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知处”与“人所共知处”两种情境中,修学者应有的心态

阳明悟行学宫 2024-07-11 11:53:21

只是一个功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

初释

只是一个功夫,没有遇到事情时固然是自己知晓,遇到事情的时候同样是自己知晓。一个人如果不在只有自己知晓的地方用功,却一门心思在人人都知晓的地方用功,就是做假,就是是《大学》中所说的“见君子而后厌然”。

壶天山人诠释

阳明先生这里讲到了“独知处”与“人所共知处”两种情境中,修学者应有的心态。所谓“独知”,就是自己领悟体会到的,只有自己心里清楚的;所谓“人所共知”,就是人人都知道的、常理的。为什么说“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呢?无事时,也就是一个人的时候,自己心里想什么,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合于天理,亦或是私心私欲,当然是只有自己知道。那有事时,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别人就能知道了吗?也不可能知道。所以说,有事时同样是独知。

修学者下功夫修身养性,是在自己领悟体会到的地方用功,用功是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消除自身的不良习气,克制自己的物欲,每个人的烦恼不同,习气不同,欲望也不同,自己应该用功的地方,自然也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任何修学者,只要他是切实用功,都必然是在独知处下功夫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修自己的道。如果一个人自称用功了,而他所用功的着手处,都是人所共知的,都是大家都在谈论的,那么他下的功夫必然是假的,因为那一定是泛泛的,而非深入的,是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为了对治自己的。

“见君子而后厌然”出自《大学》,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意思是说,小人在独处时,常常做不善的事情,无所不为,肆无忌惮。当他见到君子的时候,见到别人为善,自己作恶,也会不好意思,于是在公开场合,就隐藏自己的邪念恶行,把自己好的行为展露给别人。阳明先生引用这句话,是再次强调人在别人都称道的、认可的地方用功,就是虚伪,就是为了树立个好的形象而已,不是真用功,只有在独知处用功,才是切实用功。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