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如果放到现在,怎么打​?

枯坐的高月 2024-11-02 09:39:04

近期,中央电视台1台综合频道晚8点黄金档播放的电视连续剧《上甘岭》播完了。在内容上,这部电视剧与老电影《上甘岭》区别还是蛮大的,尽管主题思想差不多。虽然同样是讲志愿军45师134团3营8连在上甘岭的坑道战,但老电影的主线集中在8连连长高保成(人物原型:李保成)和全连指战员英勇顽强和机智的坑道战上,在电视剧中,则变成了军长秦基伟等指挥员沉着指挥,及副连长段显峰等指战员英勇善战的鲜活形象,更注重了战术战法的表现,完成了新的战例型军事题材创作任务,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另一部战例型电视剧是《侦察兵》,喜欢战术的盆友,建议也在找出来看一看。剧中很多战例虚(构)中有(真)实,(真)实中有虚(构),其实是将志愿军机动灵活的许多战法融合进故事里,都比较经典。

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役,是现代战争史上堪称教科书式的著名战役。或许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坑道战呢,阵地战早就过时了,非线型的网状分布式火力战才是未来!而网状分布式火力战,在战术上则要求各火力单元在超强态势感知基础上敏捷的机动与反应能力,坑道战只能是被联合火力围殴的靶心。但是,理论上可以这么认为,现实中,远的就不说了,最近的,看看俄乌冲突中马里乌波尔钢铁城争夺战,哈以冲突中的加沙地道战,再次证明了孙子兵法中“攻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的战术原则,至今依然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作战原则。

▲在现代化城镇中,鳞次栉比的建筑、复杂的地下交通设施等,在战时都可以成为迟滞敌人进攻的防御堡垒。(图为俄乌冲突中的马里乌波尔钢铁厂,这里曾发生过残酷地面与地下较量的现代地道战。)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坑道战与地道战,在战法上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地道战的天敌是水漫金山,而坑道战则无此虞。坑道战的死穴,是自持力,补给困难,只要切断补给线,再施以烟火甚至毒气,大多数战术坑道都无法持久坚持——战略坑道不在此列。而两者的相同点则在于,实质上还是地表面争夺战,无论是坑道战,还是地道战,最终都必须回归地面战来一决胜负。这个转换的战术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上甘岭之难,难在我们没有制空权,也没有制火力权,结果被火力遮断卡了脖子,但最终,我们靠着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和机智顽强的战术战法,以劣胜强,赢得了地表最强陆军的光荣称号。

理论上讲,现在及将来,阵地战的场景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别忘了,现在的工商业城镇化所占的地表面积,也已经今非昔比,战术空间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上的野战,这就赋予了现代军事地形学新的内容与意义,城市战与山地战,也就成为了现代高技术战争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俄乌冲突与哈以冲突,就是经典的战例。其实,无人蜂群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攻击缺少防护措施的地表有生力量,由无人蜂群组成的运输分队,不仅可以输送给养,大型多旋翼无人,甚至可以后撤伤员,乃至轮换兵员。

例如,某民间科研单位研发的模块化多旋翼无人机,就能够以多旋翼飞行器为母体,有效载荷为模块化任务舱:可以是火力投放模块,也可以是机器狗或机器驴,乃至卫生救护舱等,在战时,可依据战场情况,实施灵活搭配,以弥补人力不足或缺陷,成为合成分队的战斗力倍增器。假设,将其运用于为上甘岭坑道运输补给,就可以让母机携载具备一定载荷的机器狗或机器驴,利用地形地貌为掩护,先从后方场库以敏捷方式机动至坑道阵地附近,然后释放机器狗或机器驴,以越过各种障碍(也就是最后一百米),将补给输送至坑道内。

当然,除了山地战,在城市战中,由多功能无人平台组成的敏捷运输补给分队,也将成为作战分队的力量倍增器。而现代坑道/地道战的问题,就是坑道/地道口的隐蔽性,因为一旦暴露,敌方也可以利用无人机或无人战车,对其进行封锁。到那时,必将出现无人机大战的场面,对此,我们也必须预见到。

0 阅读: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