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陈毅追悼会,毛主席看到一副挽联后沉默良久,亲自下令寻人
1972年初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庄严肃穆。
陈毅元帅的追悼会正在这里举行,毛主席不顾身体欠佳,专程前来送别这位老战友。
他缓步走过灵堂,目光突然被一副挽联吸引。
读完后,毛主席陷入沉思,随即转身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找到写这副挽联的人。"
民国四公子的另类人生
张伯驹出生于1898年的富贵之家。与一般官宦子弟不同,这位"神童"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1916年,年仅18岁的他考入袁世凯的骑兵科,开启了短暂的军旅生涯。然而军阀混战的腐朽让这个年轻人很快看清了现实。
"与其在这里勾心斗角,不如去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张伯驹毅然离开军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中。
散尽家财护国宝
1931年的一天,张伯驹得知传世名画《照夜白》即将流失海外,他心急如焚。"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啊!"他多次上书政府,恳请收购,却遭到冷遇。
1937年,日军入侵,文物劫难空前。张伯驹将珍贵的古籍字画缝进棉被,小心保管。一位汉奸师长得知消息,竟派人绑架了他,勒索300万赎金。面对生死威胁,张伯驹始终不肯交出文物。
"要命一条,拿去便是。"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展现了他宁死不屈的气节。最终,家人东奔西走,筹到几十万大洋才将他赎回。
与陈毅的知音之谊
1956年,张伯驹夫妇作出了一个震惊文化界的决定:将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以240两黄金购得的《游春图》,和他夫人变卖首饰换来的《平复帖》。
这一义举感动了陈毅元帅。两人相见恨晚,常常促膝长谈,畅论诗词书画。1971年深秋,陈毅将珍藏多年的大理石围棋相赠,谁知这竟成了两人的最后一面。
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1972年,陈毅逝世,体弱的张伯驹无法亲往送别,便写下一副挽联。这副饱含深情的挽联,不仅完美概括了陈毅的一生,更打动了毛主席的心。
得知作者是张伯驹后,毛主席想起了1953年张伯驹赠送的李白《上阳台》真迹。当时他爱不释手,最终还是将其送往故宫收藏。如今故人已去,这份文人风骨更显珍贵。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年迈的张伯驹获得了中央文史馆馆员的职位。1982年,这位为护佑中华文物散尽家财的文化守护者,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5岁。
他的一生,书写了一个传奇:一个出身显赫的公子哥,却选择了守护文物的平凡之路。正是这种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中国文化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