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的另一个作用:赋能

富贵旺财 2019-06-05 20:50:50

企业持续成功靠的是战略和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的杨三角理论告诉我们,组织能力的三角分别是员工思维、员工能力和员工治理。可以理解为在企业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如果组织解决好了员工愿不愿干、会不会干和容不容许干的问题,企业将获得持续的成功。

解决员工会不会干的问题,是六大模块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目标,也就是通过培训,包括绩效辅导等,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员工,这是赋能——组织赋予员工知识和技能。

而组织赋能员工的另一个方面,则是赋予员工能量,那么这个能量是具体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通过对OKR的解析,来一步步追索这个能量到底是什么。

OKR通过不对KRs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或者说通过让KRs的达成情况不与薪酬挂钩,解决员工敢于制定具有挑战性的KRs的问题。

但如果仅仅是具有挑战性的KRs(指标),KPI也可以。OKR之所以是OKR,主要在于KR的上一级O(对应KPI中的KPA),更应该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方向。

这个不切实际的方向的出现,有赖于两个条件:

一、拥有一群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较高位置的人,因为只有这种人才会在意命中“不是下一个微信”的可能,也就是自我实现的可能,而这种人通常是高自驱力的人。

二、O的制定流程必须是从下到上的,否则,这种不切实际的方向将会遭到上一级KR的束缚。在不被束缚的前提下,还需要一定的创造力。

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于,创造力决定能否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倒逼创造力。在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下,员工也实现了自我赋能。

组织通过OKR的运行机制,引爆员工的自驱力和创造力,是组织赋予员工的能量的重要内容。

也可以说,赋能是激励2.0,即升级版。比如从组织赋予员工能量这个方面来讲,它不仅升级了激励的层级,从金钱物质激励上升到了自我实现的激励,而且打造出了运行机制的辩证的底层逻辑,使激励成功的可能性大幅攀升。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