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原县的大名,关中道曾经流传有很多俗语:
“天下县,泾三原”
“关中白菜心”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三原县地图
第一句,难免有些夸张之嫌,但也从侧面证明了三原在关中道的地位。
第二句,关中白菜心,的确在明清两朝,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交通地利,三县都堪称绝佳,药材、粮食、布匹、棉花、食盐、茶叶等物资都汇集泾三高,也是名副其实的陕西经济中心。
第三句,形容三原之地,土地肥沃,粮多人稠。
三原县历史底蕴深厚,境内文物遗址遍布。
帝王陵寝唐朝的三位帝王长眠于此地。
唐高祖李渊献陵位于三原徐木永合村东北,唐敬宗李湛庄陵位于三原陵前镇柴家窑村,唐武宗李炎端陵位于三原徐木桃沟村。
献陵
庄陵
端陵石刻
还有李渊祖父李虎葬于境内陵前乡。
永康陵石刻-天禄
这说的还只是帝王级别的陵墓,还有好多历代名人墓。唐朝于志宁,明朝王恕、王承裕、温纯、马理,清朝贺瑞麟,这些可都是陕西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
境内古建筑三原不仅有大唐帝王的陵寝,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建筑。
1、明代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是陕西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三原城隍庙照壁
庙门前有一处大照壁,建于明代,壁高10米,宽9.5米,厚1.65米,为青砖透雕装饰,结构为歇山一字式,雕饰精美,堪称一绝。
照壁北边东西两侧有一对铁旗杆,高13米,共重两万余斤,整个旗杆用生铁铸成,杆身有铁龙缠绕,翘首向天,更绝的是旗杆顶上还有一副铁对联,为“畿察动先,念知幽处”,该旗杆风格独特,世所罕见。
庙前铁旗杆
铁旗杆细节
2、古龙桥
三原县还有一座连接南北二城的古龙桥,建于明代,龙桥由三原知县高进孝首议筹建,得到三原籍工部尚书温纯鼎力支持,号召捐资兴修。万历三十年(1602)完工,历时12年。桥全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桥面53.3米。至今400多年过去了,依然耸立于清峪河之上,给当代三原增加了一份古典美。
古龙桥
3、文峰木塔
还有文峰塔,位于县城东南5.3公里处的安乐乡中王堡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建造。由当朝工部尚书温纯捐俸倡建。是陕西省境内保护完好的唯一木塔建筑。
文峰木塔
相传古龙桥竣工后拆除的搭架、楦木一时别无用途,于是有人倡议运往中王堡建造木塔。
当时该地有一座占地30亩的木塔寺,因当地有“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之说,恐三原文才流失,故在东南方建“峰”(塔)以镇守,故塔成之后即名曰“文峰塔”。
4、孟店民宅
孟店民宅是三原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民间显官居第。位于鲁桥镇孟店村。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清代官宦富豪周梅村的住宅。
说到周梅村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提到他的女儿那可在陕西家喻户晓了,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孙俪饰演的安吴寡妇周莹原型,慈禧干女儿,一个女流之辈将陕西巨商家族泾阳吴家打理的井井有条。
周家大院
周家是鲁桥镇巨商首富。周家府宅原有十七院,现仅存一院。宅宽13.8米,进深71米,总面积为979.8平方米。房舍的建筑、布局、结构、装饰等均体现了明清时代民居建筑的鲜明特点,是研究关中古代民居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周家大院
三原古书院三原自古文风蔚然,大师辈出。
1、学古书院
三原文风的形成不仅是因为本地读书人多,更因为三原历史上有闻名陕西的书院,三原的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元朝的学古书院,元延祐七年(1320)本地人李之敬筹资5万贯创建,为我陕省之内最早的古书院之一。
近代书院旧址先后为咸阳教师进修学校,咸阳卫生学校使用,现存留门厅、五间厅讲书堂等遗址。
学古书院遗址
2、宏道书院
宏道书院,该书院系明代邑人王承裕于弘治八年(1495)创建,系明清陕西四大书院之一。
宏道书院
在明一朝,该书院诞生出很多名人,名噪一时,如马理、吕聃、康海、秦伟、雒昂,粗略一看这份名单,就不得了,吕和康是明朝陕西的两个状元,整个明朝陕西也只出了这两个状元,这份含金量我也不用多说了,马理、秦伟皆是关学大师,雒昂虽不熟悉,但想来也不是泛泛之辈。
到了清朝,宏道书院更厉害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宏道书院改为“宏道高等学堂”,成为当时陕西传播新学的最高学府之一,于右任(旷代草圣)、李仪祉(水利专家)、吴宓(比较文学之父)、张奚若(建国初教育部长)、范紫东(戏剧家)、张季鸾(著名报人)等都在此求学,这些人可都是近代影响陕西甚至参与整个国家时局发展的人物。
1905年陕西省派遣官费留日的30名学生中,宏道书院竟然占其半数,由此可见,宏道书院在陕省的地位。
除此之外,三原历史上的嵯峨书院、正谊书院也在省内影响巨大。
三原士风有了这么好的书院,再加上浓厚的读书氛围,三原自然诞生了很多名士,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三原县进士及第者达138人,这在陕西甚至整个西北都实为罕见。要知道,从明朝开始,科举之事已经完全为南方人主导了。
三原的文化内涵这寥寥数千字根本说不完,这片文化厚土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