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死后,留下一封密函给展昭,展昭看完,从此江湖再无御猫

念桃说历史 2024-10-27 13:56:46

包拯是我国古代与“狄仁杰”齐名的神探,他也被称之为包青天,提起此人,我们都会想到影视剧中那个皮肤黝黑,额头之上顶着一枚小月牙的包大人,他心思缜密,断案铁面无私,是百姓心中难得的清官,对宋朝官场的廉洁有突出贡献。

不仅是底层百姓,包拯的身边之人也对他十分敬佩,上到北宋朝廷的皇帝宋仁宗,下到包拯身边掌管龙虎狗三口铡刀的王朝马汉和张龙赵虎四人,就连向来瞧不起官僚制度的公孙策也被包拯的个人魅力所感染,另外还有一人也是包拯麾下的大能,他就是展昭。

作为江湖上大名鼎鼎的南侠,展昭锄强扶弱的名声不亚于包拯,但就是这样的存在,最终决定退出江湖跟随包拯为朝廷效力,更是被册封为“御猫”,本应该是大显身手的机会,但却因为包拯死后留下的一封书信,“御猫”便在江湖之中销声匿迹。

包拯形象的起源与演变

青天包拯,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传统戏剧之中,作为元朝后的经典表演形式很受人们欢迎,而当底层百姓蒙受冤屈而又走投无路之时,包拯的形象就成了心中的信仰,在相关的作品之中,包拯的形象不仅是不同时代的,所以,也多被用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诉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戏剧之中包拯的形象,自然由真实改编而来,他乃是北宋名臣之一,出生于泸州,根据史书记载,包拯在天圣五年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从此步入官场为朝廷效力,而包拯也和寻常人一样,从最底层一步一个脚印做起。

他先后担任地方知县,知府,殿中丞,监察御史等等职位,宋仁宗时期是包拯的名声显赫之时,他在官场上叱咤风云34年,当时正是北宋王朝最为强盛的黄金时期,但尽管如此,包拯却一直对观察保持清醒的认知。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包拯为政和执法方面的秉公廉洁,他不畏强权,坚持以维护朝纲为主要目的,在自己的任期之内严惩贪官污吏,即使庞太师和太后这样位高权重的存在,包拯也丝毫不畏惧,但有违法,并追究其责任,丝毫不饶恕。

在最早担任地方官,包拯也十分注重体察民情,帮助地方民众解决困难整治水患,完善市场买卖制度等,包拯在政绩之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对官场吏治的改革,他在开封府任职时期,对官场进行上下整顿,改革诉讼制度,设置鸣冤鼓。

这一措施让底层民众有了成员得血的机会,让那些山高皇帝远的罪犯也得到了相应的惩罚,不仅获得宋仁宗的认可,还将这项制度进行全国推广,由此可见包拯十分注重官僚系统的廉洁性,对于这一点,他以“乞不用赃吏”作为宗旨并用来劝导皇上。

从后续衍生出的小说作品来看,包拯一心为朝廷着想,选贤举能方面也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众所周知,包拯身边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曾经都是拦路打劫的盗贼,而身边负责案情记录的公孙策,也只是落榜的书生一个。

但包拯不在乎这些,见识到几人的能力之后,便决定为朝廷举荐人才,将他们都纳入自己回家协助办案,有了这一批人的帮助,包拯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如鱼得水。

而上述几人对包拯的帮助都不及后来的一个,他就是被称为南侠的展昭展护卫,也是朝廷册封的“御猫”。

游走江湖与官府之间

从后续影视剧作品的改编来看,展昭与包拯的相识是在两人功成名就之后,在这种情况下,英雄惜英雄的情感就会被弱化,在小说《七侠五义》之中,以展昭为代表的一系列江湖中人,他们栖身于官府,辅佐当时为民请命的清官。

他们依靠律法对为非作歹之恶人进行惩罚,与此同时,依然是不失江湖道义的侠士,在不违反朝廷律法的前提下行侠仗义,这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侠士,展昭就是其中的一个。

从影视作品中看,包拯是在上任端州途中遇到劫匪被展昭所救后,两人又多次见面,彼此之间增加了些许了解,展昭也意识到包拯是个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之人,不仅多次相助,收服了王朝马汉等人,最后自己也心甘情愿追随。

