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关羽,之所以会放曹操一条生路,原因其实特别简单。
因为关二爷‘义释曹操’这件事本身,其实在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
真实情况是,周瑜火烧赤壁之后,曹操迅速败退逃走。当时曹操确实是沿着华容道,一路退往江陵。但是因为当时曹操跑得太快,刘备根本就没来得及派兵,前去华容道阻击曹操!
所以,在曹操逃走的一路上,也就没有什么‘三声大笑’,引来张飞、赵云和关二爷的三次截杀。
不过,当曹操逃到华容道的时候,确实比较难走。当时华容道一路上极为泥泞,根本无法让大军迅速通过。后来还是曹操下令,让士兵在周围割了很多草,垫在路上,这才勉强通过。
当然,因为道路泥泞,士兵们又都是筋疲力尽。所以在通过华容道的时候,曹操麾下的士兵,确实是有死了不少人。
直到曹操麾下的大部分军队,几乎全都通过了华容道之后,曹操才放声大笑。正史上的曹操,此时确实是大笑了一次,但却没有引来关二爷的截杀。不过当时曹操笑过之后,确实和周围人说:“如果刘备早派兵马在这里埋伏,大家今天恐怕就要在这里全军覆没了!”
而在曹操大笑过之后,后面又有人过来禀报,说刘备已经带人追了上来。所以再之后,曹操又迅速退往江陵。最后有惊无险,安然脱身了。
以上这段历史,记载于裴松之所写的《三国志注》当中。而裴松之引用的史料,则是一本叫做《山阳公载记》的史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乐资,可信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总之,所谓的‘关二爷义释曹操’,在正史上其实并不存在。曹操确实走了华容道,从这里退到了江陵。但是这一路上,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么传奇。
所以,后世那些分析关二爷‘动机’的文章,意义其实都不算大。因为那些分析,都是根据《三国演义》虚构的情节来分析的。
不过,这段历史本身,确实很有意思。而后世的那些分析,虽然是基于一段不存在的‘情节’,但这些分析本身,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白了当时的局势。
这段历史,我们其实可以从赤壁之战以前,曹操的军事布置说起。
和大家的传统认知不一样,正史上的曹操,虽然打输了赤壁之战,失去了迅速统一天下的希望。但他的这一次军事行动,并不是一点成果都没有。
至少,曹操这次南下,占据了半个荆州。
东汉时期的荆州,其实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是汉水以北,汉水和长江之间,以及长江以南。
汉水以北的区域,主体就是当年的南阳郡。在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就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南阳郡。唯有南阳郡的南部,当时还掌握在荆州集团的手里。而之前的刘备,就驻守在这一带。
而渡过了汉水之后,汉水以南、长江以北的这片区域,在地理上被称作‘江汉平原’。这一带,也是之前刘表控制的核心区域。
在曹操大举南下之前,汉水一线,就是刘表抵抗曹操的前线。在这条线上,有两座城特别重要,分别是襄阳和樊城。襄阳位于汉水南岸,刘表之前就在这里;樊城则是在汉水北岸,刘备之前就在这里。
襄阳、樊城以及那条汉水,共同组成了一座‘襄樊防御体系’。而过了汉水之后,接下来一直到长江边上,基本都是平原,处于无险可守的状态。
而在长江以南,荆州则是还有四个郡,这就是所谓的‘荆南四郡’。
在赤壁之战开打之前,曹操就已经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也就是荆州最北方的南阳郡。尽管当时的曹操,还没占据整个南阳郡。但曹操军队的先锋,以及可以摸到汉水沿岸了。
而曹操南下之后,因为刘表突然去世,荆州派集体投降。曹操等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襄樊防御体系,军队轻易跨过了汉水。而原本驻守在汉水北岸的刘备,不得不迅速携民渡江,渡过汉水,然后一路向南撤退。
因为整个江汉平原,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所以,退到汉水南岸以后,刘备根本就无法防守,只能一路横穿整个江汉平原。而当时刘备计划中撤退的终点,就是江汉平原的最南端,位于长江北岸的江陵!
