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名副其实的大管家——夏原吉

紫苏wml 2022-10-07 23:32:11

紫苏/文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江河波澜、涓溪暗流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少璀璨的星星,夏原吉就是那其中闪耀的一颗:

一、夏原吉基本资料

夏原吉,字维喆。

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人,祖籍江西德兴。

明朝初年重臣,历事太祖、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二十七日 ,夏原吉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获赠太师,谥号"忠靖"。

二、夏原吉人物评价

《明史》称赞夏原吉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称他的一生可"树人之效"。

并以《尚书》中的话来赞誉夏原吉,即"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意思是夏原吉是遍求智慧卓绝的人,使他辅佐你的后代子孙。)

姚广孝评价夏原吉:"古之遗爱也 。"(意思是称赞他继承和发扬了古人为政仁爱的遗风。)

夏原吉政绩卓著,尤以理财为专长,是大明王朝名副其实的大管家;也是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及经济改革的倡导者。

三、夏原吉早年经历

夏原吉父亲夏时敏,任湘阴县教谕官,于是他就在那里成家定居。

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以此来赡养母亲。

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以乡荐,入太学,被选入禁中书制诰,以诚笃干济为太祖所重,升任户部主事。

建文帝初年(1398年)时,升任户部右侍郎,后第二年(1399年)充任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

明成祖永乐帝即位后,任夏原吉为左侍郎,后升任户部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务,被委以重任,与吏部尚书蹇义并称为"蹇夏",辅佐明成祖开创"永乐盛世"  。

之后又辅助明仁宗、宣宗,成仁宣之治。

四、夏原吉堪称“治世能臣”

1、用三年时间,治理苏浙水利,治水有功。

浙江西部,连年水患,有关官员治理得不得力。

永乐元年(1403年),夏原吉奏请,前往治理。

夏原吉奏请,沿着大禹所开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吴淞江下游,上接于太湖,然后,量地建闸坝,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按时蓄泄。

皇上听从了,组织动用十几万民夫施工。

夏原吉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指挥,日夜经划,盛暑炎热,也不张伞盖。

他说:"农夫劳苦,我怎忍独自贪图舒适?"

工程竣工后,回到京师,他说:河水虽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还没有全部疏通,还不是长久之计,请再施工。永乐帝批准了。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

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畅通,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利。

2、作为户部尚书,为永乐帝持家管家

没多久,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代理户部事。他首先请裁减过多的供给,减轻赋税徭役,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清理仓库货场,推广屯田种养,以供给边防,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也方便商人。答复都说可行。

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税增减的数目,他都用小卡片记好,揣在怀里,随时查阅。一天,皇上问天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详细具体,为此他更受器重。

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皇上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

不久又发兵八十万向安南问罪,命宦官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国,在北京大造宫室。这些事项,供应转输的财物都以数万万计,全由户部支出。

夏原吉都悉心筹划,设计应付,各得所需,国用不绌,保证了国家的各项开支 。

3、夏原吉建议暂缓北征

永乐十九年(1421年)冬,皇上将要大举远征沙漠,命夏原吉与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人一起讨论,都说不宜出兵。他们还没有上奏,正好皇上召见方宾,方宾极力说兴兵的费用不足。皇上很不高兴,召夏原吉来问边防储备情况,原吉回答说:"连年出兵,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损失了十分之八九,加上灾荒不断发生,现在已经内外交困了 。况且您圣体欠安,还需要调养,就请遣将出征,不要劳动车驾了。"皇上大怒,立即命令夏原吉出去治理开平的粮食储备。

而吴中进去所说的也和方宾一样。皇上更加愤怒,将夏原吉召回,关进内官监,并将大理寺丞邹师颜也关押起来,理由是他曾代理户部事。方宾惧而自杀。皇上于是抄原吉的家,除赐给的钞币外全部没收,只剩下布衣和坛坛罐罐。

第二年(1422年)皇上北征,因粮尽而返。其后,又连年出塞,但都不见敌人。在回到榆木川时,皇上病危,对左右的人说:"夏原吉爱护我。"

皇上逝世的消息传到后三天,太子跑到关押夏原吉的地方,呼喊原吉,哭着告诉了他。夏原吉哭倒在地,许久不能起来。太子令他出狱,商议丧礼事宜,又问赦免诏书该写些什么。原吉回答说要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的取宝船以及向云南、交趾地区各道采办金银。太子全听从了 。

