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经》分析一下三国时大人物的成败,你认同吗(1)

呱呱呱文化 2024-03-12 16:04:38

《三国演义》和《道德经》是影响我十本书中的两本。

《三国》我看过有3遍,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最近偶尔带孩子听一听袁阔诚的评书《三国演义》,依然很喜欢。

如果我们熟悉《道德经》,用老子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分析一下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就知道不论是谋士,还是帝王,或者猛将,或者宰相,个人的能力和弱点,决定了他们能走多远。

1,先说说诸葛亮。

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像看春晚里的赵本山。

春晚里没有赵本山,我基本上就不看了。

《三国演义》最后的部分没有了诸葛亮,我也基本上不愿意看了——这是年轻时看书的心态。

诸葛亮最大的特点就是:正。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诸葛亮的正,有三个特点:第一没私敌,第二能管好自己,第三当然要有本事。

一个宰相,如果有这三样本领,一定能千古流芳。

刘备的仁,既是他们打天下的号召力,又是他们打天下的羁绊。

刘备如果如演义中所说的,带着百姓跑,刘表死了还不好意思夺荆州,,,,这样的仁主。

老子说:重为轻根。

刘备显然不善于抓开国皇帝该抓的重点,哭哭啼啼,舍本逐末。

诸葛亮以正治国,是典范中的典范。

如果刘备能拿下天下,诸葛亮没累死,估计他一个人的治国水平就会超过历史上所有的宰相。

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这自信是有道理的。

只是受小说的影响,我们看诸葛亮,不怎么了解他治国,光看他打仗了。

火烧博望坡,借东风,空城计,安居平五路,这些加在诸葛亮上身的戏,没有一件是他干的。

所以,诸葛亮在三国中,充其量是个二流的军事家。

无奈的是,二流的军事家要干一流军事家干的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

生死看淡,能干就干。

纵观中国史上夺天下的雄主们,尤其是大一统的开国之君,必须具备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必须一流,军事能力至少二流以上。

刘备刚好具备这两个特点,可惜的是,他手下能打仗的统帅没几个。

关二爷算一流半的军事家,只是太傲,最终也死在了傲上。

刘邦取天下,有开国三杰。

一个知道方向,一个会打仗,一个能运粮,刘邦会演戏,齐活。

刘备只有一个诸葛亮能和萧何比较一下。

刘备比刘邦差不少,比刘秀差得更多。

所以刘备在三国这个局中,取不了天下,当属正常。诸葛亮呢,也可以说没跟对人,把自己累死了。

诸葛亮的正,集中体现在三点上: 三顾出山,写出师表,写诫子书。

这些都是真的,有事实为证。

能干出三件事的牛人,生在哪,死在哪,当然大家都要争一番留给子孙搞旅游产业了。

所以才有后世那著名的对联: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2,曹操

和刘备相比,曹操更像一个开国帝王。

问题在于:即生曹操 ,何生刘备啊,又来个孙权。

曹操在十八路诸侯中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有军事才能。

活着时候没笑到最后,是因为他有弱点。

《三国》开始的宫斗,就是一群人你砍我、我砍你,既没政治含量又没军事含量。

到了曹操和袁绍对抗时,好戏才上演。

曹操战袁绍时也胆战心惊,虽有十胜十败之说,但毕竟实力相差太悬殊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的一个特点就是如果统帅给力,就可以以弱胜强。

袁绍还真是配合曹操演戏。

袁绍是个典型的不适合创业的富家公子,和平时期舞文弄墨摆谱可以。

许攸投降带来了曹操需要的军事机密,然后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亲帅大军烧了袁绍的粮库。

这就叫以奇用兵。

这一举动,为三家分汉开了一个头。

曹操的失误在于,大意,相当地大意。

赤壁之战的轻敌,让他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

和刘备、孙权比,曹操有一点胜出:他有一个好儿子。

可惜的是,他的好儿子曹丕只活了40岁,过一把瘾就死了。

如果曹丕能再活20年,统一三国的就不是晋而可能是魏了。

历史没有如果。

提起诸葛亮,就容易想起《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其人方有其文,诸葛亮是天下忠君的典范。

提起曹操,就容易想起《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其人方有其文,曹操是乱世争雄的典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不论是成是败,我对他们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本文作者:

王鸿飞,代表作《老子略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