南京主战派,失去了即刻发动战争的借口,牵制了南京方面的内战行为,化西安方面的被动为主动,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争取调节时间与支持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云南省档案馆、秦省省档案馆合编:《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3]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