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透露,拜登政府打算下周敲定针对中国汽车软件和硬件的限制规则。美国这一举动,再加上在造船业领域对中国的种种动作,背后藏着怎样的盘算,又能否得逞呢?
近年来,中国在造船领域的迅猛发展令世界瞩目。据美国海军研究所的数据,全球造船市场份额中,中国稳稳占据了近一半,而美国的产能却少得可怜,仅占0.13%。从在建船舶数量来看,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在建的远洋船舶数量达到1794艘,而美国仅仅只有5艘。这一数据对比,将两国造船业的巨大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某些人声称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虽然这一数据的计算方式存疑,或许存在夸大中国“威胁”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重型造船工业正处于快速滑坡的状态。
远洋船舶(资料图)
在舰艇建造速度上,中国更是让美国望尘莫及。拿中国的076四川舰来说,其建造周期仅用了15个月,而美国的“美国”级“美国”号两栖攻击舰却耗费了整整5年时间。中国不仅在民用船舶领域成果显著,在军舰建造方面,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多用途驱逐舰、护卫舰、两栖攻击舰等各类舰艇快速下水,这让美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面对中国造船业的强劲发展势头,美国自然坐不住了。去年12月,美国两党议员向国会提出了一项名为“美国船舶法案”的立法。今年1月3日,该法案在新一届国会会议上被重新提出。这一法案呼吁制定一项国家目标,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悬挂美国国旗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船舶数量扩充至250艘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法案还耍了个“小心机”,留下了一个所谓“灵活操作”的口子,允许先将外国建造的船舶暂时纳入统计范畴,直到美国自己建造的船舶能够取而代之。这一做法,侧面反映出美国对自身造船能力的不自信。连日本《日经亚洲》都毫不留情地指出,现阶段美国的造船能力“几乎不存在”,想要在短时间内用美国建造的船只迅速、平稳地替代外国船舶,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远洋船舶(资料图)
法案的提出者之一,美国亚利桑那州民主党参议员马克·凯利,多次渲染中国主导造船领域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他宣称美国海上实力下降是提出该法案的主要动机之一,还举例说二战结束时,美国有10000艘远洋商船从事美国贸易,悬挂美国国旗,由美国船员驾驶,可如今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并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大约只剩下80艘。他还在法案中强调,中国拥有5500艘这类船只,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 。
美国在造船业领域对中国采取行动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小动作不断。就像这次拜登政府计划敲定针对中国汽车软件和硬件的限制规则,早在去年9月,美国商务部就发布相关拟议规则,声称基于国家安全考量,要禁止在美国道路上的汽车使用中国制造的关键软件和硬件,妄图阻止中国汽车和卡车进入美国市场,还要求主要国际汽车制造商从未来在美销售的车辆中移除相关中国组件。这一做法引发汽车行业焦虑,不少声音呼吁推迟相关限制措施的生效时间 。
汽车(资料图)
还有,据多家美媒报道,拜登政府预计最快在当地时间10日颁布一项意图限制人工智能(AI)芯片出口的“AI扩散出口管制框架”。这一举措遭到了科技行业的批评,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副总裁内德·芬克尔就敦促拜登总统,不要抢在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总统前,制定一项只会损害美国经济、让美国倒退、正中美国对手下怀的政策,还称这将成为一项受到美国工业界和国际社会批评的遗产 。
美国一系列的“遏华”举措,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是在逆全球化潮流而动。在造船业,美国企图通过立法来振兴本国产业,但其自身造船工业基础薄弱,短时间内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而允许外国建造船舶暂时纳入统计的做法,更像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段,并不能真正改变美国造船业的颓势。
芯片(资料图)
在汽车软件和硬件、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美国对中国的限制措施,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打乱了全球产业链的正常秩序。美国的这些做法,其实是在将自身产业问题归咎于中国,试图通过打压中国来掩盖自己在相关领域竞争力不足的事实。
美国妄图通过限制中国发展来维持自身优势的算盘,注定是要落空的。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基于自身的努力、创新以及对市场的合理把握。中国造船业的崛起,靠的是技术的不断进步、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庞大的人才储备。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竞争力。
面对美国的种种“遏华”行为,中国一直保持着理性和克制,但也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中方多次驳斥美方将正常贸易投资活动曲解为损害美国家安全和企业利益的行为,强调美方的指责既缺乏事实依据,也有悖经济常识。
人工智能(资料图)
美国应该认清现实,摒弃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合作共赢才是时代的主题。美国若一味地采取单边主义的“遏华”政策,不仅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反而会让自己在国际经济合作中逐渐陷入孤立的境地,最终损害的还是美国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