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你有没有因为辅导孩子作业突然崩溃的?我今天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个女子在家辅导孩子突然崩溃,动手打了孩子,而后内疚不已。
以前做教培的时候,经常听到家长说如果孩子不做作业或者作业很简单也做错的时候就很容易来气,一来气就上手打。他们说那是一种“无名火”。
我是比较难理解辅导作业可以上升到出动武力。九零后的我们小时候最为常见的是我们村一群孩子围着一起写作业,大人经过,最多就是说一下谁的字写得好看一点,谁的字歪歪扭扭,仅此而已,从来都没有人评论我们对错好坏,家长也从来没有辅导过我们作业。
以前确实是没办法理解这样的冲动,但看到视频的那一瞬间,我居然有点同情那母亲。
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家长要辅导功课的让父母干预孩子学科学习行为的出现,我认为是从两个“出现”开始。第一个是校外辅导机构的出现,第二个是微信班群的出现。
先说微信班群的出现,为什么我觉得它是会带来家长辅导作业的情况呢?
1,学校老师布置了任务必须是家长监督完成的,这种任务包含但不限于功课,微信群发布;
2,如果孩子没有完成的,或者家长没有落实监督责任的,老师直接点名,微信班群@家长;
总的来讲,就是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家长去干预孩子的学科学习了。我们以前,别说是家长要求家长辅导作业,平时老师跟家长一个学期都对不上一次。
微信班群的出现,老师既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又盯着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就像工作群一样,老师时时刻刻都在追着家长的进度。
微信班群的出现,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伴随了微信从普通的聊天工具到通用工具的变化,也伴随着生活和工作或者说生活和教学行为不可脱离的演变。从而导致了它占据了父母很多的生活时间去处理孩子的教学问题,当然也肯定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校外辅导机构的出现应该是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才对,为什么我会反过来觉得是形成家长辅导孩子功课的诱因呢?
1,在辅导机构出现但还没完全流行变成内卷之前,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没有特别好的,不想看着别人家孩子在补而自己孩子什么辅助都没有,所以在家长能力范围内,家长参与辅导。也有的孩子学习成绩还算好,但还需要加强的,家长也不想参与内卷的,就时不时地配合老师的安排辅导一下孩子。
2,辅导机构普遍形成后,孩子习惯了补习追进度,刚好又出现了疫情,那在家上网课的孩子所有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暴露无遗,家长不干预,简直不忍直视。这是其中一种特殊情形,人都不想跟自己的亲人一起“共事”的。
3,因为内卷的问题,学校布置的作业家长也要监督,机构布置的作业也想家长监督,导致了家长让孩子报名补习了反而还加重了自己的负担。而且参加了补习,孩子得不到进步的时候,机构也会埋怨说家长不配合监督,然后告诉你孩子的提升是需要三方合力的。
但家长都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找补习机构,不就是不想自己出力嘛。
打一顿就好了这种说辞,以前经常听到家长说,特别是男性家长。
为什么家长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教育上的问题呢?我认为那是因为家长没办法了。
打或逃,是一种很原始的生物性本能,是在动物在感受到危险的时候会做出的两种求生反应。选择打这种方案是因为对威胁对象有战胜的把握。所以你可以看到因为孩子不听话或者因为被辅导作业不认真、不会做的时候被打了,主角都是小孩子,打得过。
如果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以后,教不听,家长基本是改用放任的方式了,打不过嘛。那就是逃。
教育上,无论是打或者逃,都是无能为力的表现。
也就是说打是家长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最怕的是,这种办法失效了。
也就是“打一顿就好了”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因为孩子麻木而无效。到了那种情形,我觉得才是父母最应该崩溃的时候,因为孩子很容易走上那种“无所谓”的自暴自弃的可能性。
家长“没办法”该怎么办愿意想该怎么办的时候,都好办,如果家长连这个都不想的话,那就真的没办法了。
1、教育习惯也是一种遗传,它会从父母对待自己到自己对待孩子延续。有的家长就是经过棍棒教育成长出来的,那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结果是有效的,所以就沿用了这种方式。也有可能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见识过这一种的教育方式,所以他没办法。很多时候,我们在当父母之前并没有认真的去学习教育孩子的技能,没有太当教育是一门技术活,没持证就上岗。挣脱这种习惯,就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教育才最适合自家孩子。
2、焦虑成因都是一样的,脑子用的太多太久,运动太少。如果是这种原因,那么全职照顾孩子的家长,应该要去找一份工作,让自己避免这种全身心投入孩子教育当中。全身心的投入,家长很容易会想在这种投入当中找到相当的回报,但教育能力不足,才会焦躁动手。有工作的父母,应该也要跟孩子学习一样,是适当脱嵌。老板布置的工作是工作,老师布置的工作也是工作,那就会导致辅导功课也是一种加班内耗。家长要明白如果老板让你加班,还要求你的家属去监督你完成任务,那是一种无理和无礼。
3、其实孩子就这么笨。面对现实也是家长的一种能耐,我们从承认孩子就是普通人开始,孩子的可能性就已经有了无限种。放低期待,举轻若重才能举重若轻。内卷也好,内耗也把,我们总想赢过别人,但最终还是输掉了孩子,何苦。接受差异化,是既要接受差,也要接受不同,这才是真的接受孩子。
4、非得辅导,那也应该要从孩子怎么学去教,而不是自己怎么教让孩子怎么学。这是很大差别的,很多家长或者很多老师,都以为自己讲完就算教完,而孩子没学会。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家长辅导完一次,孩子不会,家长辅导第二次,但还是用同样的方法,孩子还是不会,但他们仍然会认为那是孩子的问题。之所以要孩子怎么学家长怎么教,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学校的教学方式或者解读路径跟父母这一代可能会有偏差,如果家长讲的那一套不是老师教的那一套,孩子就乱套。另外,如果家长懂得从孩子怎么学去教,那么其实也是在跟孩子互动并引发孩子回忆和思考老师是怎么讲的,这个过程,就是孩子输出的一个过程,效果比单纯的家长在那讲讲讲好N倍。
5、实在没招了,也不该打。如果打是一种惩罚,那对于孩子来讲还不算一种特别坏的教育,但如果在孩子看来打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下一次他在外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从动物本能上判断能打,他肯定就上手了。分分钟培养出一个小混混。
如果打可以解决教育问题,那世界的搏击冠军都应该是父母类的人物。但不是。
教育,不仅仅只有完成学校作业,还有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会成长的好人。
养育孩子,父母还是要努力的成为自己,才可以教育孩子。如果不能,那就跟一个机器人教你怎么做人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