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偏远山村里,年仅 10 岁的刘秀祥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然而命运却对他格外残酷。4 岁时,父亲的病逝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母亲也因过度伤心而患上间歇性精神病,从此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这个年幼的孩子身上。
那时的刘秀祥,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匆忙赶回家,确认母亲的安危。破旧的小木屋前,母亲常常眼神空洞地坐在木凳上,手中无意识地摆弄着小石子。刘秀祥看到母亲安然无恙,心中才会稍感慰藉,尽管生活艰难,但母亲的存在就是他最大的牵挂。
然而,命运的磨难并未就此停止。刘秀祥在学校里也遭受着同学们的歧视和欺负。那天,当他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看到母亲坐在屋前时,两个调皮的同学突然从旁边冲出来,手中拿着石子和牛粪,嘴里喊着 “没爹疼、傻娘也不爱” 之类的恶毒话语,无情地朝他砸来。刘秀祥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助,他不明白为什么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但在这痛苦之中,母亲下意识地起身保护他,虽然母亲精神紊乱,已经不记得任何人,但这个举动却让刘秀祥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一切的母爱。在这样艰难的成长环境下,刘秀祥对母亲的爱愈发深沉,他深知,母亲是他在这世上最亲的人,也是他唯一的依靠。
艰难求学:从小学到初中小学毕业的抉择小学毕业时,刘秀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全县第三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县城的初中。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现实的难题却如同一堵高墙,横亘在他的面前。县城的学校离家有好几里路,他无法像小学时那样每天回家照顾母亲,而母亲的精神状况又使得她根本无法独自生活,必须有人时刻在身边照料。
村里的人们纷纷劝刘秀祥放弃学业,他们认为一个孩子带着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在县城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大伯拉着刘秀祥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秀祥,你还小,这县城人生地不熟的,你带着你娘怎么活啊?听大伯的话,别去了。” 但刘秀祥心中却有着自己的坚持,他望着破旧的家,看着母亲迷茫的眼神,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母亲一起走,绝不能放弃学业。
初中生活的艰辛于是,刘秀祥带着母亲来到了县城。他们没有钱租房子,刘秀祥便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用自己稚嫩的双手捡来许多稻草,搭起了一间简易的草棚。草棚前的空地上,他挖了一个土坑,架上铁锅,这便成了他们母子俩的厨房。
初中的三年里,刘秀祥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天还没亮,他就早早起床,为母亲穿衣、洗脸,准备好简单的早饭。然后,他匆忙赶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当其他同学都在玩耍时,他却要立刻回家,照顾母亲。等母亲入睡后,他又悄悄起身,趁着夜色来到大街上捡废品。周末和假期,他也从不休息,四处寻找打零工的机会,无论是搬运货物,还是在餐馆帮忙洗碗,只要能赚钱,他都毫不犹豫地去做。
在这艰难的生活中,刘秀祥的日子充满了疲惫和艰辛。冬天,寒风透过草棚的缝隙吹进来,冻得他瑟瑟发抖,但他依然紧紧抱着母亲,用自己的体温为母亲取暖;夏天,草棚里闷热潮湿,蚊虫肆虐,他却只能默默忍受,生怕吵醒母亲。有时候,为了多赚几块钱,他甚至要工作到深夜,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草棚,看到母亲安然无恙,他才会放心地睡去。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刘秀祥心中始终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改变命运,给母亲一个更好的生活。
高中岁月:挫折与坚持中考后的打工之旅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聪慧,刘秀祥在中考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入了安龙县一中。这本是迈向未来的重要一步,然而,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却让他陷入了困境。为了能够继续学业,刘秀祥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个在遵义水电站打工的机会,工作内容是抬钢筋。
那是一段异常艰苦的日子,一把沉甸甸的钢筋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几天下来,他的衣服被磨破了,肩膀也被压得红肿出血,汗水浸湿伤口,钻心的疼痛让他忍不住倒吸凉气。但刘秀祥咬着牙,一声不吭地坚持着,他知道,自己不能放弃,这是他和母亲未来的希望。
在水电站,刘秀祥为了能在开学前赚够学费,主动向工头请求加班。他每天白天工作 10 个小时,晚上接着工作 8 个小时,长时间的高强度劳作让他疲惫不堪。每次走上脚手架,他都感觉头晕目眩,脚下发软,好几次都差点从高处坠落,幸亏工地的安全网结实,才将他一次次稳稳接住。但刘秀祥没有丝毫退缩,他凭借着坚韧的意志,终于在开学前凑齐了学费。
交完学费后,刘秀祥身上只剩下两百块钱。为了给母亲一个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他租下了一个曾经的牲畜栏。这个住所四面通风,条件极为恶劣。刘秀祥想尽办法,找来一些编织袋,将四周勉强围起来,母子二人便蜷缩在一张狭小的床上,开始了他们艰难的高中生活。
高考失利与重生高中的三年里,刘秀祥的生活更加艰难。除了要应对繁重的学业,他还要想尽办法挣钱维持生计和给母亲买药。每天,他只能睡两三个小时,长时间的劳累和巨大的压力让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
然而,命运似乎又一次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高考前一个礼拜,刘秀祥病倒了,身体的虚弱加上精神的紧张,最终导致他以 6 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那一刻,刘秀祥觉得自己的世界崩塌了,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自责之中。他想起了这些年自己和母亲所遭受的苦难,想起了自己在父亲坟前许下的承诺,觉得自己辜负了所有人的期望,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在那个黑暗的时刻,刘秀祥拿出了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写的日记本。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他和母亲这些年的点点滴滴,那些饿肚子的日子,母亲犯病时的无助,以及自己为了生活和学业所付出的努力。看着这些文字,刘秀祥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但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翻到了 2002 年 5 月 19 日写下的一句话:“当你抱怨没有鞋穿的时候,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黑暗的内心。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虽然生活艰难,但至少还有母亲在身边,相比那些孤儿,自己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刘秀祥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他决定活下去,并且要继续追求自己的大学梦。他变卖家当,换来 56 元钱,带着母亲来到兴义市,在一家洗浴中心找到了一份擦背的工作。在那里,他每天辛勤工作,通过与客人的交流,他了解到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更加坚定了自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
大学之门:千里背母的征程大学梦的坎坷前奏在兴义市的洗浴中心,刘秀祥辛苦工作了 50 天,这 50 天里,他不仅赚取了一些生活费用,更重要的是,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看到了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读书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