明仁宗即位后,恢复夏原吉的官衔。

当夏原吉还在狱中时,母亲去世了,这时他请求回家守孝。皇上说:"您是老臣,应当与我共济艰难。您有丧事,难道我就没有吗?"皇上给他优厚的赏赐,命他家人护丧,用驿车送回去下葬,又令有关官员治理丧事。夏原吉不敢再说什么。

不久加封为太子少傅。吕震是太子少师,朝拜班次在原吉之上,皇上命鸿胪寺将他列在夏原吉之下。进封少保,仍兼太子少傅、尚书,享受三职俸禄。夏原吉极力推辞,皇上允许他辞去太子少傅俸禄。赐给"绳愆纠缪"银章,并在南北两京建府第给他 。

不久,明仁宗逝世,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北上。夏原吉奉遗诏到卢沟桥迎接。明宣宗即位后,夏原吉作为先朝重臣更受敬重。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也以"靖难"作为借口,檄文列举了各大臣的罪状,夏原吉排在第一个。皇上晚上召大臣们来商议。杨荣首先劝皇上亲征。皇上很为难。夏原吉说:"您难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吗?臣昨天见到所派遣的将领,命令才下脸色就变了,临事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兵贵神速,卷起盔甲,快步前进,正可以先声夺人。杨荣的计策好。"皇上遂下了决心。回师后,皇上加倍赏赐,赐给守门人三名。夏原吉以无功推辞,皇上不听 。

4、制定了体恤百姓疾苦的赋税徭役制度

明成祖即位后,任左侍郎,后和蹇义一起升为尚书。

夏原吉和蹇义等人详细制定了赋税徭役等制度。

他提出三十多项建议,都简便而容易遵守。

他说:"政策颁行后如果难以继续下去,将会加重人民的困苦。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

5、落实赈灾措施

永乐三年(1405年)回京。这年夏,浙西发生严重饥荒,皇上命原吉率领俞士吉、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

他们发放三十万石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

有人请招徕百姓佃耕大水退后的淤田,夏原吉急速传疏反对。姚广孝从浙西回来,称赞夏原吉说:"他真有上古仁爱之心。 "

6、夏原吉宽以待人

永乐六年(1408年),皇上命夏原吉监督军民将木材运往北京,又派锦衣卫官校随从,惩治怠工的人。

原吉担心违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诫他们,然后再出发,人们都非常感激他 。

永乐七年(1409年),皇上北巡,命原吉兼理行在所礼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务。有两个指挥冒领月薪,皇上想处死他们。

原吉说:"这不合法,假如他们真的是盗贼,又将怎样处理他们呢?"皇上这才罢了 。

7、夏原吉对各项纷繁杂事,从容、尽心尽责地处理

永乐八年(1410年),皇上北征,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

当时各部门刚刚创建,每天早上,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

退朝后,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

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不动声色。

户部事务非常繁忙,他都能从容处理。

北自行在所,南达京师,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

8、夏原吉身体力行教导皇室子孙

皇上回来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慰劳,不久随皇上回南京,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

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黄米粉进呈给太孙,说:"请殿下将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辛。"

九年任满,皇上在便殿设宴,款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

此后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往来于南北两京,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使太孙获得很多助益 。

9、夏原吉体恤民间疾苦、宽厚待人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宫室建成,皇上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

回来后,夏原吉说:"经过多年营建,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项征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第二年,三殿失火,原吉重申从前的请求。皇上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

当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群臣大都说迁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杀死主事萧仪,说道:"当初要迁都时,曾与大臣们秘密讨论过,很久才确定下来,并不是轻率决定的。 "

言官借机弹劾大臣。皇上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

大臣们都骂言官,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应当有罪。"

皇上怒意消了,将双方都宽恕了。

有人指责下原吉违背初衷。夏原吉说:"我们这些人任职很久了,虽然言语有失,侥幸皇上能够原谅。如果言官得罪,那损失就不小了。"

众人这才佩服 。

讨平交趾后,皇上问升官与赏赐哪样便利。

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是无限的。"皇上听从了。

有西域法王来朝见,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劳他,夏原吉说不行。到法王入宫后,夏原吉见而不拜。皇上笑着说:"爱卿想效法韩愈吗? "