江陵,在当时是一座大城!不但有着坚固的城防,而且物资充足。只有在这里,刘备才有把握坚守。而且最关键的是,江陵背靠长江。依仗着江陵城,刘备还可以联系荆南四郡,扩大自己的防守范围。然后再拿荆南四郡作为战略纵深,拿长江作为防守依仗,拿江陵作为抵抗曹操的桥头堡。
但刘备的这个计划,显然早已被曹操看穿。所以,渡过汉水之后,曹操迅速派遣最精锐的骑兵,一路追杀刘备,生怕刘备抢先抵达江陵城。也就是在这一路上,曹操在当阳追上了刘备,随后发生了长坂坡之战。
而长坂坡之战结束以后,刘备身边已经不剩多少人了。就算去了江陵,他也没把握守住江陵。恰好在这个时候,东吴的使者鲁肃过来,对刘备表达的联手的意向。所以,长坂坡之战结束后,刘备迅速折而向东,向东吴方向靠拢。
再之后,就是孙刘结盟,双方在赤壁进行大战的故事。
因为这些事情,曹操之前南下的时候,一直在不断分兵。尤其是刘备放弃撤往江陵,折而向东之后,曹操迅速派兵占领了江陵。如此一来,从汉水到长江之间,江汉平原的主体,已经全部被曹操占领了。
如果说,荆州之前分成三个部分,那么此时的曹操,已经占领了接近两个部分。只剩下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以及江汉平原的东部,暂时还没拿下来。
而从地图上来看,偌大的江汉平原,大概有三个战略支撑点。只要掌握了这三个支撑点,整个江汉平原,就尽在曹操的掌握之中了。
北方的战略支点,就是襄阳和樊城。南方的战略支点,便是长江边上的江陵。东边的战略支点,就是江夏郡,也就今天的武汉地区。不过,赤壁之战前的武汉地区,大半都掌握在东吴集团的手里。
至于西边,因为当时益州的刘璋太弱,地理情况也比较特殊,基本不用考虑。
在赤壁之战以前,因为曹操一路南下的太快,虽然迅速派军队接管了襄樊和将领,但却并没有形成强大的防御体系。曹操至少留下了一部分军队,驻守在这些地方。
而接下来,在掌握了南北两大战略支点之后,下一步,曹操自然就要向东攻占江夏,也就是武汉地区。而东吴这边,自然也不想让曹操得逞。所以双方就在长江上,打了那场赤壁之战。
等到赤壁之战那把大火烧起来之后,已经大火同时烧了曹操的陆军营地,导致曹操根本无法继续在原地坚守,只能带兵后撤。而他撤退的终点,就是江陵城!
在那里,曹操还留了不少军队,短时间内坚守不成问题。
从而赤壁战场退往江陵, 如果要走直线的话,中间就经过了华容县。而华容县的主要官道,便是所谓的华容道!
这就是曹操要走华容道的原因。
另外,当时华容县的县城里,还存放了一些粮草,可以给曹操提供补给。尽管华容县城并不大,无法在这里坚守。但通过这里,在这里取得一些补给,然后从容退往江陵,这也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至于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这一路上,曹操虽然跑得很辛苦,但因为他跑得很快,一直没让刘备和周瑜追上,最后便从容退到了江陵。
不过,退到江陵之后,曹操却并没有放松下来。他选择迅速收拢残兵,然后迅速从江陵向北撤退,撤回许昌。
当时的曹操,之所以会迅速撤退,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时江汉平原东部的战略支点江夏郡,也就是武汉地区,大多掌握在东吴集团的手里。而如今曹操兵败,士气低落。一旦东吴趁势从东部进攻,很容易轻易杀穿整个江汉平原,截断南北。
而一旦这个局面出现,江汉平原南部的江陵,就成了一座孤城。身在这里的曹操,也会被孙刘联军困在这里。就算他能凭借江陵的坚固城防,守住一段时间。可是只要曹操自己被围,北方一定会大乱。尤其是许昌方面,汉献帝和那些忠于汉室的老臣,多半会趁机夺权。
所以,此时的曹操,必须迅速从江陵撤退,退回许昌。
当然,就算这一战败了,但江汉平原的主体,还是被曹操给拿下来了。而为了守住这块区域,接下来,曹操就做了一系列的布置!
江陵这边,曹操派了自己最信任的本家兄弟曹仁留守。同时让自己麾下的得力猛将徐晃,留下来给曹仁当副手。
此后的一年里,曹仁和徐晃,就一直在江陵坚守,硬生生拖了周瑜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的战争,后世便称作‘南郡之战’。
尽管最后,曹仁和徐晃还是败给了周瑜,不得不弃城北逃。但这场战争,还是拖死了周瑜。就在周瑜刚刚拿下江陵之后不久,周瑜就去世了。
这个结果,无疑为曹操在北方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东线的支点,也就是江夏郡方向,曹操则是留下了善于水战的文聘。文聘原本是刘表麾下的大将,虽然是降将,但却善于水战。而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聘便镇守江夏,正面挡住了东吴集团的进攻。
至于北方的襄樊,因为有江陵和江夏这两个支点的存在,襄樊这时候已经不是最前线了,更多还是承担战略中转的任务。所以,曹操就派了自己麾下‘五子良将’之一的乐进,在这里镇守。
这就是曹操退走华容的大致历史。
至于说关二爷,在这期间,其实一直跟在刘备身边。因为刘备事先没来得及向华容派兵,关二爷自然也不可能出现在这里。不过,等到曹操北撤之后,关二爷倒是上场了。
曹操北撤之后,江陵方面,虽然还有曹仁和徐晃在坚守。但在地理上,已经很容易被截断了。所以,赤壁之战打完以后,关二爷迅速带兵,切断了江陵通往北方的道路,史书上称之为‘绝北道’。
也正是因为关二爷切断了江陵和北方的联系,所以后来,曹仁在江陵坚守一年之后,面对孙刘两家的围困,再也没了办法。最后就只能放弃江陵,弃城逃走了。
历史上虽然没有‘义释曹操’这件事,但后世对于这个情节的很多分析,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当时的局面下,赤壁之战的主要战力,其实还是东吴集团。如果曹操当时死在了荆州,北方势必会大乱。同时,东吴集团也会因为失去了敌人,率先对刘备集团下手。这对于刘备而言,显然没有任何好处。
而历史上的曹操,成功逃回北方后,确实也迅速稳住了局面。而曹操的存在,也让东吴集团不敢妄动。这才给了刘备横扫荆南四郡,自己独立一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