于是,刘秀祥决定重新回到学校复读。然而,由于他上一年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寻找愿意接收他的高中并不容易。他一家一家地去拜访学校,向校长们诉说自己的求学渴望和坚定决心,但多次遭到了拒绝。但刘秀祥没有放弃,他继续寻找机会,终于,有一位校长被他的执着所打动,同意他在学校复读。
复读的日子里,刘秀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借着微弱的晨光背单词、读课文;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听讲,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晚上,当其他同学都入睡后,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着习题,复习着当天所学的内容。每一道错题,他都会认真地分析总结,将其整理在笔记本上,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 年,刘秀祥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 第二次参加高考。这一次,他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和稳定的发挥,成功被山东临沂大学录取。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实现梦想的喜悦,又有对未来的担忧,因为他知道,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将是他面临的又一个巨大难题。
看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再看看身边的母亲,刘秀祥暗暗下定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要带着母亲一起去上大学,绝不能让母亲独自留在家里。他开始计划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努力赚取自己和母亲去山东的路费。同时,他也打算与学校沟通,希望能够先入学,学费在毕业后再偿还。如果学校不同意,他甚至做好了带着母亲在山东打工的准备,一边打工一边完成学业。
临沂大学的自立自强9 月份,刘秀祥怀着忐忑与期待的心情,背着母亲踏上了前往山东临沂大学的旅程。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地照顾着母亲,生怕母亲有任何不适。当他们来到临沂大学的校门口时,刘秀祥瘦弱的身躯背着母亲的身影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但他没有在意这些异样的眼光,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进入大学后,刘秀祥的故事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许多人被他的孝心和坚韧所感动,纷纷伸出援手,表示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然而,刘秀祥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拒绝了这些善意的资助,他说:“我自尊心很强,活着不应该让人可怜和同情,而应该可亲可敬可佩。”
为了赚取生活费和母亲的药费,刘秀祥在大学四年里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他发过传单,在炎炎烈日下,穿梭在大街小巷,向路人递出一份份传单,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但他从未抱怨;他当过家教,耐心地辅导学生功课,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他还在学校食堂打过工,每天忙碌于后厨,洗碗、洗菜、打饭,一刻也不停歇。
在努力打工赚钱的同时,刘秀祥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责任。他省吃俭用,将一部分收入用来给母亲买药,而大部分的钱则寄回贵州,资助那些他在初中时捡废品认识的弟弟妹妹读书。他深知,这些孩子和他一样,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希望自己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刘秀祥在大学期间获得了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大学生自强之星” 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他努力奋斗的见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自强不息,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人生岔口:拒绝高薪与回归家乡毕业抉择的背后2012 年,刘秀祥大学即将毕业,此时的他站在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凭借着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纷纷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其中,北京的一家公司更是开出了高达 55 万年薪的优厚待遇,这对于许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刘秀祥这样自幼家境贫寒,一直过着艰苦生活的人而言,这份高薪工作似乎是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绝佳机会。
然而,就在刘秀祥对未来充满憧憬,思考着如何选择职业道路的时候,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他的平静。电话那头是他一直资助的一个小妹妹,小妹妹带着哭腔告诉他,自己初中毕业后不打算继续读书了。这个消息让刘秀祥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他不明白为什么在自己全力支持下,妹妹仍然选择放弃学业。经过一番询问,他才得知,妹妹和身边的人都认为读书没有用,这种观念在当地似乎已经根深蒂固。
这个电话让刘秀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起了自己这些年来为了读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贵州的偏远山村,一路带着母亲求学,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就是因为他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而如今,看到家乡的孩子仍然被 “读书无用论” 所影响,放弃了通过教育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他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惋惜。在那一刻,刘秀祥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决定 —— 他毅然拒绝了北京那家公司的高薪聘请,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他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知识,去改变家乡孩子们的命运,让他们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不再重蹈自己曾经的覆辙。
家乡教育的困境与坚守刘秀祥回到家乡后,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了望谟县打易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后来又调到望谟县民族中学高中部,担任多个班级的历史老师和班主任。然而,他所面临的教育环境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这所学校的学生,中考成绩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的分数在 100 分到 300 分之间,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的成绩在 100 分以下。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且在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上面,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还有一些学生染上了抽烟、赌博等不良恶习,他们在课堂上无精打采,甚至经常逃课外出,完全没有意识到学习对于他们未来的重要性。