山东唐赛儿谋反,被平定以后,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夏原吉请求皇上,将他们全放了。

谷王朱穗反叛,皇上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夏原吉以全家一百条人命做担保,这事才得以平息。

五、夏原吉身上的经验之谈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诸如像才华横溢的大才子解缙都落得惨死的下场,而历经太祖、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的夏原吉,却能得以善终,

就个人品性而言,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1、夏原吉心胸开阔,善于包容

夏原吉有雅量,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

有一次夏原吉巡视苏州,婉谢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旅社中进食。厨师做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

随后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的时候,不料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点操心,适逢有人路过,便向前问道:"请问你看见前面有人在追马吗?"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他答道:"谁管你追马追牛?走开!我还要赶路。我看你真像一条笨牛!"这时随从正好追马回来,一听这话,立刻抓住那人,厉声喝斥,要他跪著向尚书赔礼。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许是赶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择言。"笑著把他放走。

有一天,一个老仆人弄脏了皇帝赐给夏原吉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

又有一次,侍婢不小心打破了夏原吉心爱的砚台,躲著不敢见他,他便派人安慰侍婢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论上下,都很和睦的相处在一起。

当夏原吉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命夥计去烘乾。夥计不慎,袜子被火烧去,夥计却不敢报告;过了好久,才托人去请罪。他笑著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也丢了。

夏原吉回到家乡后,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笑,显得非常亲切,宽厚仁慈,不知道的人,谁以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尚书的人。

有人问夏原吉:气量、雅量可以学到吗?他说:“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意思是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不曾发怒。开始在脸色忍耐,中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

2、夏原吉谨而慎之,多思少语

他曾经夜晚审阅记录罪犯口供的案宗,拍着桌子叹息,每每提笔时总是停下。

他夫人问他怎么了,他说“此岁终大辟奏也。”意思是这是年终执行死刑的奏章啊。

有一次,他与同朝的官员到别的地方饮酒,晚上回来时赶上下雪,经过宫门,有人想要不下马。

夏原吉说:君子不能因为天色昏暗而毁弃自己的行为举止,使品行堕落。

他谨慎如此啊!

夏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

意思是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

皇上每次御临便殿门口,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常常忘了时间,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

夏原吉退下后,总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参预一样。

3、夏原吉勤勉做事、清廉做官

夏原吉身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掌管户部二十七年,仁宣两朝,外兼台省,内参馆阁,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同心辅政。

夏原吉管理天下钱粮、税收,家里没有钱财、珍玩,惟有布衣、瓦器而已。

夏原吉识大体,重团结,勤职守,能清廉,有古大臣之风烈。

六、夏原吉结局

宣德三年(1428年),原吉随皇上北巡。

皇上拿过夏原吉袋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

原吉答道:"军中还有挨饿的呢。"

皇上命赐给他大官吃的美食,并犒赏将士。

随从皇上在兔儿山阅兵,将领们动作太慢,皇上大怒,脱下他们的衣服。

原吉说:"将帅,是国家的栋梁,怎能将他们冻死?"他又反复极力谏阻 。

皇上说:"看在您的面上将他们放了。"

夏原吉又与蹇义一起获赐银印,上面刻着"含弘贞靖"。

皇上雅善绘画,曾亲手画了一幅《寿星图》赐给原吉。

皇上所赐的其他图画、衣物食品、器皿用具、银币和玩好之物,几乎每天都有。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两朝《实录》修成,皇上又赐给金币、鞍马。

夏原吉天明入宫谢恩,回来后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赠太师,谥忠靖。

皇帝敕令户部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并且以后世代都不再征收。

七、夏原吉的其他情况

夏原吉家庭成员有:

父:夏时敏,官至湘阴县教谕官 。

子:夏瑄,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有关夏原吉史书记载有:

《明史·夏原吉传》

《湘阴县志》

《国朝列卿纪》

后世对夏原吉纪念:

夏原吉墓位于湖南省湘阴县一中学旧校区东边操场围墙旁,

于1951年县一中建校时挖出,掘出墓砖室,有主室和耳室,室内有小龛和墓志铭。

1982年,夏原吉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参考文献:《故宫六百年》 阎崇年著

0 阅读:8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