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为何一日换四五遍衣服?这是她向贾珍传达的一种信息

小涵有红楼 2024-10-06 14:35:00

【阅读提示】全文约2000字,阅读约10分钟

秦可卿是公认的美女,她既有林黛玉之容又有薛宝钗之貌,更兼风流温柔,是贾母眼里重孙媳妇第一人。

成为大家焦点的她,生病之后的一举一动也备受关注。

尤其是婆婆尤氏,更是关怀备至,不仅亲自过问病情,让她安心养病,还私下叮嘱贾蓉,不要折腾秦可卿。

秦可卿生病两个多月后,宁国府给她请了三四个太医轮流用药。

不过,三四个太医并不高明,秦可卿的病情越治越遭,以至于尤氏都无法忍受,私下向贾珍说起此事:

“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红楼梦》第十回)

尤氏所说触动了贾珍,连忙说道:

“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孩子的身子要紧,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我正进来要告诉你……”

贾珍所说,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个,秦可卿糊涂,不应该频繁换衣服;

第二个,他已经通过冯紫英找到了张太医给秦可卿诊病用药。

贾珍回答尤氏问话,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他为何先说秦可卿糊涂呢?

因为秦可卿一日换四五遍衣服,是在向他暗传消息。

秦可卿和贾珍之间,关系很清晰,感情不一般。

《红楼梦》第七回,焦大喝酒后醉骂宁国府里的人:

“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爬灰直指秦可卿和贾珍。焦大醉骂,相当于公开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好事终》透露出信息: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脂砚斋在此留下夹批:

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据此推测,秦可卿和贾珍之间孽情。

孽情是指一种不该有的缘分,一种不该有的感情。

贾珍和秦可卿之间,就不该有男女之情。

但是两人不仅有了感情还动了真情。

秦可卿死后,贾珍真情流露。一是非常痛苦,倾其所有,为秦可卿操办盛大葬礼;二是在天香楼和正堂分设两个祭坛,寄托哀思;三是痛惜长孙房里绝灭无人。

感情都是相互的,贾珍对秦可卿动了真情,秦可卿对贾珍亦是如此。

《红楼梦》第十一回,秦可卿死后,脂砚斋留下诸多批注透露重要信息:

一是一首诗: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二是两段批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批注当中,最主要的是风月鉴和更衣两件事。

风月鉴自然指秦可卿和贾珍的风月情,更衣则与秦可卿一日换四五遍衣服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女为悦已者容。

在宁国府里,贾珍给秦可卿提供了精神和物质上的供养。

贾珍此时已是中年,在宁国府里说一不二,掌管大小事务;尤氏虽然是女主人,但是却只知讨好贾珍,秦可卿作为贾蓉之妻,是管理家务的重要人物(她死之后贾宝玉吐出一口鲜血,原因是只有秦可卿能管理宁国府)。偌大的家务繁事,秦可卿需要贾珍的强力支持。秦可卿是贫女得居富室,想要在宁国府里立足,必须依靠贾珍。

秦可卿本性风流,贾珍给予她奢侈生活。贾宝玉到她的卧室,看到了唐伯虎的画,武则天镜室中的宝镜,赵飞燕舞过的‌金盘……,这些都是俘虏女人的珍贵物品。

委身于贾珍之后,秦可卿自然会想尽办法向他展示自己的“女人味”。换衣服就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

天香楼里的更衣是这个原因,生病期间一日换四五遍衣服也是这个原因。

秦可卿向贾珍传达的就是自己很漂亮,很风流,很有韵味。

贾珍知道她传递的信息,所以说她生病期间频繁换衣是糊涂。

秦可卿的做法,如果发生在她和丈夫贾蓉之间,是值得认可之事。可惜发生在她与公公之间,所以不被认可,只能淫丧天香楼。

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因为生活际遇,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感情,甚至是那种超越世俗辈分的感情,有些已经被人们接受认可。但是大多数时候,都不会被看好或认可,只能陷入感情纠葛之中,很痛苦也很现实。

感情就是这样,跨越千年,始终不变。

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写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秦可卿和贾珍的孽情如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如此,尤三姐和柳湘莲的婚情如此……让人追忆,让人感叹,让人唏嘘。

写在后面:

阅读《红楼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随着个人的思考,对社会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对《红楼梦》文本中的人和事,也就有了不断地认知。甚至对以往自己个人观点也会有颠覆性的再认识。因此,敬请各位在阅读中,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疑问精神,批判思维。短文若能引发您的思考,乃是一大幸事。若是有不妥之处,也请海涵,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权当贻笑大方了。(本文依据《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相关内容整理推测而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