每次看到这些学生的现状,刘秀祥的心中都如刀割一般疼痛。他深知,这些孩子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将会彻底失去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们的未来将充满迷茫和无助。于是,刘秀祥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这一现状。
在学校里,刘秀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他深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因此他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他耐心地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讲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对于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他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每逢周末,刘秀祥还会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聚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他与学生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困惑,同时也会给他们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生哲理,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一个小小的 “教育基地”,让学生们在这里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也让他们明白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在劝学的过程中,刘秀祥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有一次,他得知一位高二的女孩想要辍学,便急忙赶到女孩家里进行家访。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继续上学,甚至表示如果家庭经济困难,他愿意负担孩子的学费。然而,女孩的家长却固执地认为 “女孩子最终都要嫁人,读书没有什么用”,刘秀祥连续做了 8 次家访,都没有取得任何成效,最终女孩还是辍学去了电子厂打工。
一年后,女孩在电子厂的工作并不顺利,她深刻体会到了没有知识和技能的艰难,于是给刘秀祥打来电话,希望能够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刘秀祥毫不犹豫地接收了这名女孩,尽管内心十分自责,觉得自己如果再多做一次家访,或许就能让女孩避免这一年的辛苦,但他也明白,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刘秀祥始终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教育之光:照亮山区孩子的未来劝学路上的执着特岗任期结束后,刘秀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留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肩负起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重任。他深知,仅仅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徘徊在辍学的边缘,需要他去拉一把。于是,他买了一辆摩托车,从此,那辆摩托车便成了他劝学路上的忠实伙伴。
刘秀祥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当地的各个乡镇之间。无论是崎岖不平的山路,还是泥泞不堪的小道,都留下了他坚定的身影。遇到下雨天,道路湿滑,摩托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车轮常常被泥土卡住,但他从不退缩,总是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有时,为了赶到一个偏远的村庄,他甚至要骑行几个小时,忍受着风吹日晒和身体的疲惫。
在劝学的过程中,刘秀祥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和误解。有些家长目光短浅,认为孩子读书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他们对刘秀祥的劝学工作不屑一顾,甚至冷言冷语相向。但刘秀祥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总是耐心地与家长们沟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读书的重要性。他说:“我就是因为读书,才从那个贫困的山村走了出来,改变了自己和母亲的命运。如果孩子们不读书,他们的未来将永远被困在这片大山里。”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读书的意义,刘秀祥还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办法。他在摩托车上安装了一个音响,里面录好了自己的故事。每当他骑行在山间,那激昂的声音便会在山谷间回荡:“我叫刘秀祥,曾经带着母亲四处漂泊,生活无比艰难,但我从未放弃读书的梦想。正是因为知识,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那些身处困境的孩子和家长们听到他的故事,受到鼓舞,重新燃起对学习的希望。
教育成就与梦想传承多年来,刘秀祥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他的努力和付出也逐渐结出了累累硕果。从一名普通的教师,他凭借着出色的教学能力和高尚的师德,一步步成长为望谟县实验中学的副校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资助或者对接资助了多达 1900 多名学生读书,为这些孩子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在刘秀祥刚到望谟县民族中学高中部担任班主任时,学校的本科上线人数仅有 70 人,学生们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氛围也不浓厚。但刘秀祥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他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陪伴学生们早读;夜晚,当学生们都入睡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学校。
在课堂上,刘秀祥注重启发式教学,他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讲解历史知识,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努力,刘秀祥带领的学校本科上线人数实现了惊人的飞跃,从最初的 70 人上升到了 1274 人。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刘秀祥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力量,也让更多的孩子看到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希望。
此外,刘秀祥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致力于为更多的教师进行德育培训。他深知,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师德师风。他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人生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其他教师,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共同为山区孩子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刘秀祥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先后获得了 “全国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 等众多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肯定。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奉献,成为了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更多的人关注和投身于山区教育事业,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