但《七侠五义》中对于展昭的描述来看,书中的他是一个被边缘化了的人物,作为侠客,展昭平日并不会被时间和空间束缚,总是遨游在名山胜迹之间,欣赏各处美景,此举并不是单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遇到不平之事拔刀相助,为他人分忧解难。

此时的展昭是一位江湖游侠,和包拯相识也是在行侠仗义的过程中,但当时的包拯只是一个进京赶考的举人,二人在机缘巧合之下相会于金龙寺之中,这时候的二人尚不知晓彼此底细,只是文武之间的惺惺相惜。

金龙寺中包拯看到了展昭的打扮,断言“此人必是侠客”,而展昭也在除恶救人后匆匆离去,后来的土龙岗收服义士,天昌镇擒拿项福,丞相府斩杀妖道等情节,都发生在包拯与展昭之间,这样看来,展昭在进入开封府之前已经连续救了包拯四次。

对于展昭的救命之恩,包拯在感激之余对此人也非常敬重,称之为展义士或恩公,总而言之,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加深的,尤其是在斩杀庞昱后,包拯告诉展昭要做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不负朝廷,二为民除害,三是我包某心中的报负。

此时的包拯和展昭已经是知心朋友,包拯为了报答展昭的救命之恩,也想让他为朝廷效力,所以上奏皇上,极力称赞展昭,认为他是皇家不可或缺的人才,当皇帝问起展昭时,包拯只说此人是个侠士,多次受此人救护。

展昭从此与朝廷之中有了联系,很快也成就了“御前四品带刀侍卫”的封号,从展昭来讲,他多次营救包拯,并非贪图富贵,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种狭义之举,后被包拯所推荐,纵使有些许不愿意,但又不好驳了包拯的面子,就只能选择同意。

从包拯和展昭两人的情况来看,让侠客听命于清官的并不是官僚本身,而是清官对侠客的知遇之恩,包拯给予展昭的是尊重和兄弟一般的赏识和重用,荣华富贵尚在其次,而展昭作为侠客,也能通过自己独特的技能和本事对包拯进行回报。

从南侠展昭到朝廷御猫,展昭所经历的不仅仅是身份上的变化,还有昔日好友的离去,以及来自江湖中人的冷嘲热讽,这种在思想上的变化是忠义两全的完美结合。

在很多古代小说中,江湖与官场是势不两立的,相互之间充满排斥,在官家的眼中,所谓的江湖人士无非就是草莽一群,而在江湖人的眼中,朝廷官员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两者势同水火,唯独展昭做到了巧妙融合。

但就是这御猫的封号,也伴随包拯死后留下的一封书信而消失了。

书信与真理

包拯在和展昭的配合之下解决了许多难题,皇帝对二人十分看重,更多的任务也交到了包拯手中,公元1602年,包拯受圣旨到枢密院视察工作,期间突然重病不起,尽管进行了长时间疗养,皇帝也恩赐许多珍贵的药材,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没过多久包拯就溘然长逝,皇帝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失去了这个主心骨,原本开封府中的最佳组合也不复存在,包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留给展昭一封书信,其中写道“我死之后,你当快速离去,远离开封,并不可让他人知晓你的消息”。

这算是包拯给展昭的最后忠告,因为包拯十分清楚,他平常铁面无私的作风得罪了许多人,自己尚在之时,居心叵测之人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自己离开人世,那么将会给活着的人带来更大的危机,例如早年的庞太师,因为庞昱之死多次刁难包拯。

而除此之外定然还有很多人在自己死后前来报复,展昭虽然武艺高强,但江湖义气尚存,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官场之上的阴招和下三滥手段不计其数,展昭独自一人根本无法面对来自多方的谋害,一个罪名就能剥夺生命。

所以包拯才会叮嘱展昭离开,况且他也知道,展昭本就对功名利禄没有兴趣,只是效忠自己而已,如今自己危在旦夕不久于人世,让展昭重回江湖,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展昭自然知道包大人的用意,这位心中的“包青天”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依然在为自己考虑,怎能不让人感动,随后展昭尊重包拯书信之中所言,远离朝廷,江湖上再也没有御猫这个称呼。

参考文献

[1]轩艳青,.包拯孝道思想浅析[J].肇庆学院学报,2024,(04):6.

[2]张宁,张娴,幽竹,.作为执法者的包公与展昭[J].现代世界警察,2016,(02):2.

[3]王鹏程.明清小说草莽英雄形象系列研究[D].(null),2013.

0 阅读: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